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星期三

由陳玉蓮到陳妍希的小龍女看社會變遷

金庸筆下的小龍女,月麗脫俗,不吃人間煙火的絕世美女,要把這種思想創造並將之實體化並不易,所以歷代小龍女選角時都是挺難的,當然大家會有支持也有反對。其實我們看到小龍女的選角變化,也看到華語系的時代變化。

我們暫時以陳玉蓮、李若彤、劉亦菲以及近期的陳妍希的角色看社會變遷

陳玉蓮被譽為最深入民心的小龍女角色演繹,而且當時還配了劉德華演繹楊過,成為至尊經典。陳玉蓮的年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也是香港娛樂產業最豐盛的年代,當中政治和經濟上都有很大的因素影響。這時中台兩岸的文化、社會仍屬封閉,台灣仍屬未解禁年代,台灣電影過於文藝被市場淘汰,取而代之是港產電影的活力和高度娛樂性,而台灣電視台亦被政府左右,產品欠缺創造力和品質,反觀香港是活力的一群,銷售到東南亞甚至東北亞如韓國、日本,不論電視或者電影都俱願大影響力,電視制度仍未被如現在規範,不少電視編劇、監制及後到轉為電影導演等,可見當時電視是影響的孕育搖籃,陳玉蓮的小龍女正是這個年代的表表者及成功塑造出來的出眾商品。

當時龍頭電視娛樂產業是屬於香港。

李若彤屬於九十年代的小龍女,雖然外觀仍然有可取處,但未必成為一個經典,實際上當時無線電視製作上也走上流水作業式,並且成功制度化,雖是可以利益最大化但是卻無疑壓制了品質上問題。反而這年代台灣的電視行業如雨後春旬,因為解禁後的台灣,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再沒有輿論禁制下,把原本實力雄厚的文化根底慢慢地展現出來,可謂是將文化商品化,而且電視行業當時競爭大,在互相競爭下產品便有所增長,此外市場較大,達二千多萬人口,因此當時台灣電視制作開始能夠超越了香港的電視製作。不少台灣武俠劇都可以重金聘請香港的動作指導提供服務,使他們的品質在畫面上有更大的吸引力,而且九十年代的香港,雖是經濟最篷勃時,可是真正做實業的也少,炒賣時代刺熱,這種文化和風氣,要有上乘能夠與其他地區的電視製作團隊相比,開始往後退。

所以台灣成功地搶佔位置,另外基於華語的近親關係,內地與台灣亦慢慢貼近,也是為往後的整合留下重要基礎。

二千年代的劉亦菲是一個時代的轉捩點,國內經濟經過二三十年的增長,經濟基礎已有一定的累積,市場開始開放,人民對娛樂產品有龐大的需求,另外國家的政策扶植,娛樂產業開始起飛,投放文化娛樂產業資金雄厚是中港台歷來之最,因此所拍的製作都可以比以往龐大,還有中國原有的自然風境成為電視製作給予最好的滋潤,單是外境拍攝真正拍到名山大川,正正可以配合到武俠片的需求,亦因此使劉亦菲成為新一代小龍女的記號。而且她的年齡上也相對上較貼近,還加上國內對自家製作劇集有更大的親和力下,成為一代偶像是很自然的事。

千禧年代十年過後,中港台三地的娛樂產業大整合,特別是演藝人都北望神州,因為龐大市場造就了龐大的利潤,大陸對台加以傾斜政策,無可否認是給予了很大的機會予台灣演員和製作人,加上語言上的優勢,台灣演員也可以在大陸站穩了腳,此外合拍制度再深化後,國內電視台與台灣製作公司又或者香港的製作公司共同投資、拍攝,在選角上都開放,陳妍希亦是在這種環境下造就出來的新一代小龍女。至於是否適合則屬見仁見智,但是卻是因為中港台娛樂產業,社會互動交流加速下,是促使更多用海外演員。

由陳玉蓮於1983年的小龍女到今天2013年陳妍希的小龍女足足有三十年的跨度,當中社會的變遷也影響了電視上人物的不同背景和產品製作上的不同模式所帶來變化,所以政治並不是陌生,而是跟我們很近。

2 則留言:

  1. 論外型,個人比較喜歡李若彤,覺得比較出塵。
    按你的話,李若彤可謂時不與我,否則成就會更大。

    回覆刪除
  2. 妍希妹都不錯吖,羞人答答;相較玉蓮姨姨那種冷漠,是另一種味道。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