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仍然愛走非主流的Danny Boyle導出社會現像-「Slumdog Millionaire」



Slumdog Millionaire成了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連拿八個大獎,可見評審對現今社會現像的關注,當中涉及社會對立、貧富、人性等關懷。而此戲無可否認是能夠讓你雅俗共賞,有笑也有淚,雖然多少帶有東方獵奇式心態,但仍然是可觀的荷理活電影。


去年若論雅俗共賞的電影,則只選兩套,一是此戲,另一是蝙蝠俠,而蝙蝠俠則拿了最佳男配角,但有點唏噓。


導演Danny Boyle不知是情意結還是故事要求,他都很喜歡玩屎尿,在迷幻列車已玩屎塔,今次則玩男主角少時跳進屎坑,這是否代表著一種谷底抽身之感?還是一種不慣常理的行徑而呈現出戲劇效果,但相信是後者較多。


Slumdog Millionaire是以一個少年經歷去導出印度社會的變遷,由平民窟走到金磚四國,便可以從這個少年生活歷程看得到。並以百萬富翁這個遊戲節目作為連貫故事的引子,這是因為百萬致富是印度人期望一夜發達的心理投射,也是大部份印度人仍然活在貧窮下的期望,才用這個手法。男主角由小朋友說到十八歲,當中的經歷包括社會變改,宗教衝突,包括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的對立。印度伊斯蘭教徒達到一億人,數字上是大數目,但當地來說可以說是少數民族,因為十三億印度人,大部份都是印度教徒,便預料到宗教對立問題的嚴重性。男主角的街童人生更是印度貧窮窟生活的小朋友常見現像,也是普遍發展中國家常見的寫照。而人蛇販賣、毒打及乞丐在此戲中呈現一種讓人心酸,多少是反映印度的社會問題。而戲中常出現一個運動是「板球」,不論任何階層人士,印度人對板球的熱衷都非常,其實是代表著人是平等的,每人都可以做同樣的事情,實在不需要分種姓制度來分隔任何人。電影雖然是描繪印度狀況,但劇情仍然俱有荷理活式手法,即保持戲劇效果以提供最大的娛樂化,這也是其優點,因為避免過度教化作用而厭悶。戲中末段則來了一套寶萊活Bollywood式的歌舞片段,明顯是刻意營造,因為印度電影基本上十居其九都是歌舞片,也是其特色。但言外之意則有默幽默印度電影之嫌。


後話:

記得去年到不丹旅遊,當地人其實是說不丹和英語,但他們則懂印度語,因為他們看電視和電影都是以印度語為主,每次我打開印度頻道電視,十居其九都是歌舞,而畫面之流麗程度,不覺得印度是個大部份人仍活在貧窮線的國家,因為拍攝得很專業。但看得多,我都有點累,而且內容有點無厘頭地劇情而無端端起舞,實在估你唔到,可見文化差別之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理解得到。現時Bollywoord電影在南亞以及中東國家異常受歡迎,正當大家說「韓流襲港」之時,其實「印度西施」都吹了南亞及中東多年而大受歡迎極有市場。


此戲英文名為「Slumdog Millionaire」,內地叫「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台灣叫「貧民百萬富翁」,香港則叫「一百萬零一夜」,英文多少帶點歧視,內地和台灣都很直譯,反而香港則以電影故事核心來創造出來,反別俱心思,值得一讚。

1 則留言:

  1. 香港都有《富貴迫人》系列,故事背景雖沒有那麼沉重,但其一夜發達天方夜譚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回覆刪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