2015年10月27日星期二

美軍自由行

美國拉森號軍艦進入斯普拉特利群島(Spratlys, 中國稱南沙群島)島礁附近的海域,這行為是表態度多於實際,中國也知道,美國也知道,雙方都知道,但這個表態卻異常之重要,就是美國的重返亞太區並不是口行行,美國今次動真格。

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這一著已經是美國重返亞太地區的重要一步,連美國也公開表明是針對中國,其政治和經濟跨度之大,可謂近年罕見,比起早前中國領軍的亞投行規模更大。而中國在南中國海域的行動,過往美國一直沒有太強烈表態,只說明希望各國要保持對話來解投紛爭,但這次「美軍自由行」,就明顯是跟中國說,你不要再搞大了。

過去一年美國對華政策可謂連番失衝,先是亞投行碰灰,最親蜜的盟友英國率先參加亞投行,韓國又入亞投行和朴槿惠又去閱兵,之後習近平訪英更是高規格款待,因為中國給了極大甜頭予英國。英國多年來是經濟掛帥的國家,同樣有奶便是娘還加上歐洲衰退潮未見起色之際,中國的熱飯當然要即吃啦。美國心知這對其國際主導的模式包括經濟和政治都是一個警號,美國必需要出手。

美國真的出手,但只是第一步。而這一步的確是態度多於實際,但這種姿態已經對中國帶來了頗大的麻煩,特別是中國人文化以及今天中國現時政治格局的環境下,更見麻煩。

憤青們會襲擊美國領事館嗎?當然不會,因為美軍路過自由行,又未去到駐守(但會恆常巡邏),很難發難,找借口都無真正口實。第二是輿論媒體的尷尬。環時、人民甚至香港大公之流 一定會用極重語氣,又說什麼我軍隨時出兵,美國佬不要再搞三搞四否則不會有好日子之類的廢話,但這些廢話無助讓社會降溫。坊間必然會說中方得個講字,人家踩上門也不動,然後又會拿釣魚台說什麼都不做最後比日本真正的佔領。

這些舊事自然被國民拿出來鬧,政府想平息但又沒有能耐,最後其中一個最成功的方法就是消音。或者過後數天有網民提抗議、或者有市民提出遊行抗議美國政府之類行為。然後公安便有借口拉人封艇,最後事件便告一段落。

也是最可笑的事情發展,因為原來要拉的不是美軍,只是國民。

以上雖是推論,但過去總是這樣,見怪不怪。

習訪美、訪英,一大舊錢一大舊利益送過去,英國佬理得你,不關我事,搵錢就得,美國佬卻並不是這樣想,因為不跟規則行事,而且利益之大遠遠更大過習訪美的利益時,美軍自由行是陸續有來。不會停止。

今天的美軍雖不是百戰百勝,但論實力,基本上全球最強,其佈局不是一個地區,而是全球佈局,任何地方都會有美軍,這種實力不只是經濟,還有政治、軍事上的配合,這種能力,相信是歷史上首見。中國自習上台以來,國策轉變,不再是如江澤民、胡錦濤時代悶聲發大財,江的時代是深耕經濟,胡是發展經濟但準備國力,習今天是要他想的中國夢,要發揮國力的時候,企圖改變國際規條,政經不再要單邊,要多邊,這一邊是由中國主導,這是否真正實行得到仍不知道,但一定程度上是做到了一些成就,只少在亞太地區,中國是有話事的頭頭,一些事情可以改變遊戲規則,亞投行是例子,即使大家不願見到但這卻是事實。

美國回亞太地區因為亞太地區是未來全球地區中能夠有增長的地方,歐洲已步入老年時代,亞太仍有活力,美國不會放棄這黃金機會。所以這次美軍自由行就是向中國說美國仍然在世界的軍事力量中,最大的。美國同樣地對亞太地區的盟友說明,美國會主導,美國領導的亞太地區才是主場,中國最多只能做二哥,作客的。

美國上一次遇真正的對手是冷戰時代的蘇聯。今天是中國,而中國與昔日的蘇聯,在實力上其實更大,至少在經濟能力上,所以美國與中國的對弈,將主導了亞太地區以及全球政經的格局,未來改變規則的,主要都會是這兩個國家。

