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9日星期一

The Cranberries Live in HK 2012回憶香港九十年代

聽The Cranberries很有一種當年情的感覺,那時候是九十年代,是香港最大的轉捩點,當中由文化、經濟、社會由盛入衰,用老土的說話,是集體回憶。

這次演唱會,一開始便以大家很耳熟能詳的Dreams為頭炮,觀眾即時立正起來舞動。期後其他的歌曲讓你走進上世紀的事情一樣,Zombie、Salvation等等都在演唱會當中。以演出歌聲技巧,主音Dolores O'Riordan保持其風格及唱功,由鼓手仍然很夠活力。當然大家不能以商業演藝價值如舞蹈、台上的燈光或者裝置來評論,因為他們只是賣歌,其他的確欠奉。

個半鐘小時她沒有欺場而且投入,唯有一點失望是唱Zombie時,觀眾唱還比主音唱得更多,是我大失所望,入來看演唱會,也只是想聽你的演繹而不是觀眾。但整體上卻是值得因為是青年時的青澀的回憶。

聽她的歌,便想起九十年代的香港人,以大眾市民來說,沒有王菲,大家是不會認識The Cranberries的Dreams,王演繹的夢中人的確入目三分,和原唱很像,還有王翻唱Tori Amos的Silent All These Years都是引入另類音樂予香港歌迷。這個年代讓華語音樂加多了一種另類音種而不一定的傳統Pop。還有Bjork的菠蘿頭啦。雖然抄襲成份挺高,但以當其時的華語音樂,是翻版地創新了。

八十至九十年代的香港音樂,是隨著香港經濟起飛而同步前進。到了九十年代(97前)達到頂峰。及後下滑,當中與經濟有相當的關係。單是消費模式已很不同,而且九七後的華語市場一下子大了這麼多倍時,香港音樂便呈現萎縮,有如面對龐大內地經濟,香港被「溶」合於大經濟體系當中,其特性被一一地消化與淡化,特色亦為了遷就市場而變動,甚至是沒有了自我的特色。

香港要成功,就是需要有其特色和特性,香港最兩大賣點就是法治與言論,能夠做到的自然不愁出路。但反之若要遷就另一種意識形態便只會是隨波逐流。情形就是現在的本地樂壇一樣,特色欠奉,市場被特意地邊緣化,廣東歌有如二流城市一樣。其實是沒有必要,以陳冠中的大廣東概念,其實是極有市場,甚至走到北方都有市場,不要看小自己。我認識的內朋友很多時都說是聽廣東歌長大,因為夠IN,屹立到其本身音樂文化,便成為自射賣點,出口便不需擔心。

試想The Cranberries只是一隊愛爾蘭樂隊,他自身的成功,沒有遷就市場而獲得成功,亦可以登入九十年代美國流行榜,也成為這個年代的樂壇班霸,以另類樂隊組合有這樣的成績,實屬異數,但卻是成功的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