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星期二

由樹根到輸根看棄將路途

我承認我有點誤判,我起初是預計兩位博士鍾樹根和葛珮帆會須利當選,因為人家樁腳齊全,無咩走雞,但是意想不到是兩人居然下馬,是意料之外。

樹根變做輸根,有請小鳳姐響切全城之際(至少在朋友圈當中),其實樹根輸是何解呢?是因為對手強?是佔中?他過於老定?還是他只是一名棄將?

徐子見當選,在其沒有太大的人脈和地區經驗都能夠勝出,比對手多百多票贏了,百多票在地區議席來說其實都不少。這些選民對徐的支持無疑是對他的傘兵角色有關。

而另一方面,投對家的心態也是關鍵作用。

當中樹根應該是這種人辦。樹根當選立會議員以來,他的形象鮮名,以低水平政見見稱,公職上又時常出醜和言論出位。在參選港大校董又可以囂張地說不用政綱,另外由議會上的討論表現,語文能力演講的技巧,以及對政見的扭曲以及對時下民生議題的錯判好明顯是與大眾市民有落差。這種形象,在建制當中他是充前鋒,做醜角,以能夠形成一種極保守建制勢力見稱,以表其對黨(請記住不是民建聯黨,黨是什麼請自行深思)的忠心,這種忠心在位時期是頗有用,因為黨自然會認為他視為看門口能夠吠兩嘴以警示人。

但黨喜歡也只會是一個有限定的時期,當有別人更能夠做到比他更絕和更狗的時候,其作用便退色,而且黨也會看民情,樹根的包裝技倆在其議員生涯上已劃上完美句號,意即消磨他的利用價值也開始達到零價值。再沒有利用價值時,自然便可以用完即棄,中出即飛。

從樹根的票數看,根據維基資料指出,對比上一次07年有1922票勝出,這次有1863票輸了(11年是自動當選),顯示他八年來他的基本盤沒有變化,甚至是退倒。從策略上,黨並沒有增撥資資源給他,沒有灌票給他,又或者他以為自己勝算在握,坐定議席但想不到是陰溝裡翻船。因為對方同樣可以有二千多票,即街坊在過去四年來隨時有不滿,只是自動當選而不能投而已。

倘若黨不給予支持和灌票,是因為他的淨值早已達零時,取而代之便是何君堯之流,黨再看有誰更有價值去投資,何君堯能夠做更絕的手法,職業更見高尚(前律師會會長),人脈更廣時,自然會落注於新貴上,然後一保他上未來立會。這種更替一直存在,上一次劉江華,今次是鍾樹根。當年上次立會劉江華輸但保到李慧琼,還再推上去做民建聯主席。鍾樹根今天的下場同樣與當年劉江華一樣,棄將一名。

但是棄將都可以有回報,看劉江華便是例子。但是問心去評,鍾樹根的淨值比劉江華較低,劉的手法賤得來有計,討厭得來做到黨想要的東西,但樹根賤得來無用,這會是他日後如何撈油水的致命傷,在其政壇未必再有更佳的出路和利益能夠再給予樹根。

但作為搵食為先的港人,樹根多年來應該搵唔少,做下上市獨董之類,這些也足夠他安享晚年也不用再獻世,對市民、對他自己也是一件好事。

2015年11月22日星期日

「山河故人」道出一代大陸人心聲

賈樟柯是近代大陸最值得探討的導演,他的作品並非商業作品,但是卻能夠成功地做出成績來,這是因為他的作品真正有心。他出了名後,並不像現今大多數的導演都會即時找大卡士、大明星、大製作,而是一直保持他自已想做的東西,多年來沒有受到左右,是很難得。

「山河故事」是一個愛情故事,也是大陸一代人的心聲與經歷。中國大陸經濟起飛,始於入世貿WTO開始,這個電影故事也是也不多由這個時候開始。電影以一段三角戀情關係開始,三人分別是女角的沈濤,同時被兩位好友愛上,他們是礦工梁子和礦工老闆晉生。最後沈濤選了晉生,而梁子則離開了這個傷心地。

梁子這位媒礦工因為工作便患了病,沈濤與晉生結婚生子但因為環境下卻離婚,兩人的關係一如現今社會環境的影響,有了錢卻失了親情,越富有的人卻越想離開中國,社會貧富極端,窮人如梁子沒錢醫病,沒有社會的保障,富人移民,不願留在大陸生活,這就是社會的縮影。

