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星期二

更期待是西方中環和西方華強北

大灣區這概念,其實早在港英年代港督衛奕信年代就提出並且實際執行中,衛奕信認為珠江三角洲人口龐大,可以提供勞力輸出,香港作為中國窗口,可謂合作雙贏。事實上當年亦利用這個前鋪後廠的概念,發展廣東南方一帶,成為了全中國最俱活力的經濟區域。

不過過去幾年香港地位被邊緣化,中央也不看重,要發展上海的長三角區域,這個大灣區又作罷。現在中美貿易問題升溫,香港利用價值又再次出現,大灣區這個口號又要拿出來。而且這個口號要納入國家政策時,作為今天的特區政府,眼見阿爺吹雞埋位,你港府不即刻上身標童表演助慶,枉為人家臣子啦。

因此近一年在什麼場合都有大灣區這名字,大灣區這名字巳經好入腦。而香港定位為區內龍頭,也是劇本之內。作為一區之首的林鄭,當然要落力做到好,得到好分數。近日她表示香港可以做「東方華爾街」,大灣區成為「東方矽谷」。

為什麼我們只能模彷別人,連名字都要學人? 當你罵時,相信會有人走出來說,只是一個名字,何必如此認真。

有沒有想深一層,如果你要超越別人,是會以對手為目標,並且超越對手,但不是只是和對手同級。話說大灣區的概念是走高增值路線,甚至要超越人家,因為軟硬件齊全,人口龐大,地緣位置便利等等,可謂說到全球只此一家的大灣區。但是連名字都用別人的話,你想有多決心是超越人家呢?

如果論一些獨特優勢,大灣區也不大差,很多地方也很想香港一樣,做人民幣境外結算,即使有,但也不及香港的地緣方便和資金額且需求龐大,IPO香港近年一直在頭三甲,新加坡努力極也難做得到。論電子支付,論多元化應用,中國大陸確實是領頭羊。現在連Facebook也嘗試參考Wechat的概念,發展電子支付。

但你為什麼要說成為「東方華爾街」、「東方矽谷」,就是沒有自己的性格,只是一個A貨。

是不是一如陶傑所說的小農DNA,心裡就只得崇洋,所以能夠變身成為別人的模樣,就已經高人一等,能說句英語,就是優越的表現,能夠做到華爾街的級數,矽谷的能力,就是家山有福了。

我們一直沒有擺脫中國人的傳統舊思想,什麼超英趕美,要爭口氣之類。君不見紐約市長會說要做西方中環,西岸如加州從來不會說要做西方華強北,當然你說就是自己去不到這個水平,所以人家不會說這樣,但怎樣人家都很少會說要模彷別人,就代表成功。

因為當你模彷,就不是成功。

蘋果沒有模彷,所以才有iPhone,但會有相似度極高的小米手機。人家有Macbook,我國有Matebook,連孟晚舟被拘留期間的時候,手上的電子產品,外國產品比自家的國產還要多,而且是果粉。

林鄭說這番話,是她團隊的短視,也是沒有遠見,正是今天這些政客、執政者、商界領袖的不足處。依然是望人家做什麼就跟著做什麼,沒有一個擺脫框架和規限,走出新路線的領袖,也是當下社會沒有長進的理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