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7日星期二

本港經濟下的娛樂產業

剛剛上星期日在家中看超級巨聲,看壓軸參選歌手林欣彤唱歌,或者香港真的久違了懂唱歌的年輕歌手,她一唱,實在感動她的真正實力,其他對手都不會是她的對手,贏定。那現在看看無線如何包裝她成為一位真正的歌手,推出市場,發展新一代的偶像。

同一個晚上,J2台播k-pop,是韓國電視台的勁歌金曲版本,不過可以說是好睇過十倍都唔止,除了是舞台成本比無線的二三流佈佳外,還有是歌手之強,其實單睇樣都夠,還要是歌精舞勁,真的很pop。

八十年代香港是全亞洲最佳的娛樂產業市場(日本除外),九十年代初期仍是,但到九十年代後期便已經後勁不繼,十多年來,其他亞洲地區的娛樂產業都成功地發展了新模式,台劇可以向內地銷售,韓國偶像賣埠到全亞洲地區(有邊個亞洲國家沒有聽過No body?),日本仍然是龍頭,泰國電影後期製作成為新興勢力之時,香港則好像停下來似的。

單看歌手的準備已經可見是滯後情況,大量歌手的外型、技術都不及其他地區。或者會說是這些歌手的不濟,指向他們,但是我們是否需要想想這是一門生意,那生意頭腦的生意人為何會選這些商品推出市場,那應該是指向他們才對。二流產品當一級銷售?那和A貨沒有分別。娛樂產業商人沒有向旗下員工作出投資,這不只是藝人,還有其他,舞蹈排練、市場設計、推廣、音樂資源投放、以及其他相關都不見得好,由於背後服務差,自然會產生台前的產品都不見得佳,那這是說整個團隊都差才對,不只是那些歌手而已。

或者回報低是一件主因,但是看看韓國產品為何可以利用不同文化和語言打進其他亞洲國家?為何我們會看大長今?這不是語言或者文化阻隔,而是商品能否吸引到消費者。

早前台灣星光大道另一位參選者閻奕格奕讓人眼前一亮,她技術比林更佳,而她沒有到香港參賽而到台灣,那可見到優質人士或者產品如何選取地方發揮其技能。

過往二三十年本港仍然沉醉於投資金融泡沫增值底下而忽略了基礎產業的成長,不要以為娛樂產業是虛浮,其實同樣是需要實際的投資才有成果,不然看看人家的娛樂產業可以上市和造大成為娛樂王國便理解得到。本港在政策傾斜下成為單一企業壟斷市場,也是問題所在。看看無線還播星期日的「名人飯堂」之際,那可以開開一其他收費台看看now100台的「一個地球」、「home sweet home」更有可愛之處。

政府,請做下野,不然單一樹幹,真的一朝一日會倒下來。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