三人戀愛關係,其實在任何的時代都會出現,但他們的經歷卻是中國近代的一個寫照。導演還把時代推後到2025年,並且描述中國大陸的狀況,張晉生因為逃避大陸的刑法,逃離中國到了澳洲移民生活,但移民了十年仍然生怕被追補,所以他的家藏了很多槍來防別人,可見他當年2015年即現在其實在大陸做了一些不法勾當,一如今天大量大陸富有人,不分官與富商,都為了避開所謂的打貪,離開中國,遠走他鄉,這種暗示無疑是對現今大陸的環境寫照。

賈一向以來都喜歡寫一些中國大陸低層人士生活,而且很寫實,喜歡找一些真實人物做演員,而期望可以拍出真實情況。賈這次在汾陽拍戲,其實是因為這是他的家鄉,找他的太太趙濤演女主角是他的招牌,汾陽的故事很地道,這是他的優點,不一定會在橫店拍是現時大陸電影,失了真實感。此外戲中唱葉倩文的「珍重」更是貫穿全戲的思想,就是珍重人和事,賈向來都頗喜歡以廣東歌做配樂,相信是因為他年輕時代廣東歌對他的影響所致,這就是他的情意結而反映出他的作品。

尾段找張艾嘉成另一個轉折點,可謂另一種的感覺,故事指她1996年離開香港移民多倫多,明顯是97的原因。這些明示與暗示,這是道出這個歷史轉變。

而故事沈濤的兒子在澳洲想起遠方的母親,又要移民但要想家,但又不想回家,可謂是對當今中國人的一種無奈諷刺。


2015年11月18日星期三

TVB閹割港人的知情權

每日在灣仔到人民入境事務處的天橋,你會見到不少人正在派街招,有人傳教,有人上班,很熱鬧。當然風雨不改有兩個組織,一是法輪功在練功或者大紀元報在派報紙,宣傳中共的不該,而對面則有關青社在鬧法輪功。兩者正正對面,風雨不改。只是在去年佔領時期關青社失蹤了一排,現在又回來。甚至有一次我見兩這兩批人正在一起閒談。

這種現像,你是港人,實在見怪不怪,甚至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這是顯現出香港仍然是一個多元的社會,至少外觀上是這樣。

但原來在日常生活也慢慢地改變,特別是一些媒體行徑。

昨晚TVB「東張西望」在報導有關翁靜晶的記者招待會,電視播著翁如何揭破尼姑的壞事,電視畫面有很多電視台的咪,每一個都很清楚寫上什麼的台徽,但突然有一個台徽卻Blur左,你只會見到是藍色的,其他什麼都見不到,為何只有這個台徽不能見得到呢?

因為這是「新唐人電視台」

但為什麼要Blur左佢呢?觀眾不能夠看嗎?這個台徽有什麼問題?因為有粗口字樣?有色情成份?有不應該有的成份?

還是政治不正確?

另一邊廂,J2台正播著世界盃外圍賽,香港對中國,但電視卻沒有直播國歌。香港人不能夠聽國歌嗎?在電視旁邊的觀眾不能愛國一起唱國歌,觀眾沒有資格聽?還是怕有人不想聽現場的情況?

你在看TVB,原來你是沒有知情權。

你會說後來新聞咪有播,咁多野講做咩呢!!

原來我們是要退而求其次又或者並不是所有事情都給你知道。

媒體是社會最前的哨站,倘若他們不做自身的功能,保障資訊的流通,特定的過濾而另有目的,社會便失去了平衡,只會城見傾斜,不利民生。

不要以為這只是少少資訊不通,並不是什麼大事,但累積成多,日以繼夜,夜以繼日,讓你身心麻木,到時你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你早已身心麻,你已經不能醒來,不能自救,恨錯難返。

媒體自我閹割越見嚴重,即使是一些小事如台徽都不放過,其實顯現出管理層對管理錯誤判斷,但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管理層所收到的Order使他們無所適從,只能夠放不過任何機會,免避給人口實,這就是白色恐佈。

一個這樣的電視台,曾經是香港引以為傲的電視台,今天走到這田地,是一種悲哀與沮喪。

你只能夠透過其他途徑予以抗衡,不可坐以待斃。正如昨晚的賽事,不要給人小看,港人就是要堅持!!