但站在習近平角度,這次美軍自由行有點措手不及,因為習剛剛好威威咁去英國耀武變身「送禮習」,以為可以使國民更加對他的崇拜,方便發他的夢,但一回來就有件這樣礙眼的事情,相信對他在政治局上會有頗大的壓力,雖不是至於要他落台,但至少他頗頭痕,要找方法將此事冲淡。

伸延閱讀
中國對美國進入南海爭議海域的軍艦發出警告
美強勢回應南海衝突:驅逐艦將於今日駛入中國人工島礁海域

2015年10月25日星期日

狄志遠才是沒有中國視野的人

狄志遠在民建聯(沒有看錯,的確是民建聯)的討論會中表示香港年輕人不懂中國視野。從這些說話,好明顯看到他真的是極為離地而不知社會現況的一個所謂專業社工。

香港年輕人不願到大陸,或者是事實,但並不等於他們沒有中國視野,反之他們有他們的更為廣闊的中國視野才會對年輕人不願到大陸。

最典型的例子可能是從事審計行業,現今香港公司不少都在大陸設廠或者有業務,香港上市公司很多都是中資,他們主要業務都會在大陸,從事審計的審計師便會到大陸做審計,大家都知道做Audit返大陸是指定工作,不論你是剛入行或者是經理,連partner都要,每年進入這行的新秀多如牛毛,他們在大陸所見見聞,長期駐守工廠審計,冬天南方沒有暖氣但仍然冬爆的二三線城市見廠數配件,這些工作特別是Junior一定要去頂,一定會捱過,他們不知道大陸的現況嗎?客戶要你同佢隊酒,不隊酒便不給面子,工作時不給數你看。找銀行出納可以隨時碰到間假也要小心。這些經驗,是你狄志遠之流可以見到嗎?空中樓閣如何看年輕人表面的不濟而不知今天他們其實一早就明白大陸情況。

更有一樣東西是今天年輕人的普通話早比阿批狄的一輩,以為轉轉音就是普通話的可笑年代,他們一早可以有兒化音的一批年輕香港人了。誰是沒有遠見?沒有視野?

在佔領期間,我見了不少年輕人,他們眼光、學歷都你上一輩有視野,他們有在大陸生活、經歷過,但問題是他們不認同大陸的方式和制度,這才是重點。難道要去認同一種違反社會公義、貪污盛行、只靠關係的制度,還要認同才是叫做視野嗎?

再看消費點,他們淘寶隨時醒過你啦!他們到深圳找地方威仲專過你啦!!中國視野?狄志遠真係識條蔥。

人講年輕人不夠視野,你又走去講,第一個人講叫做建制領袖,第二個講叫做跟尾狗而已。你還要是一個轉呔混飯吃的跟尾走狗。

人到中年,狄志遠這行為才是最可憐。

伸延閱讀
狄志遠指建制泛民共通多於分歧 嘆年輕人無中國視野

2015年10月24日星期六

「下町火箭」演繹內憸的愛國故事

起初觀看「下町火箭」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阿部寬,二是題材。凡有阿部寬的作品向來是品質的保証,「不能結婚的男人」演活一位中年古肅男士,羅馬浴池的喜劇感,即使不是主角的Change都做到出色的配角演繹,所以也預料「下町火箭」會是不錯的故事。而題材是講述發射火箭,這如此偏門題材居然會拍出來,也更感好奇。

「下町火箭」只播了一集,但收視達16.1%,是個很好的開始。不少日本電視劇倘若是重頭劇的話,第一集都會播得較長,下劇第一集播差不多一個半小時,目的就是讓觀眾留意劇情發展而深入民心,但都要劇情有吸引力才會夠膽播較長時間,試間王晶的風雲天地,播幾長你都會關電視機或者轉台罷。

由於沒有太詳細看故事和製作背境,但當第一眼看該劇時,便感覺到劇集有點像半澤直樹,之後翻查維基原來此劇的製作班底是半澤直樹的導演和編劇,所以手法和鏡頭運用有同樣感覺。

