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4日星期四

何解Blame the victim

社會是得意既,因為社會是由人類所組成,七十億人就有七十億種想法,這是明白。但明白還明白,有時候會問何解會這樣?

蘋果停刊,網上唔少人會說好傷心,說香港沒了,死了之類,這是理解,人是有感情,特別在這幾年香港的變化,感受很深。一些建制派當然會開檳慶祝,明白,因為贏了一場仗,當然會賀一賀佢。但是一些本土派、熱血人士,在這一刻正在落井下石,單打取笑,這是一個什麼邏輯?

在政治當中,私怨是常見,所以見到人家沒了,很心涼,覺得是抵你死既。但是去到這一刻,你還持這種私怨? 記得19年時,很多人上街,去衝,有人叫人唔好死,衝來無謂或者不值得,留條命更重要,這是明白,也理解,因為好心同真心勸大家。但今天人家執了,又轉過來說這是現眼報之類,甚至又說蘋果唔做呢樣,唔做果樣,唔做archive,這和Blame the victim基本上沒有分別別。

這並不是黃唔黃絲既問題,即使一刻有其他本土、熱血系等等因政治事件而陷入險境,唔通又話佢地? 將心比己,易地而處。唔係講一些非主流既說話,就等於是清流,就等於看得透,看得通,又將自己什麼智力門檻提升120,只是自己進入了一個圈圈,走唔出來,做怨婦。

呢一刻都在內鬥,其實是浪費自己,燃燒自己本錢,實在不值得。

如果想贏,正正經經提出意見,做左佢先啦。

繼續參選、落區、文宣......種種種,你都可以做,但唔好仲懶勁只懂批判然後圍爐取暖,因為把!火只會越燒越縮。

點解唔捨得《蘋果》?

真心講,《蘋果》並不是好好的報紙,標題煽情、誇張,至於內容是否中立,則另作別論,因為報紙可以有立場,所以取向唔同,有其報格自由。

咁點解唔捨得《蘋果》? 唔係唔捨得《蘋果》,係唔捨得可以容納到《蘋果》嘅香港,因為不能夠容納一份報紙,不論是何種立場,都理應給予空間,但今天沒有了空間,咁就係「唔好」。

《蘋果》沒了,不以為一些網媒有機會,現在這是生死存亡。說實話香港不少網媒其實都是靠《蘋果》維生,這並不是《蘋果》養起佢地,而係網媒靠《蘋果》的資訊做第二轉載報導、評論以及Follow Up。現在《蘋果》沒有了,網媒怎樣搵料? KOL怎樣寫評論? 當然有其他本港媒體都可以提供到資訊,但是即時、挖料,未必像昔日這麼容易好做了,網媒便要食自己了。

《蘋果》的生存反映香港的資訊有幾高度自由流通,而香港成功在於資訊流通大和高,言論自由強,資訊可以隨時轉載及傳送,但是這一環其中一節被摧毀,整條生態鏈便沒有,香港的優勢便會失效。

當然失效並不等於死亡,七孔流血還七孔流血,死還死。但是醫好也曬藥費卻可以是肯定。優勢不存在,還有什麼價值可言。人家轉去新加坡唔好? 大家都無咩言論自由時,咁人地英語社會,同聲同氣時,咁就唔同玩法。

《蘋果》被毀只係開始,之後還會陸續有來,骨牌效應,當中不只是媒體,還有資訊服務,一些俱有宣傳能力的組織,都會是下一個目標,「睇路」。

黑暗仍然是黑暗。

2021年6月21日星期一

適應沒有蘋果的日子

《蘋果日報》生命進入倒數階段,香港人仍然要生活(生存),唔通個個走咩,都要捱,但係如何自處,需要一個適應準備。

資訊不會再像以前那麼快流通,你在facebook所看到的資訊唔會像從前這樣,政治、經濟和社會資訊,並不會這麼快,亦唔會每次都看到一些真正新聞,這時你便需要一個更加獨立思考的思想才能夠判斷。這才是你真真正正的考驗你自己的獨立思想,是否人云亦云。

資訊不對稱將會長期出現,是會影響經濟效率,賺錢方式唔一定公平公正,你的生活是在不知不覺間轉變,政治新聞將會傾斜,雖不至於下下都是八股文,但不要期待有什麼一針見血的政治、經濟、社會議題的新聞能夠給你知道。因為寒蟬效應下,其他媒體也不會有什麼批判手法對待新聞,最多都是少罵大幫忙模式生活,很有「上海式」的生活空間。