2015年11月7日星期六

再談《哪一天我們會飛》看黃修平的一代人

《哪一天我們會飛》導演黃修平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出世的人,故事講述1992年時他正在讀中六,那時候仍然可以考十科,會考十四分理論上可以原校升中六,還有A-Level的年代,沒有通識、DSE的年代。這一代的香港人,在他們來說既是憂也是喜,他們的青春期,正是香港最光輝的年代,歌舞昇平,娛樂市業直捲全亞洲,由音樂的四大天皇到電影的雙周一成,亞洲荷理活,由電訊市場到金融業都是同區市場最開放。而港英政府亦在這時大力推行高等教育,八間大專院校,大學入學率在這個年代是突然激增,肯讀基本上是可以有大學收,而且當時也沒有一條龍、直資時代,起跑線是均等的,窮人出身入讀喇沙、拔萃、九華、聖保羅男女大有人在,並不是今天的樣子。所以這一代人在當時生活上是幸福的一群,因為最好的物質正正給予了他們。

但是同樣地也狠狠地玩弄了他們。正如故事中老師所強調九七就到了,美好的藍圖正等著大家,故事中的學生有不少理想,其中一位女學生在描述她的人生計劃寫得很美好,聲調也很虛假,特意奉承老師,應為自己將來是出人頭地的。無可否認,以當時的社會環境看,大家浸淫在資產泡沫的夢境中,見到大人(五十、六十年代的一群)搵錢咁易,真的以為是香港遍地黃金。

但他們進入大學,畢業了,正正九七,美好的夢境破滅。老實說有那一代人如此黑仔會可以剛剛好畢業就正正遇著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和沙士仲有二十三條,還要遇著個流到無倫的特首董生帶領香港呢!!黑仔不只是一兩個,而是他們黑仔整一代人。

這一代人不同八十後,七十後基本上是走上一代人的路,但偏偏這條路上不到車,但卻要繼續行。起薪點奇低,但工作量極高,亦易失業,正因為這種環境使然,工作保障低而感到沒有安全感,七十後其實是最多孤男寡女,即是最多一批的剩男剩女。特別是剛巧他們當紮時代要衝上位時,不勤力隨時飯碗都不保下,結婚生仔的想法便大大退後,所以今天三十多、四十才生仔的高齡產婦就是這樣出現,因為他們二十多歲的時候根本沒有時間。正如戲中夫婦楊千嬅和林海峰甚至沒有小孩,這種種結果其實是回想是當時社會環境下造成。

反觀八十後眼見七十後的境況,便知道路是不同,也理應轉調,至少八十後開始不會太遲婚,而八十後的父母輩正是五十、六十後的一代時,所能提供的資源較充實時,也會有較好的環境。而且往後的一代有前人的借鏡,改變了思考模式,再不願走其他們父母輩的路,自然思想上便跟今天主導社會的人(五十、六十後)大大不同。

黃修平的一代人,其實是香港的一個寫照,也是香港的一個分水嶺,這代人上半場經歷著和享受香港最光輝的時光,但下半場卻是面對最艱難的時期。他們沒有上一輩的雄厚資產,但學歷上又卻比上一輩明顯地高,但又要為他們打工。正正是描述電影中林海峰的捱騾仔狀態,一如他在戲中說「顧客永遠是對的」,戲中的客人便是年長的一輩,的確是他的無奈,昔日有理想但被社會磨滅到怠盡。

當然並不是所有這一代人都是如此,總會有不同,但是歷史給大家看,這代人正正是面對這些境況,他們是逃不過,也走不出。所以黃修平才會用這些人物、環境,說今天的香港中年人故事。

今天的黃修平,也應該有四十了,倘若是你,走到人生的一半,你會怎樣行?會像他一樣去追夢?

