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星期三

香港可以孕育Netflix還是樂視的土壤?

有線1097(HKG)賣盤多時似乎有著落,但最新金主是誰,大家都估算得到。香港電視行業有點像雞肋,做又可能會蝕,不做又好像浪費這個寶貴財產,一個國際城市能夠擁有一間電視台,其實有其宏觀的佈局價值。不過時至今日,電視行業已經不只是一定透過大氣電波播送,用家看內容已經可以在手機、電腦、平板電腦,透過互聯網提供內容。事實上在十多年前,電訊盈科0008 (HKG)曾經開發iTV,以VOD來發送視訊內容,但是當時技術的限制,或者走得太前,未能成功,及後再轉型做固網電視,與有線爭一日之長短。不過兩者其實都不是主要集中做內容,只是一個平台為主。

在香港,內容依然是電視廣播 0511 (HKG)天下。

但你問自己最近真心會安定定坐在電視機面前看的電視劇是那一齣?對我來說,已經是香港電視的《導火新聞線》,之後我也有認真看電視劇,但都已經不是港產作品,《瑯琊榜》、《請回答1988》、《四重奏》、《逃恥》或者近期大陸火熱的《人民的名義》。甚至最近朋友的媽媽跟我說,她很喜歡泰劇,因為有靚仔靚女,連大媽也開始不看TVB了。

那麼電視不行,那麼搞OTT「over-the-top」或者做媒體是否沒有運行呢? 大陸挺成功,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等都有不俗成績,其廣告收入龐大。VOD曾經在香港出現過,但不成功,當中有不少客觀環境讓其失敗告終,或者可以透過這些經驗作參考。

規模經濟不足是現時本港媒體行業困局其中一個重大原因之一,昔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電視還可以小本經營然後做大,但是今天資金泛濫時,各方金主水頭充足,當中技術、人才是高成本,使搞電視是高資本行業,因此不能用舊日玩法,但正因為高資本投資時,如何讓有資金回籠,那麼就需要有足夠的基礎客戶來支持。不論海外的有線電視經營者或者OTT經營者如Netflix,其實他們的客戶基礎都是很大,如美國時代華納、維亞康姆、新聞集團等等,他們都是有線電視(收費電視)的經營者,而有線電視更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因為他們的客戶基數龐大,隨時過千萬客戶,這個數目才能夠維持有線電視的經營。香港人口雖有七百萬,但是真正俱有有線的客戶其實也只有二百萬左右,當中還要分Now有百多萬客,那麼只有九十萬客戶的有線電視客戶數量,並未能夠體現到規模經濟效應,這樣便需要從自身以外找新地盤。

從理論上中國大陸是最好的市場,而廣東更是最佳的發展區,因為大家都是廣東話市場,但事實上不然,由於廣播媒體行業對於中國大陸是敏感行業,俱有意識形態,所以不是話入就入的市場,君不見任何香港或者海外公司是成功進入中國市場,但是中國公司卻可以在港收購香港任何一間媒體公司。所以即使回歸母體,這如意算盤依然打不響。

那唯有轉陣發展海外,當中東南亞、台灣仍然有一定市場。事實上以香港做品牌,曾經是風光一時,特別是在九七年之前,因為香港在這方面的確是較其他地區較先進,如電訊條例、廣播條例 等,而港英殖民政府亦有意將香港發展為當時亞洲地區媒體樞紐,但是及後其他地區市場步伐加快,特區政府亦步伐放慢,條例與支援早已不及對手如韓國,加上地價高昂使成本上漲,寧願炒樓不起廠房發展,而且中國政府亦不意鼓勵香港作為媒體樞紐或者相關企業走出去,可以見萬達收購AMC、黎瑞剛入主電視廣播,因為走出去的任務則交由中央親生仔去做,但近年已經很少聽香港媒體收購海外業務,但賣業務就有(電視廣播賣TVBS予王雪紅),因此過去二十年,香港媒體業是在倒退當中。

不過香港內容發展依然有一定實力,從合拍片可見到現時中國大陸主流華語電影,能夠大真正大賣的,香港從業員仍然是有市場,那麼關鍵是香港政府及投資者是否有遠景做一些俱有佈局的商業策略,而不是過於依靠中國大陸市場。香港賣內容向來都是他們強向,昔日電影、電視賣海外成行成市是眾所周知,但近年海外市場被韓國文化所佔有,自己早年到伊朗旅遊,見當地電視台就是播放韓劇,到緬甸旅行時到一間餐廳,電視正播著《來自星星的你》,韓國文化事業成功,當中政府政策支援是有挺大幫助,而且企業的長遠投資也是關鍵,如技術研發、人才培訓等等。

原本王維基有大志搞電視但可惜一男子因素被推倒,TVB越做越縮,餘下就只有電訊盈科,該公司也有意向外發展,在一些東南亞地區提供視頻OTT之類的服務,不過暫未成氣候,可惜李澤楷當年如此早就賣衛視予梅鐸,或者今天又是另一番景象(但是沒有如果,正如盈科不應賣騰訊股份一樣)。

另外一個關鍵是收費模式,本港在電貿收費仍然缺乏一種統一或者讓人感到方便的方法,收費方式可以參考中國大陸,微信支付、支付寶等成功也間接讓電子交易更頻繁和更方便,也是有利發展任何一種互聯網服務的優勢,香港在這方面無疑是需要急起直追(至於為何大陸電子交易成功或有機會再討論)。

在香港發展OTT或者電視媒體並不是沒有市場,但需要兩者配合(內容開發與客戶基礎),由於本港缺少規模經濟效應下,難以自我養活,但是不做本地卻難以立足,所以兩者由基礎客戶保持一定數量並且開發內容向海外銷售,才有較佳出路,當中也可以軟實力出售本港文化,其實從今年曾俊華競選的策略技巧,利用互聯網打出另一片天,香港並不是沒有科技智識型人才,只是沒有發掘出來而已。

期待香港有間Netflix但唔好有間樂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