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7日星期一

錯有錯著的洋紫荊革命

昨日中環一帶算是近一兩年來最有火藥味的一日。雖有磨擦,幸好還未有走火事宜發生。不過政府還是需要「關注」而不是「視而不見」。

人數多寡和類型是一個指標,正如當年七一上街五十萬並不是少數,昨日上街人數雖不及七一(正常),但類型則要好好分析,昨日上街的類型並不是單一化,而是多元化,有要人下台的,有新移民的,不同訴求都有出現。

人數不同但類型多都是一個社會訊號,政府不能視之不見。

但人數或者讓政府一口鬆氣,並不如想像中有數萬人的預計。

茉莉花革命在阿拉伯國家地區發生,使全球不同形式的專制政權都有生怕制度被推翻的危機,國內當然是其中之一,維穩是國內首要任務,「溫總」變「穩總」。每星期公安都沒有假放和要洗街便是例子。

預算案的強烈反響使港人又要搞「洋紫荊革命」,起這個題顯然有山寨之嫌,但錯有錯著,老實說如果這個題目不是「洋紫荊革命」而是很傳統的「反預算案遊行」,這個威力絕對不會如此強大,六千元隨時仍然在強積金當中,而這「革命」言詞之敏感,觸動了中央和政府高層,不感掉以輕心,如臨大敵,因此政府才有一反昨日的我,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

而且國內要近日的維穩要求,政府當然知道要同樣維穩,否則權霸怎可以上京述職。

但叫「洋紫荊革命」則並不符實,革命一詞並不是簡單遊行,而是神聖和堅忍,當中涉及的理念其實是頗為崇高,而不是黃家強所說的什麼「反煙稅,迫我買私煙」的荒謬理據。

遊行絕對贊成,因為要顯示出人民的實力,理據可以提出。這使政府有所警惕而不會無理推政。

社會對立原自於政策傾斜,大型商家和財閥壟斷了市場運作讓百姓缺乏選擇生活的態度,能夠查找根本,市民必定從新投向政府懷抱。

不過這個決定,相信今屆、來屆的特區政府都沒有這種氣魄和能力做得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