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從嘉禾走到博納社會變遷

按我分享

論香港電影的發展蓬勃,必需提嘉禾電影,或者有人認為邵氏比嘉禾更早成功,但是真正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正是嘉禾的全盛時期。這時候是正處於八十年代,邵氏電影減產,全力投放電視行業,嘉禾成為隨之而起的新秀。

當中成龍、洪金寶、梅艷芳、張國榮超級巨星等等都為嘉禾電影拍過不少好電影。動作如警察故事、A計劃。喜劇如五福星。劇情如胭脂扣。多題材、多種類,而且都是能夠賣座電影,所以當期時香港電影業屬最輝煌時期。
而這也是香港的起飛和經濟最大躍進時代。當時本港電影和其他本港產業一樣,都是出口型經濟,都是有大量產品輸出海外,本港電影年產三百部是世界第三大生產地區,以七百萬人能產三百部,其實是不成比例。當中「水份」亦不少,亦間接種下本港電影業停滯不前的問題。

到了九七後,本港電影開始走下坡,經濟也變質,金融風暴使嘉禾元氣大傷。近年鄒文懷也易手予橙天娛樂成為國內公司。雖然本港也有不少電影公司存在,如寰亞、英皇,但是論影響力,已不及當年的嘉禾勇。

現在是國內電影公司的年代,當中龐大市場成為最大的背靠,由於是大市場,主要以內銷為主,這十年的國內電影市場是有一個極度大的躍進,情形有如當年的香港,產量驚人,成為世界四大電影生產國,而前者有印度、尼日利亞及美國,而電視更是第一生產國。現時國內電影類似印度,以內銷為主,要走出去,暫時未見突出,實際上以技術、內容也未能真正配合到海外市場,而投資者也理解,此外投資者亦認為內銷已足夠發展其業務。

現時國內電影公司如博納、華誼、中影為主要大電影公司等。博納靠山有保利,俱有軍方背景,實力雄厚,桃姐便是這公司出品。這些公司近年的投資龐大,能夠拍出資本大製作的電影,本港電影公司很難與其匹敵,因此會以合作形式製作,而本港電影公司仍有其優勢是製作人的專才仍有一定能力,而且商業眼光亦好,因為本港電影人都是以商業電影為主。所以便可以有其合作空間。

這個情形,不只是在電影上,現時本港經濟都是以這樣去生存,過往以利用國內人力向海外銷售,但現時倒轉往銷內地。其實合拍電影和自由行都是同一個原理。

當中合拍你要取捨電影題材的規範,自由行同時要面對文化差異的現像。

正如王晶喜劇電影再不是拍給香港人看而是內銷往內地。
周大福的銷售對象也不是港人,而是消費力強勁的內地旅客。

但是在取捨的同時,其實也是需要有自身本質,因為這才能夠體現到本港產品服務的特性,消費者買的就是這種無形的「品牌信心」。若為了做多點生意而去過份而失了自身本質遷就了顧客的需求。長久以後,消費者並不會喜歡,同化產品的話,那可以回去國內消費,為何要買香港的服務與產品?

客戶永遠是對的口號,也應該要想想是否合理和正常。

《鋼鐵人3》開拍!迪士尼和北京DMG合作 紮根中國市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