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6日星期五

張國榮、o靚模與劉以鬯才顯獨特的香港情

昨晚在youtube看了港台製作不死傳奇張國榮,其實早在電視播放時已看過,但重看都仍然是一個不俗的紀錄片製作,當然是因為主角張國榮罷。
老實說,小時候並不喜歡張國榮,那時的偶像是譚詠麟,愛情陷阱還是Monica?當時我較喜歡前者。因為他夠通俗,夠平民,能夠接近民眾多一點。反而哥哥卻少了這種感覺,即使在英雄本色都不見有較佳的演出,直到看胭脂扣的十二少,他的確是只有他才能夠做到這個角色,還看現在中西,仍未見有位像他這種公子哥兒活演的技能,因為他的格局真是很公子哥兒。
到了阿飛正傳更是達到飛仔的昇華,怎可能有個咁型既飛仔呀?後來的春光乍洩也是至愛。
而歌曲則較喜歡未退休前的快歌,百事廣告的髮型,相信當年不少年輕男孩都要整到咁既頭去威罷。
他就是這樣的一個有格局的藝人。

不知何時,香港每年有一些事一定會出現,是定期出現,而且是定期製造到社會話題。
一是「七一遊行」,二是「o靚模書展」。
這兩件事就是每年香港的膽一樣,後者必然是受到社會批判,教壞細路、破壞社會風氣的標籤放在這些年輕女性上。但大家一邊鬧,但又一邊買,然後一邊睇,男的會望期望找到其樣和身裁的女友,女的要跟其樣和身裁作參考以能夠吸引男士找男友。
偽善的正於此。

文壇向來是在香港的邊緣,沒有王家衛,相信劉以鬯這個名字並不會在大眾市場上出現,「花樣年華」和「2046」的周慕雲來自劉的作品中「對倒」和「酒徒」做藍本。那時看花樣年華覺得故事實在很有情懷,還覺得導演能夠真實地呈現當時的感觀,編劇要記一功,但仍不知有其藍本。
直到知道買本對倒看時,才覺得為何當時數十年前,這作家的寫作能力如此超前,才發覺王家衛的基本功在那兒學習。

香港的百花社會造就了不同年代,不同的人物和社會形態,這樣先叫可愛。如果只是單一有以上一種的人物在香港,那會很悶,多元化永遠是平衡一個社會的先進指標。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