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日星期六

紀念香港電影巨人鄒文懷

鄒文懷先生與世長辭,終年九十一年,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的電影王國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電影公司,能夠製作出華語電影中最高水平的作品,當中既有通俗又賣錢的如成龍《警察故事》,也有文藝劇種的《阮玲玉》,多元的電影製作以及俱有制度的電影發行,是少有香港電影產業制度化的電影公司之一,鄒文懷先生俱有對電影的遠見和熱誠,華人電影巨人,確實當之無愧,國際電影壇上,絕對可以留下名聲。

當年香港電影成功之處,是因為沒有限制和包袱,也是拜當年港英政府沒有將電影、電視或者媒體視之為一種政治工具,特別在電影上,可謂屬於實行放任政策。正因如此,才能夠出現多元、通俗、商業為依歸的電影。而嘉禾正正處於這個時期,造就了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輝煌的年代。

如果說邵氏電影開創華語電影先河,那麼嘉禾電影真真正正把華語電影帶到全世界,七十年代後,邵逸夫從電影轉戰電視,當中出現了一個真空期,也造就了鄒文懷的成功,鄒文懷懂看人才,由李小龍到成龍和及後的一眾製作人、演員,他可謂眼光獨到,當中李小龍和成龍更是成為華語電影的經典。前者李小龍電影奠定功夫電影就是華人的代名詞外,後者成龍亦打入荷里活市場(早期曾經失敗但最終成功),由東南亞到歐美等地,這除了是成龍自身能力外,當中背後嘉禾的推手也是極其重要,因為經理人、發行商都是不能缺少。因為鄒文懷在營商手法上,也有其成功處。

從前華語電影只是限於華人地區的戲院播放,在一些唐人街的小戲院上播放,但嘉禾把李小龍和成龍的電影推廣至全世界,遠至南美、中東都會認識「Chinese Kung Fu」,也是拜嘉禾當年發行到海外所賜。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東南亞和遠東等地更加是華語電影市場的黃金時期,日本人迷戀成龍,韓國為張曼玉、王祖賢、張國榮、周潤發著迷,這年代都是香港電影篷勃的年代,嘉禾電影賣到海外,這種軟實力,使香港成為不少人嚮往的地方。

電影雖然是商品,但當中也有其藝術價值,在鄒文懷主政嘉禾的年代,亦有拍俱高水平的劇情電影,如《阮玲玉》更成就了張曼玉奪得柏林影后,也是首位華人女星獲此殊榮,還有《愛在別鄉的日子》、《何日君在來》、《胭脂扣》、《甜蜜蜜》等等。到了九十年代,還嘗試以電腦特技與先濤一起合作拍下《風雲雄胡天下》、《中華英雄》等等。

而嘉禾最成功是懂得利用演員的合作元素,沒有單一限定他們的路線,即使成龍主要以動作為題材電影,但也拍下與洪金寶導演的《龍的心》,張曼玉與梅艷芳當年不只是限於劇情或者藝術電影,還會拍其他商業電影,這樣便變得多元化。除了成龍外,嘉禾亦培養出洪金寶、元彪、李連杰等著名武打演員,成家班、洪家班更是當期時武打演員的少林寺。這是功不可抹的成就。

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業的輝煌時代,成為世界三大電影製作生產基地,全球第二大電影發行基地,當中嘉禾便是主要推手之一,即使到了今天,中國電影票房雖然是全球數一數二,但論成功打進海外市場,仍然做不到昔日香港的成功。這是因為昔日香港電影的百花齊放,題材廣泛,沒有限制,但是今天所謂的中國電影、合拍片,每每需要審查,題材需要過濾,對於打推海外市場便成為極大的障礙,因為今天的中國電影要有政治正確的時候,那麼你要放眼到其他國家播放時,是否適合當地需求時,便是一個疑問。

當年鄒文懷沒有這些包袱,不需要考慮國家政策,從消費者角度的商業心態下運作嘉禾,成就了香港電影的輝煌年代。

你問未來會不會有多一個鄒文懷或者邵逸夫在中國或者香港誕生,從今天的政治制度,機會極微,走出去,一帶一路電影,只會淪為樣板戲,說是成功也只是騙人的表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