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政通人和」這四個字是很順口,也是至理名言,此成語是出自於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這種華夏智慧長年是教人如何處世,如何做人,如何治國。不過時移世易,在今天的香港甚至在中國大陸,其實是需要倒轉,是要人和才能政通,頗為諷刺。
回歸前的港英年代,不少人都懷緬當年港英為何可以管治得如此順暢,真正達到政通人和。一些民族主義當然會說又是英犬只懂向外人聽聽話話,不敢反抗,到了自家人管治就事事執著云云。如果用這種眼光看百年英國管治香港技巧就相當幼稚膚淺。因為當年港人也曾經極力反抗,六七就不是當年共產黨的事情嗎?但當時人人生怕,走夾唔抖,也是第一次港人移民潮出現。
但說到底,港英成功管治讓香港起飛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廉政公署成立、歷任港督包括麥理浩、尤德、衛奕信等人都集中處理民生社會問題,到了彭定康年代則以問責政府方針,建立了這種基礎,也成為良好的港英政府體制留給了特區政府(不過只要過去五年就給了一個人敗了成個香港政府份身家名聲),港英時代當中當然有政策傾斜,如特別關照英資集團,孤立中資公司,但是當時的政治環境,確實會行這路,但是關鍵是當時英資公司和港英政府也不會用盡政策所提供的利益,也會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態度。
政通人和其實是需要在一個有政治道德觀的社會下才能實行,但是今天香港的管治體制模式下,是不可能會有政治道德出現,貪腐、用人唯親、鬥跨鬥臭的政策下,怎可能會認為有良好的政治道德呢?
今天的環境下,看看中資中國海外地產的啟德一號連垃圾房都要賣的用盡政策時,有人說不想中央尷尬就跳過諮詢失去了程序公義守則基礎時,便知道社會早已改變。還可以用政通人和的理念來管治香港嗎?現在是政倒人敗。
過去五年明顯不能夠政通人和,因為港府的政策機關算盡對港人時,港人又怎會願意跟你人和呢?即使心態是好事也因為前科可鑑的經驗值下,也不願意跟你人和。近日故宮文化博物館一事便是典型例子。
由於政策失利,以及現行政府心態是政策嚴重傾斜對特定人士時,所以這早已沒有人和基礎因素,所以唯有倒轉要人和才可政通。無疑這種是倒行逆施之法,但是今天現實的香港社會卻正正是這樣。
如何人和其實很簡單,給予一個港人認為你每事真正的公平而不私心,中共高層倘若真正想香港繼續成為中共的對外窗口資金轉運港,那麼人事處理便順應人民的心態便成,必然簡單。因為港人一向以來都是易騙和典型見好即收的心態,因為港人生一直生在一個沒有主導權話事的社會下,知道那種位置,那種利益定位,倘若中共能夠給了一張好牌,人和達成,到時政通就簡單不過。
回歸前的港英年代,不少人都懷緬當年港英為何可以管治得如此順暢,真正達到政通人和。一些民族主義當然會說又是英犬只懂向外人聽聽話話,不敢反抗,到了自家人管治就事事執著云云。如果用這種眼光看百年英國管治香港技巧就相當幼稚膚淺。因為當年港人也曾經極力反抗,六七就不是當年共產黨的事情嗎?但當時人人生怕,走夾唔抖,也是第一次港人移民潮出現。
但說到底,港英成功管治讓香港起飛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廉政公署成立、歷任港督包括麥理浩、尤德、衛奕信等人都集中處理民生社會問題,到了彭定康年代則以問責政府方針,建立了這種基礎,也成為良好的港英政府體制留給了特區政府(不過只要過去五年就給了一個人敗了成個香港政府份身家名聲),港英時代當中當然有政策傾斜,如特別關照英資集團,孤立中資公司,但是當時的政治環境,確實會行這路,但是關鍵是當時英資公司和港英政府也不會用盡政策所提供的利益,也會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態度。
政通人和其實是需要在一個有政治道德觀的社會下才能實行,但是今天香港的管治體制模式下,是不可能會有政治道德出現,貪腐、用人唯親、鬥跨鬥臭的政策下,怎可能會認為有良好的政治道德呢?
今天的環境下,看看中資中國海外地產的啟德一號連垃圾房都要賣的用盡政策時,有人說不想中央尷尬就跳過諮詢失去了程序公義守則基礎時,便知道社會早已改變。還可以用政通人和的理念來管治香港嗎?現在是政倒人敗。
過去五年明顯不能夠政通人和,因為港府的政策機關算盡對港人時,港人又怎會願意跟你人和呢?即使心態是好事也因為前科可鑑的經驗值下,也不願意跟你人和。近日故宮文化博物館一事便是典型例子。
由於政策失利,以及現行政府心態是政策嚴重傾斜對特定人士時,所以這早已沒有人和基礎因素,所以唯有倒轉要人和才可政通。無疑這種是倒行逆施之法,但是今天現實的香港社會卻正正是這樣。
如何人和其實很簡單,給予一個港人認為你每事真正的公平而不私心,中共高層倘若真正想香港繼續成為中共的對外窗口資金轉運港,那麼人事處理便順應人民的心態便成,必然簡單。因為港人一向以來都是易騙和典型見好即收的心態,因為港人生一直生在一個沒有主導權話事的社會下,知道那種位置,那種利益定位,倘若中共能夠給了一張好牌,人和達成,到時政通就簡單不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