但感覺雖類同但故事則不同,半澤是描述銀行關鬥爭,這次則說是實業故事的奮鬥歷程。故事是講述男主角佃航平是航天火箭設計師因一次發射失敗後,回到其父親的工廠開發工業系統產品,但是公司經營困難更面對被大公司指有侵權專利,佃航平則要面對經營上和如何為自已理想的航天事業奮鬥。故事是一套典型的人生練歷熱血故事。劇中的配樂、對白很多時都會用激昂的語氣和音樂來襯托,喜歡熱血故事的觀眾應該看得過癮,而阿部寬的演繹沒有堺雅人的咬牙切齒的感覺,但他依然有一種勞心勞力,心力交碎的中年男人苦況,演活出來,看時會感到他的無助感,這是他演技所在,並不浮誇但是內憸的成功。

故事講航天夢,其實是日本的科技夢,更是愛國夢,當中其實是想帶出愛國之心,戲中有不少場口和演員的對白,都顯示出他們對國家的愛與熱誠,航天工業的成功其實是為日本自己國家作出貢獻,戲中不同人物包括主角都有這個夢想,當中不論是正反兩邊的人。

日本航天工業雖然發達,但是卻不及歐美國家,甚至中國在載人航空比日本更強,事實上以日本的高科技產業,在自動化機械、汽車工業、電訊科技上都能獨當一面,但何解在航天上未能同步前進。一些評論指出因為美國對其航天技術的限制,不讓日本過於成功,所以日本轉移技術到其他產業上。是否屬實,或者由其他讀者能夠提供更詳盡的評論。

如果從一個愛國故事看,你並不感到這劇的什麼兀突,反之你會認為他們衣熱血,這些說故事的技巧,才是讓人吸引和佩服。愛國故事都要有一點包裝,不能夠直接和hard sell,更不能誇張或者過於神化。這不像大陸的愛國雷劇,所說的愛國其實只是民粹主義與法西斯混合的愛國主義故事,只懂仇敵,這就是代表愛國,但真心有沒有讓觀眾提升愛國或者進步的思想,實在找不到只有零。只能見到仇視的所謂痛快的自戀自慰與自high。

但當你看「下町火箭」你或者都有一種感覺,就是希望會做一點事,一點成功,即使是未必是為國家,想為自己來一點成就,但這種累積的成功,眾人的合力,其實就是你國家、民族的一種成功,也是一種愛國表現。這正正是該劇利用這種手法去包裝去描述給觀眾所帶來的中心思想。

「下町火箭」除了說愛國情操,當中還有涉及到企業之間的競爭,深入的描寫更是劇中最能夠吸引觀眾的地方,其中所說到知識產權問題、銀行借貸、員工對企業的態度等,其實同樣是反映到當今日本企業下的細節,這種扎實的資料搜集,才能夠寫出這些故事。這些技倆一向都是日本劇集最成功點,他們很多時把一個行業能夠深入描寫,不論是說銀行的半澤直樹,飲食的深宵食堂,到航天的下町火箭,都能夠一一做到,這種專業的執著,並不是是是單單所能做到。要香港拍到這種手法,近年只能在新聞導火線上看得到。

下一集的「下町火箭」,依然會看。

題外話為解叫「下町火箭」,是否是說明「下町」代表一種平民,所以是平民化的火箭呢?

2015年10月19日星期一

為何昨晚「Sunday靚聲王」咁好睇?

昨晚「Sunday靚聲王」可能是近年無線最有看頭的一個音樂節目,並不是因為有阿姐的高八度坐陣,也不是無線投入大量資源重新製作全新的節目,而是找了香港樂壇長青樹林子祥演出,他的歌聲樂韻以及觀眾投入的氣氛,無疑這次一個小型的演唱會,讓大家尋回香港流行音樂的喜悅,也看到娛樂節目應該是如何演繹。

