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3日星期六

香港仍然未能拍齣一套傳記,看《梅艷芳》

 評電影《梅艷芳》其實很難,因為對於梅艷芳有感情,如何評價這電影便有可能等於評價了她,如何分開來評實有一點難度。你說這戲不好看,又不是,你說好看嗎?又唔係。但只能說在香港這個社會文化及環境,仍然未能夠拍一齣較全面的人物傳記。

作為在香港長大的香港人,看《梅艷芳》其實不其然會帶了自身的感情,特別是上了一定年紀,經歷過上世紀香港盛世年代,不論是經濟、文化、娛樂,香港都是世界級,數一數二,正正因為這樣才能培養出世界級的演藝人,梅艷芳是其中一個。電影描述了梅艷芳在荔園出道到長大及逝世的時刻,基本上是她的一生。因為梅的人生在港人是很熟悉,她在荔園四歲就表演,參加第一屆新秀就已經光芒萬丈,她的情路眾人在媒體上看到,到最後的一段路港人心傷,所以戲中每一個鏡頭其實只是重覆拍攝有如MV,入面的人物更是熟悉不過,所以電影其實是平鋪直敘去描述她的一生,故事當中那個起伏錯落大家都已經預計之內,沒有驚喜。但是觀眾是會看得投入,因為每個人物、每件事情,大家都會有一定的心理投射放進去時,便感到電影的真實性,容易就進入電影世界裡,這不一定是導演的成功,而是梅艷芳她個人魅力的成功。

演員王丹妮演出稱職,雖然未至驚為天人的演技,但是她在一些表情、演繹方法,仍然捕捉到梅艷芳當中的神髓,其中一幕是講述梅艷芳接受嘉芙(相信是影射鄭裕玲)訪問,當中一些比較敏感話題時是有意激動到她,王丹妮的神情能夠成功模彷到梅艷芳的傲氣和威嚴及梗直的表情,特別是眼神,這一幕其實都已經交到功課。這電影除了是拍攝梅艷芳外,導演其實也很想拍攝香港昔日的情懷,特別是一幕梅兩姐妹倆人走過佐敦道,一個大大的裕華國貨霓虹燈招牌,這個意境的確是香港特色,導演是做到的。

以上是這電影大概的論述,以下是評述一下香港電影如何拍傳記仍然有困難和不足的先天問題。傳記電影往往是帶有一些歷史背景和人物的性格的描述,香港以往都有拍人物傳記,拍過呂樂、跛豪、四大探長、甚至何鴻燊等都有,但這些電影只流於娛樂化,真實感不足。當大家期望《梅艷芳》或者會好一點,但事實上的確是比以往的香港電影所拍的傳記好一點,但並未能夠做到「應該」的傳記。傳記可以有點虛構,因為始終是電影,不是紀錄片,假一點無妨,但是傳記是需要立體,這次梅艷芳就不夠立體,電影後半段無疑是過於粉飾梅的俠義、助人的品格,流於片面,當中描寫她的性格仍然很多的不足,仍然是很保護她。因為在華人社會當中,一些經典人物是不能夠罵、打的,是受到保護的,否則粉絲會出來罵、社會輿論會以道德高地說人家都歸故土就無謂揭人瘡巴,但有時候揭露也是對一個人物的立體描述,才變得有血有肉,才能夠有真實感,《梅艷芳》這戲雖未至於要歌功頌德她,但是仍然流於一般的片面,仍然很華人的框格下拍攝一套傳記電影。

另一個問題就是歷史背景,梅艷芳有收徒弟,而只有一位女徒弟,就是何韻詩,但電影中是被抹去,或者何並不重要,或者戲中一些過場的場口其實已經有描寫而輕輕帶過,但是梅艷芳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俠女心腸,對不公義的事情總會發聲,這才讓她在香港有一個如此高的地位。在八九六四時,她出心出力,無容置疑,「黃雀行動」有參與其中,這段重要歷史卻沒有講,但電影會描述她出心出力為華東水災籌款、沙士1:99演唱會,但偏偏民主歌聲獻中華卻消失中。無他,在今天的大環境下,你不能夠拍這些故事,你的創意是受到限制,這明白,也不能夠怪導演、編劇和投資者,只能慨嘆這是今天的香港。

不過如留意電影,導演其實已經很想帶出一個訊息,梅艷芳是屬於香港,香港有幸有這位香港女兒,這是導演無時無刻都一再強調這個調子,香港與梅艷芳的親蜜關係。

的確梅艷芳是我們香港人值得敬重的女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