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看電影會說是理解一個人的品味。看王家衛電影代表你高檔,看王晶電影代表你草民,看楊德昌代表你深度,看李安電影代表你知識份子,看艾慕度華代表你夠先進入時。
以上種種當然是單一化以及平面化的解釋,但是近年香港卻興起一種對自己電影身價貶代的心理。
「你看港產片呀?乜咁cheap架。」
「你看日本偶像呀?你好潮呀。」
最近兩齣電影好自然有兩種分野。
「矮仔多情」 一齣低成本的港產電影,但是電影其實就不應該用成本作掛勾,因為電影是以創意為主而不是金錢作指標。可惜港人對年對港產片的心態取捨就是這個意思。
主觀思想認為收看這類型港產片是cheap,沒有內涵,低級趣味等等。但其實笑片為何要分低級趣味與高檔品味呢?以前不是有追女仔嗎?為何現在個個突然變身個個扮中產,個個IFC、Elements呢?
但可笑的是西片卻有大量這類形的電影,但卻可以視之為「西片」原故便可以免疫,而且還可以說是「好笑」,夠「鬼馬」作為好看的因由。
「巨乳排球」,因為有日本童顏巨乳美少女綾瀨遙做賣點,自然有捧場客,而且收看者並不會認為這套電影有什麼問題。我並不是「光明社」,而這戲亦沒有賣弄巨乳鏡頭,只是內容「隱含」心態,還說這是「厲志」電影。
但如果是要看老師的咪咪而努力目標,這不是sexual harrasement嗎?
看日本片可以視之為追趕潮流,即使電影的核心內容有過火之嫌,但看港產笑片只代表你cheap精一名。
香港電影並不是這樣,看電影並不是要看品牌來定奪,而是看內容去評價,不論港產或者海外電影,心態平等看待,才會有一個清楚選擇電影的權利。若二元分法,只會讓自己看電影變得更為窄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