「Sunday靚聲王」播的是老歌,所以觀眾對象是中年人士或以上,在星期日播放,顯示出香港人口老化,以及觀眾電視節目人士的年齡層年紀越來越大,勁歌金曲放在星期六深夜,但Sunday靚聲王卻放在星期日的黃金時段,誰是現今電視觀眾的主流,從節目編排己經解答了。找阿姐做主持其實是無線保本策略,因為上了年紀的人士的確喜歡阿姐,因為觀眾緣和情意結,但這次卻很少給予機會阿姐表演也是保本策略,因為阿姐的高八度歌聲實在難頂,很趕客,只做主持已足夠,所以便找來秋官而取代伍衛國,因為秋官在表演和唱功都有一定的水平,至少在唱楚留香的有型無乜邊個做得到。

而昨晚秋官唱「最愛是誰」也不差,至少收貨。

當然全晚的真正吸引力自然是林子祥,林子祥上這些節目是少有,一上必然有原因,原因就是為了他明年初四十周年演唱會做宣傳,而這次宣傳的確很成功,因為他的唱功每每都投入,不會欺場,這是舊日殿堂級歌手的傳統功架,不像今天歌手每每表演不好就賴不適,又或者開口埋口說做音樂很辛苦,要找人安慰,頂你,做咩都有代價,不是只做音樂才要付出的。

說回當晚林子祥表演,他唱男兒當自強的氣魄,當今歌手無幾個可以有這種能力,其廣闊的音域,由中低到高音而沒有出假音,都得心應手,而且唱出男性的雄壯與豪邁,唱出真男人的感染力,但到了唱遊戲人間的歌時候,如數字人生、丫烏婆時亦很鬼馬,當晚特別更是意想不到就是阿Lam在唱「丫烏婆」時,其中一位婆婆很開心站立著,一起跟他跳舞,而阿Lam亦非常開心對著她唱,這種歌手與觀眾的互動,這一刻是最真實的,不並是「我是歌手」閉起雙眼的比歌手還過份投入的演員觀眾。

而更加有趣和更成功的公關技倆莫過於林子祥演唱會的公關大員,因為昨晚婆婆的Boxing舞如此出眾,被網民瘋傳,公關大員即時在Facebook邀請婆婆去林子祥明年的演唱會。這種手法既有宣傳效果亦有人情味和溫馨,這是雙贏局面。

昨晚的節目,其實很簡單,一個好歌手和一個觀眾的一刻互動,就爆紅,這便帶來很好的效果。當中多了一份真誠,少了一份假意,才讓節目有吸引力。相信無線也估不到會有這種效果,阿Lam的演唱會應該這次會大賣。

全城尋找「Sunday靚聲王」Boxing馬舞可愛婆婆大家可以幫忙一齊尋找係「Sunday靚聲王」中嘅Boxing馬舞可愛婆婆嗎?阿Lam好想親自邀請婆婆嚟睇佢嘅四十年週年演唱會呀!希望大家幫忙廣傳!替阿Lam搵到依位可愛嘅婆婆!如果大家有佢嘅任何聯絡方法,請inbox我哋或電郵至夢想沙龍 info@dreams-salon.com多謝大家嘅幫忙!

Posted by 林子祥佐治地球四十年演唱會 on Monday, October 19, 2015

伸延閱讀
【阿Lam請你睇演唱會】俏婆婆你喺邊呀?

2015年10月9日星期五

大陸科網財閥成形

當香港財閥被大陸官媒被指不愛國,再不是英雄,歸根究底利用價值轉移,而且也開始培植本土財閥,但今天大陸的財閥,再不是以地產為主導,而是以科技起家的新興財閥,當中以阿里巴巴的馬雲和騰訊的馬化騰為首。

阿里巴巴和騰訊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關係,前者以電貿起家,後者則以社群媒體用戶量多見稱。兩者在大陸的影響力絕對比得上政府,因為其互聯網的影響力和使用方法,早已深深植入大陸人的生活圈,淘寶、微信,支付寶、QQ等,你總會用過聽過。

這兩公司近年有不少合作,主要是他們的旗下子公司或者注資公司做合作,主要業務仍在一定程度競爭,早年快的和滴滴在爭奪打車應用市場達到超級燒錢境界,但到今年二月十四日決定合併,以減低燒錢問題和整合市場以能夠主導業界方向,因為對手Uber已開始進駐大陸。近日又有合作,便是美團和大眾點評宣布合併,兩者都是在網購和網上電貿主要領導者。

