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當亞洲國際城市選擇不多

今日新聞報導《紐約時報》將香港的電子新聞業務搬往韓國首爾,這是首個從國安法實施後,第一間外國傳媒將一些業務從香港遷往亞洲其他城市。對於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這個形象或會有負面作用,當局的確認真需要作游說工作,成功與否,也要做,不能坐以待斃,否則可以會被陰乾。

《紐時》暫時不是將整個香港業務搬往首爾,但卻已經把一部份搬走,特別是電子編採部,這明顯是對國安法有所考慮,日後會否再繼續搬到其他城市,相信要看本港形勢往後的發展如何才能決定。大家或需要面對現實,新一輪的冷戰環境正式上演,而香港則是這個冷戰其中一個主戰場。

當《紐時》要搬去首爾時,突然想起原來亞洲並不多俱有國際城市的選擇,橫看這麼多個亞洲城市,無疑香港是最俱獨特的優勢,即使搬去首爾,也未必達到原本香港的功能。

籠統看,亞洲大城市當中,而可以是國際級城市,相信只有四個,分別是東京、首爾、新加坡和香港,曾想過台北可否做到,但從國際業務和經濟發展,未必真正符合得到。又或者會問為何北京和上海不是國際城市嗎?其人口多、經濟體強大,也理應符合。但是要問國際城市並不只是經濟體、人口多寡,還要是資訊自由開放,因為話明國際,難道下下翻牆用服務嗎?

國際城市不一定要龐大人口,反而是重點是在於軟件上的配套,更有需要。國際城市顧名思義就是要國際化,而國際化上,語言是其重點,當中國際語言在今天二十一世紀地球上,英語依然是最流行通用的國際語言,從這個優勢,新加坡必然為首、次為香港、首爾和東京緊隨其後。但《紐時》棄新抱首,相信是該公司考慮到新加坡在新聞自由度不及韓國有莫大關係,除了是資訊自由上的考慮,也是政治體制上的考慮。

而普遍上,韓國人應用英語又比日本為高,左選右篩,最後選了首爾。

但首爾又能否比得上香港嗎? 或者是從個人觀點又好有偏好,客觀上又好,香港始終有其獨特上的優勢,從地理上,少有航空運輸地區能夠可以直達不同城市而飛航時間又不會過長,至少新加坡即使同樣是亞洲航空中心,但要去遠東地區時,香港便發揮到更佳的作用,而事實上遠東地區是亞洲地區中最大的經濟體地區,這便是香港優勢。

另外是背靠中國市場的確是最大的吸引力,這是無可置疑,也是新加坡一直期望渴求取代這個位置但卻是不可能的任務。

金融中心更是最俱國際性,從金融體大小,新加坡一直努力經營但仍然未能成功超越,近幾年其股市更無建樹可見一斑,但首爾、東京股市仍然是屬於一種國家型股市,雖然兩者股市市值大,但論國際化便不及香港。

而金融中心關鍵是資金、通訊、資訊自由,還有是法制建全等,城市交通、語言應用等等同樣重要。而香港最煞食就是金融中心,才能夠有資格做國際城市。

但今天外國資金當考慮到以上流通問題,可否資金、資訊、通訊自由和法制建全,在國安法的影響下,國際企業的確是有極大的考慮。

香港現正面對開埠以來最大的挑戰,其地位正在被不同城市所取代,在不同領域上,又不同的城市「分工」下所取代,金融的可以是新加坡和東京,文化、媒體的,可以首爾甚至是台北,科技應用可以首爾和東京,這正在靜靜地改變中。

但更加諷刺是當亞洲國際城市選擇不多的情況下,但仍有企業離開香港時,這更是值得深思。

伸延閱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