有幾個朋友在上海生活,算是中產,他們每年假期都會出下國,得閒在國內玩下,吃喝玩樂其實不缺,淘寶生活圈,是寫意人生,但是想和他們討論社會,他們不會關心,至少不會願意談論和提出,這是一種大家都明的生活方式,不要惹事的話,你是生活安定的。

這便是日後香港人的生活模式,慢慢需要習慣,即使你不慣,都要扮慣。

至於立法會入面的所謂反對派或者開明派,大家做下戲便足夠,始終都需要花瓶維持一個社會形象,但不要期望可做到什麼,大家都係為搵食,唔會期望太多。

如果你今天明白這篇文的意思,大約都是一個成年人,或者都有二十歲,你有八十歲命的話,你還有六十年,唔想走的話便要適應這種心態。倘若你到中年,都大半世人,唯有認命,做個港豬順民。倘若做烈士,做之前要有心理準備。

表面的行為,需要適應和轉變,至於你自己的思想,就自己決定,不忘初衷已經好夠。

忍。

2021年6月11日星期五

國安法下的香港電影

今早商經局宣佈刊憲修訂《電影檢查條例》,將港版國安法列入電影審查及分級工作的指引,這意味著香港播放的電影都會在國安法規管之下。

事實上國安法基本上所涉及的範圍之廣,基本上是無孔不入境地,只要你在地球,都會受國安法規管,只是暫時外太空未知而已。

香港電影以往成功篷勃,是因為市場多元化,客戶廣泛,口味多元並不單一,亦因為這樣,題材之多,可謂亞洲少有,也成為當年的亞洲荷里活,但97後,市場靠向大陸,題材單一,遷就合拍片題材就更少,形成惡性循環,越做越縮。

事實上留意到近年一些本土電影開始有一條出路,就是濃厚本土風而沒有遷就大陸市場時,這些電影都頗為成功,如去年Golden Scene三寶《叔叔》、《金都》、《幻愛》都是成功例子,票房未必超級大賣,但是有一定票房而唔駛蝕(唔蝕已經當贏其實頗為諷刺)。但是從品質而言,這三套都屬上乘之作。

但倘若國安法成為指引下,創作人又再多一重限制,這條紅線之無形壓力便走進創作人的腦海之中,無形刀壓在創作人頸上。香港沒有審批劇本制度,不同大陸,批左就可以開拍(當然亦有批左,拍左都不能上畫),而香港沒有審批,意味著創作人在創作時要估計和預計在什麼情形觸犯了國安法,這條紅線可謂無限伸延。或者有人便說不如審批咪知紅線所在,但是從經驗看,即使是審批,因為時局訊息萬變,隨時是今天可以,明天否決的情況也會出現。

電影是第八藝術,也是現代人其中一項劃時代的文化,同樣和書藉、音樂、繪畫一樣,思想理應是有自由空間,沒有什麼限制,但是走到今天香港,變得紅線處處,這種無形壓力壓到頭上來。

從經濟角度看,紅線處處其實是影響了產業的發展,舉例以中國市場看,中國電影票房很強,但是只限於中國境內成功,基本上仍然未能走出南中國海,最多都是圍爐取暖,反觀美國電影,可謂走向全球,就是其題材多元化才能做到今天的成功要訣。倘若中國要富強,走出去,多元是必要元素,創作自由便是其核心。

現在紅線再次壓境香港,那麼同樣會影響香港電影產業,走不出維多利亞港。

從這現情況,往後香港電影就不會有《無間道》,不會有《拆彈專家》,不會有《黑社會》,不會《古惑仔》這些橋段,因為當中橋段又會以為會觸犯國安法,那麼創作人又好,投資者又好都不敢觸碰,那這些大收的票房,便成為絕響。

從現況看,隨時會有一些已經上架的電影,亦因為國安法,而被下架也不出奇,禁片之期不遠。

今天可以是電影,下一次可以是音樂、電視劇、書藉、生活、互聯網和你的思考。

伸延閱讀

電檢突改指引納入國安審查 描繪危害國安、違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義務」禁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