兩間公司的領導人早已成為大陸歸順的對象,習近平訪美,率領的商務代表團是科技公司,這手法是表示國家未來的主導是科技興國,再不是土地起家、傳統產業要靠邊站,科網成為未來主導。事實上在大陸科網的影響力比傳統產業更深入,因為意識形態使然。

大陸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日漸下降,當中主要原因是傳統媒體是國有企業,他們要被國家規管,資訊要跟緊中央,新聞、節目一有想提供舞感資訊或者創新,便隨時又被規範。市民又不信這些媒體的公信力,寧願相信網上的資訊。

互聯網在大陸人民來看是一遍最大的開放地(從他們中眼),不少資訊都可以從互聯網獲取,當年令計劃兒子在北京車禍都是透過互聯網上傳開去,王立軍走入美國領事館同樣是由互聯網上知道,可見在大陸網上威力比一些傳統媒體來得快和準及更開放。

正因為這種資訊所帶來的影響力,政府自然會有所顧忌,馬雲和馬化騰要歸順,否則他們公司不可能如此順風順水,如何歸順?你的資訊便是他們的獻禮,微博戶口、微信戶口有過濾,戶口隨時可以被關,上門查你,微博大V因為罵政府而關進牢。這就是財閥給予政府獻禮。

科網財閥有何誇張?你在大陸生活,電子支付的應用程度的確比香港更普遍,互聯網深入大眾生活圈,衣、食、住、行都圍繞著互聯網,馬雲和馬化騰或者身家不及萬達的王建林,但影響力一定更大,所以真正的財閥,必然是他們,多於傳統產業。特別在大陸,錢並不是最大,有權力才是最大,今天阿里巴巴和騰訊在互聯網的權力比任何一個人都大,而互聯網亦由實體生活所影響,而最大的權力是誰?是人民嗎?你會那麼天真嗎?

香港會有地產霸權,大陸其實已有科網霸權。今天大陸互聯網雖然很火熱,不少新應用都推出市場,但是主導的、成功的,其實都是由幾個大型的科網公司所控制和主導,雖然產品多多,但其實是寡頭壟斷。這現像並不像外國模式,外國科網公司可謂百花齊放,沒有則重一邊,行業多元,更甚是初創的公司有機會「發圍」,而不是像如大陸般當一些發圍的公司會被科網財閥所收歸旗下。

科網財閥早已成形。

伸延閱讀
美團和大眾點評宣布合並為一家新公司

2015年10月3日星期六

「見習冇限耆」輕鬆小品示範作

香港同期上演了兩齣辦公室電影包括「華麗上班族」和「見習冇限耆」,前者是嘗試拍一套以超現實描寫現實辦公室的政治故事,後者則是以現實故事拍非現實的輕鬆小品,兩者拍法異迴,但兩者其實都是嘗試用辦公室的內容去看一些人生小道理,但從票房和口碑,顯然這次西片贏了幾條街。杜琪峰這次新嘗試的確失敗。

見片導演Nancy Jane Meyers向來都是愛情小品能手,如《緣份精華遊》(The Holiday)、《玩轉男人心》(Something's Gotta Give)。這次同樣以小品為主,的而且確這些小品在荷里活是很有市場的,因為作品成本不高,但回報大,而且這些小品能夠長期播放在各大電視台、有線電視的電影頻道,或者特定節日又繼續播放,這種長有長收的利潤,電影公司很喜歡,因為此這些小品便長拍長有。

見片是講述一間剛起步的互聯網公司CEO,由Anne Hathaway飾演,一次巧合地聘請了一位已退休但心力仍有的長者Robert De Niro,兩者年紀、工作模式同很不同,但兩人相處成為莫逆之交,故事強調長者並沒有因為年長而失去能力,甚至因為經驗而有所貢獻,年輕的在職媽媽可以保持自己事業與家庭,忠於自己的人生。

這故事和道理當然是老生常談,都是阿媽係女人,導演明知但卻成功用精準的對白、演員的演技,以一種少少非真實但又接近寫實的模式去包裝,最終以一種Fantasy幻想讓大家歡天喜地大團圓結局來完成故事,既讓觀眾看得開心,也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收入。商業電影小品的模楷。

