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7日星期三

由「印度數學」走到「作死不離3兄弟」看印度文化淺談

早前在暑假的書展當中,買了一本書,書名叫「印度數學」,這是一本台灣作者所編寫的,不過書中的內容卻是以印度的數學基礎寫成。我當時購買這本書,其中一個原因是有種小學情意結,因為書中有講解如何個位數是5的雙乘法,以及例如11的快速除法等等。這些都是當年在唸小學時讀過,那時還很易就學識,但年長過後,現在連加數都不懂,還慢過人,所以見這書便即時買下來。

這書的確有趣和有建設性,建議有子女的話,可以買本,但必要一起閱讀和實踐,這才有趣味以及事半功倍。這本有趣的數學書,可見到印度的確有其一種古老智慧,有如我們的九因歌一樣,這種古老智慧一直留存在印度文化當中,並沒有因為受外來的侵略而被退色或者同化,反而更有其生命力,單看現今資訊科技大國,印度必是其中一員。

除了這書,星期二晚看了近期熱門話題電影「作死不離3兄弟」,容我說一句,這戲其實是一齣肥皂劇式電影,有如早前我看的福祿壽電影一樣,不過這劇情和製作品質的確昇華到一個雅俗共賞的級數,當中製作成本是其中一個關鍵。假設「福祿壽」有這個成本,其實同樣可以。
言歸到「作」片,這戲實際是反影著整個現代印度社會的一個微少縮影,由人的出身、宗教信仰、經濟活動、社會傳統文化以及教育制度等等都有一一表達出來,而且優點是在於即使是點到即止但仍然可以說中了題目的核心處。

電影一開始就是描寫一間工程學院的三個學生故事,以工程學院做背景其實已經是反影了現今的印度經濟體系的社會,科技主導了社會經濟,單是印度的資訊科技、後勤服務其實已經成為世界辦工室,有如中國的世界工廠一樣。印度畢業的IIT簡直是天之驕子,故事也就是影射著這個學院。但同時卻批判著印度的教育制度,仍然是填鴨式的亞洲教育文化,缺少了創意和自省的心態。

除了講說教育制度的弊端,也同樣描寫社會階層,當中一個可以留意是種姓制度,雖然這戲沒有強調這點,其實已經隱藏在故事當中,如戲中有服務學生的小孫僕人,雖然聰明但階層最底中而不能入學唸書。此外戲中主角也是僕人後代而不能夠正大光明上學,甚至日後連談情說愛也難以宣之於口中,這是因為種姓制度的存在。不過社會發展至今,這種制度其實已經以「貧」和「富」來取代種姓制度,金錢掛帥。還有這戲還有強烈的英式僕人態度去描寫戲中人物,包括院長有隨從和學生也有小僕人等等,這種階級文化依然揮之不去。此外婚姻制度使戲中的一位男角因姐姐嫁妝未籌而不能出嫁,可見這種傳統印度社會習俗和文化依然是這個國家面對和一種無形的問題而沒有解決。

此外這戲未段描寫兩位主角為了找回自己的最好朋友而走到印度北部的落後地區,這地區是藏民居所,也是印度現時一些落後地方,他們眼中的少數民族。這就是印度同樣地和中國一樣,實在有多種不同種族存在,文化差異也很大。宗教複雜,但同時卻要有一種共存的關係當中。相信生活在和習慣在印度上人,會有更強烈的感覺。

印度電影最傳統當然是歌舞,這戲也沒有例外,不過這次的歌舞則相對地沒有突然性,較合理化和流暢地表達出來,而且歌舞沒有欺場,仍然是精采和有趣幽默。

作片最成功處是這戲是典型肥皂劇式,有笑有催淚有歌舞有娛樂,但是卻不會有低俗感覺而反之含有一種熱血情懷,這是導演駕馭力高的表現,知道何時有娛樂但要有訊息給觀眾,這種技巧絕非簡單做到,在劇本和導演融會實在花了不少努力。

看這戲讓我想起數年前到不丹旅行,當地播著的電視台不少都是來自印度電視台的,印度的娛樂產生的確很繁盛,當中不少劇目其實是並不易讓外方人理解和明白,為何電影常有歌舞?為有大量宗教頻道?另有不少妖魔鬼怪為題材的劇集?這些的確要花時間才可以明白。

倘若有興趣印度的狀況和文化,或者買本印度數學又或者走進戲院看看這戲,或多或少都有所得著。

3 則留言:

  1. 電影加入歌舞可說是印度電影人打破印度多語言,而教育未普及的障礙的手段。就如香港以武打片開闢國際市場一樣。

    回覆刪除
  2. 連印度都咁有究竟,你真博學:)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