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8日星期四

再談專制國家人民為何未能獲諾獎因由


上文提及學術自由的重要性,描述得較為籠統,倒不如給予一些實質的資料以及一個簡單的比喻便能夠知道二一。

從維基百科網看到一個統計,美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物理的第二三位是英國和德國,化學則是德國和英國。從這些數字看到頭五位的國家,都是一些自由民主體制的國系,他們在物質生活上都是世界領先地位,由於生活安穩,是對學術研究起了極大的積極性,因為研究人員可以更為專心從事研究工作,而不需要擔心政治、生活環境的壓迫而放棄一些理念,一窮志短就是有其道理。

小時候我們有種紅豆綠豆玩,如果種撒下一粒紅豆,用同份量的水,最後會長出一棵紅豆苗,若果撒數粒紅豆亦用同樣份量的水,最後便有多棵紅豆苗。可能多棵紅豆苗的生長可能不及一棵養份高,但是基於或然率理論,多棵紅豆苗成功的基會也是相對應多,而且更重要是可以發現有一棵「出眾」的苗時,便可以移到「專門培植」,成為最佳的苗。
這個道理也是一樣,在一個專制體國家要培育科技,由於是上而下行,概念是單一化,發展並不平均,過份集中於某一領域,雖然可以單一投放大量資源,但是最後結果都只能聊聊可數,但是在一個自由體制的國家,人民是有權利去研發任何東西,是由下而上推行,這個量化比起專制國家的多出無限之多,「中標」機會也自然高,研發出來的結果也自然高其他地方數於百倍計,而且若看見有潛力的研究,便可以再投放資源並將成果擴大。
這就是為何美國、英國常有諾獎得主,而中國到現在仍未見成功的經驗。

要有諾獎或者要有劃時代的發明、研究,國家體制改革是異常重要。

伸延閱讀
可能是世上最聰明的會議-索爾維會議

4 則留言:

  1. 這文章有一個重要因素沒有考慮, 就是語文.
    中國有很多傑出的學者, 他們大多數用中文來發表文章. 但中文的期刊不受西方學術界認同. 我從前的物理學師傅說, 70年代讀物理的是中國最頂尖人物. 來到香港就要以英語來再考博士. 當他研究古陶瓷鑑定, 最權威的中文期刊不被認可. 他只好把文章用英語發表在次一級的英語期刊, 這樣可申請研究資金.

    回覆刪除
  2. 品質兄
    謝謝你的資料,聽說以前早一輩年代的博士論文除了是要以英文外,還要另要多一種文翻譯,如德文、法文,不知是否真實,真係要你的專業智識或者較為清楚。

    回覆刪除
  3. 鹿米館兄,
    我的物理學師傅已經退休, 不知道早一輩年代的博士論文除了是要以英文外,還要另要多一種文翻譯是否真確.
    我的啟蒙師傅(MPhil Supervisor)是印度人(6年前已退休), 他的博士論文是用英文的. 他是70年代的酸雨專家.

    今天諾貝爾和平獎給了奧巴馬,別一個重要因素原來是政治.

    回覆刪除
  4. 我想語文或許是其中一種因素,但自由的氣息創讓更多人可以由創意。 無論是科學,文學等的獎項,領獎的人要持由的都是一種敢挑戰,敢創作的素質。 這是中國人缺少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