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星期二

何時將旅遊變成接濟


小時候,我們一家常常回鄉探親,那時正值剛剛改革開放,四人幫剛刪倒台,國內社會風氣仍然保守,而且當時國內經濟極差,百廢待舉,相信在我們這一輩,不少人都會跟著父母一起回鄉探親,當中大家是有如搬家一樣,將能夠帶回鄉下的東西,都會帶回去。因為爸爸是從事製衣行業,所以便會拿了布和衣物回鄉,一個紅白藍,絕對是大家的集體回憶。我們一家臨走離開鄉時,我們能夠留下的東西的都會留下,我會留下衣服給我的堂哥兄弟,媽媽著的裙,爸爸最後連個指夾拑都給他們留下,因為當期時的確是極度缺乏資源,是不忍心他們的生活苦況,因此可以幫到的便幫。後來沒有帶東西,最後則帶錢回鄉,包探起祠堂、屋給鄉親居住。

這便是七八十年代香港人與國內同胞的集體回憶。直到九十年代,這個情形便再沒有出現,因為南巡後來了一次大經濟發展,這個十年的大躍進,以及過去改革下的基礎,成就了今天的中國經濟。

到了今天,中國旅客在全球成了新的重要客源,他們的豪氣和購物量,確實讓當地的旅遊業大幅增長,當中文化的差異雖然成為不少人的爭議,但仍然有理解,因為教育的文化可能需要時間,唯有等待他們真的去理解一些教化問題。

但是一些思想,卻並不只是因為教化而學習,而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早在08年國內一位旅客對香港評語的金句說中央送大禮是對香港得首,否則香港完蛋,他的說話成了金句。

近日台灣又同樣面對這類的遊客,也成了當地話題。

或者大家又說這只是一小撮人的說話。

但陳左洱同樣地都有這些差不多的口吻,只是沒有這麼露骨。

何時國內遊客將旅遊視為一種接濟呢?

旅遊是互相促進對方獲益的經濟活動,你買服務,我賣服務,互相得益,不只是旅遊,其實多種不同的經濟活動都是這樣,並沒有什麼你關照我,我照顧你的心態,互惠互利。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國內的遊客真的是一種無私的奉獻了,有如宗教的殉道行徑般堅忍行為。

世上沒有失去誰會怎樣的,世界仍然會繼續運行,不要將自己自視過高,只會換來自討沒趣,神憎鬼厭的。

做人要懂禮,其實不需要什麼教育,基本教義都有的,但怎會發展成這樣,我們當真去想想。

回歸時,我還在外地唸書,也感到回歸是合理,也是值得慶祝的一回事,雖然知道這個執政者仍然是獨裁,但「當時」看的確是有心為香港好的,而當時社會對回歸的信心更是極高,但可是回歸了十五年,中共政權立國賀國慶六十三年,民心為何沒有增長反而而近年低點,這不是一兩個人的心態,而是集體上的判斷,那這是需要當局去深入理解為何會這樣,不要人人想你死的,其實不是什麼去中國化心態,而是不想一個脫香港化的心態,兩者是完全不同的,請好好想想。


3 則留言:

  1. 的而且確,在他們的世界裏,無年輕老幼,只有'被照顧'的人才可生存。

    回覆刪除
  2. 其實不難理解他們的歪理......在一個金錢代表一切價值的國度, 當然認為付錢的就是大爺, 而不會去想反過來正因自己依賴外國/香港/台灣提供的商品和服務, 才要跑去人家的地方消費, 另外由於資訊封鎖, 內地人對很多事情的價值觀其實都嚴重追不上現代, 像住在高樓大廈的原始人一樣。

    回覆刪除
  3. 這是強國,這是天朝心態,不然怎麼會有鴉片戰爭呢?
    大陸人不需要追上現代,劣質文化是會傳染的,其他國家的人很快就會涵化。

    回覆刪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