找兩人拍這戲其實己經是成功的一半,片酬貴是有道理,Robert De Niro的演技毫所懷疑,他演什麼都獨俱成功並且入型入格,今次演一位友好長者他非常成功,笑容、幽默、老屎忽能觀察入微的眼神,他一一做到,當我看這戲時如果由Robin Williams,或者都有這種成功,不同的是再會多一點喜劇效果和少了一點內憸,但相信會同樣成功,可惜人己走實在可惜。Robert De Niro有多場都挺讓人覺得他的長者是可愛,如他跟戲中小妹妹相處便有好爺爺的感覺,與Anee Hathaway有如父親關愛子女,與同事有如長兄般,可謂萬能好人。

看Robert De Niro出色演技是預料之中,反而個人更覺得Anne Hathaway演技更受到讚賞,她的演技成功並不是天生而是經過多年的磨練而成,當年她在「走佬俏公主」玉女形象,到「斷背山」破格裸露,到「蝙幅俠」有形貓女,到在「孤星淚」演出悲慘女工並且驚喜歌聲而實致名歸奪得金像獎小金人,都可見她的演技一直在變一直在進步。近年每逢有她的戲,基本上都會是上品之選,這看得到她的演技投入外,還有是她與其經理人在選擇劇本的選擇精準而沒有濫拍的成果。這次Anne Hathaway的演出,其實可以是很Hea去拍便成,演得有形外觀、多一點喜劇表情便可以收貨,但她明顯志不在此,多個場口她都用心去拍,其中一場和Robert De Niro在酒店房間一場簡單閒談戲,原有只是輕鬆閒談到她面對老公有外遇所面對婚外情困局的無力傷感,其演繹做到當中的無助和灰心,不是達到神級但卻很讓人感受到當中的情感而對她同情,她其實已經超額完成。

故事其實是有點Fantasy,一位長者如此有魄力和體能,實在少見,當中又做企業顧問、人生輔導員、babysitter甚至是隨傳隨到的司機。銀髮族長者在體能上能夠長期作戰其實有點超出現實範圍,好老人或者大有人在,但如此周身刀長長利就誇左少少,不過電影總是會以Fantasy作招徠讓人多一點希望。

基本上看「見習冇限耆」是走出戲院後會是輕鬆心情,能夠這樣已是很成功的輕鬆小品,而值得一樣可欣賞是故事帶出創業與退休兩樣所面對的問題,如何解決和面對,都是不俗的觀點。

2015年10月2日星期五

的士司機同Uber司機其實已經是兩代人觀念

早幾日我在尖沙咀海防道附近時,見到一對西人老夫婦,他們正在等的士,這時候有一架的士是吉車的還著燈起著旗,那位老伯伯招手叫車,這時那架的士「毫不猶疑」就駛過沒有停下來,再見另一架的士,同樣情況。而當時很多車也有人,所以我便行前對他們說不如你嘗試到廣東道叫車,可能會好一些,他們說聲道謝便住廣東道方向走去。說罷後我便心知教錯他們,廣東道好多「黑的」。

之後我經過金馬倫道,幾位外國人正在截的士,他們樣子好像很煩擾,可能等太久又沒有車有點不耐煩,這時又有一架起著旗等客的士,他們便飛奔走上前,但那架的士卻先停一停,看一看便駛走,再不過十米左右的士停下來,讓一位華人上車,其中一位外國人遊客見到這個情況,極為氣憤,他跑上前向那架的士舉起中指。

到了夜一點我準備在尖沙咀回家,那時約深夜三時,街上的士不多,即使有大多都是蓋了旗。這刻我便想起Uber,也是我首次叫Uber車,選好目的地後和確認選車,Uber司機便找我了,他說五分鐘後到,其實不到三分鐘就到。這是一架Audit A3,車子很新又乾淨,司機是位年紀三十左右的男士,斯文有禮。上了車大家言談,由於我是首次搭Uber,我便問有關Uber用法,他很有耐性說如何使用或者如何叫車等。我又問為何會做這一行,原來他是Part time,他說收入還不錯,從他口中所說的收入酬,比起的士司機一個月的工資肯定還要多,而且只是Part time。如果車是Tesla,又不用交汽油,淨收入會更多。而他之所以做Uber,其實他原本也是Uber客戶。

一日裡面,我遇見三次有關司機服務的態度和理解他們對行業的狀況。現時的士司機平均每月一更的收入大約萬三四左右。但一架的士牌要六百五十萬左右,從這個數字看,根本是不成比例,車牌和司機收入其實早已脫離,兩者再沒有因為收入和牌價有關連,而是牌價有人為操控加上牌少而導致價格上升,這並不有助該行業發展。相反如果是一個Uber司機,沒有牌價的考慮,還可以提供較佳的車款,對乘客有利也對司機的收入更有利。的士只是一架日本普通下價車,但Uber給你一架歐洲新款車,前者牌價瘋狂成本而引致不願再投資於汽車的的設備,相反Uber沒有這限制,車款成本可以因應司機的收入多寡來定價,可謂雙贏。

以上只是從經濟角度去想,還有司機心態。

的士司機拒載是數見不鮮,司機眼見是西人,生怕不能對答便拒載,這並不是應有的服務態度。Uber司機對乘客態度有禮又願意合作,的而且確服務周到。的士司機不願接受新事物,抱守殘缺,不論是司機或者牌主都是有這種心態,認為以既得利益便可以為所欲為,不用進步。有八折的只是用價搶客,十部手機在司機面前,司機唔驚乘客都面青,又要睇路又要睇手機,根本安全問題成疑。但Uber卻不會,一支旗就一個客,不會有這情況。

願意做Uber司機其實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特質,就是願意新嘗試,敢於改變,這種概念新穎而他們亦夠膽投入這行,透過這概念亦理解到如何給予優質服務予乘客,而不是如的士司機的一成不變,乘客比錢受氣。

況且從經濟角度看,釋放私家車的使用權限,其實是有助社會經濟效益。先說是的士牌價,這種並不是有生產力的經濟,可謂沒有效能的產物,只會加重營運成本。相反Uber的私家車沒有牌價問題的情況,成本便輕了。如果真的要改進香港交通上和公共運輸問題,放寬Uber這類型的使用限制,有助改善經濟效益,因為Uber成本上絕對比的士便宜,成本便宜自然所產生的利潤便更高。另外私家車能夠充份利用的話,以Car Pool提供服務,亦是善用社會資源,也是環保的方法。

我說的士司機和Uber司機是兩代人其實並不是指他們的年紀,其實是指他們在思維上的兩代人,前者還停留在以為自己大晒,沒有競爭下的唯一利益者,抱守殘缺,現在眼見有競爭者來不但沒有反醒自己,反而還會叫嚷繼續保護,用舊式思想抱著自己利益而不改進。Uber司機卻是創新的擁護者,願意大破舊有既定的思維和制度,不圖賺盡,雙贏(司機和乘客)才是持久利益,才能夠長有長做,可惜是被人打壓。

的士和Uber其實已經是兩代人的心態分野,政府卻為了現行利益者而不提供創新概念機會和環境予創新者,即使創新者能提供經濟、科技的新思路還絕對可行時,政府都一樣不願意行前一步。沒有勇氣打破現今的既得利益者的常規,即使政府有了一個什麼創新科技局,也不見會有什麼新局面。反觀現在Uber這類一直在試,一直在改變的模式,卻可以因為環境的需求而有發展出新的方向而不需要什麼科技局。科技局的存在的確有利,但大前題下,政府是否有這種打破舊有制度的決心,但從現階段看,仍然未見到他們有何魄力做得到。

常說新加坡競爭力高過香港,說是因為香港人不思進取不敢創新,但從Uber一例看,是新加坡政府打破常規,更改當地法例,引入競爭,Uber便進駐當地,成功引入創新服務,但反觀香港政府口說開放開放,但腳從來是停下來,還要市民跟著停下來。

現在是誰在阻擋香港經濟發展,誰在阻止香港創新?從Uber一例,不言而喻。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