2015年11月5日星期四

「哪一天我們會飛」延續「狂舞派」香港味

不知道導演黃修平是否有意做一套三部曲的故事系列,如果說「狂舞派」是年輕人的故事,「哪一天我們會飛」則是中年回憶的故事,那麼下一部則可能會講老年人的故事。

「哪」片是對中年人的一種回應,也是他們的心聲。回想昔日的青蔥歲月,想起曾經你有的一些理想、朋友,忘記的,失去的,可能你已經找不到,做不到,是可惜,倘若有機會,那便應該去試,不要因為你的年齡所限制,夢想仍然可以飛起。這便是這個電影的思想。

這電影無可避免會與台灣電影「我的少女時代」比較,無他,從播映時間、故事劇情連時代都差不多,分別是一個時在香港,一個是在台灣,兩者都有優點。老實說,兩套都喜歡,但香港故事而且是本土特色,或者會多一種親切感。

狂舞派一樣,電影成本並不高,但卻是有心有力的電影,當中編劇技巧和剪接技巧都值得一讚。首先是編劇,導演沒有賣弄昔日時代的物品,這種方法挺值得讚賞,近年那些「那些年」手法實在看得厭,拍舊東西、扮懷舊就是好其實有點過多和重覆,而且製作舊東西又有時候不夠真實,所以黃導演則避開,不強調舊東西,大量拍昔日的實景只是在九龍華仁,這便可以避開而且又真實,更有學校情懷,還要可以降低拍攝成本,這種一舉四得是導演的巧妙手法。

另外剪接頗順暢,即使故事是來來回回昔與現實之間,也不覺得支離破碎,反而更有說服力做到故事的昔日與現實時間的一種互相呼應。這是編劇與導演的功力。

而事實上導演其實是挺有時代觸角和幽默感,好像找陶傑做女主角的爸爸便是神來之筆,故事還講他建議到英國讀書(幽默XX教育廣告),這種幽默感實在很捉到香港時下事物,緊貼生活的喜劇感。所以認為黃修平和陳心遙其實拍喜劇應該會有得諗。

這次故事有五個主角,包括三位年輕新演員和兩位著名演藝人。找楊千嬅和林海峰都是找對演員,因為演員的外觀和感覺都符合到故事的要求,楊的演技開始進入狀態,這是年齡和練歷開始找到了方向,而且她適合演繹時裝電影,頗對位。林海峰的黑口黑面也很適合。

至於三位年輕演員則需要細緻描述,因為香港真的需要香港年輕演員。上一次紅了顏卓靈和蔡瀚億,今次會否成功,則仍然是未知之數,但也值得一提他們三人。

主角其實是飾演余鳳芝的蘇麗珊(長大後的楊千嬅),她的樣子未算是天生美人,但是頗討好,特別短髮頗適合她的一種格調女演員,不是時下靚模下下都大眼仔、長髮的俗氣,這種情純演繹如果是台灣妹已經升呢變女神,但是放到香港的話,則未必跑出。她的演出屬稱職,即使已不年輕但仍像一個中學生,這種感覺是導演成功地拍出她的氣質。

演年輕版林海峰的彭盛華(由游學修飾演)則真的很像,當中兩人的演繹方法、喜劇感的演出,使故事很連貫,值得一讚,游學修便是拍了「激戰獅子山」的蜘蛛仔,他在Youtube的短片很好,有故事也有質量,拍的政治議題既有意思也能夠融合時下需要。游的外型是否在香港電影圈成功不知道,但是這種演員其實在香港是值得培養,至少他的演出品質不會感到過於虛浮,有實力的演員。

而第三位則是吳肇軒(飾演蘇博文)三個中最懂演出,他外形討好,有點像以前的黃磊,他帶有一點內憸的喜劇感,但同樣地也有一種衝勁的演繹,演出不俗。

故事所說出是中年人的心聲,昔日有不少遠大的理想,但面對現實生活,被不少環境所磨蝕,家庭、友情、感情都減少退去,林海峰的婚外情,楊千嬅的幻想婚外情,其實在不少中年男女都會有相類似的經歷,如何應對、解決呢?故事尾段有一點台式腔,但卻無可否認會讓你多一點感動。

全戲頗喜歡導演用航拍拍出香港景色,當中一些是很貼地的場景,如高空拍地鐵、平實並不優雅但真實境況的九龍區高樓而不是中環,更重要是拍攝獅子山,最後一場拍獅子山一幕,無疑是美麗,而且感人。實在不知何解會感動,或者獅子山真的是香港精神,倘若你是香港人,或者你也有這種想法。

這首歌頗有校歌feel,這種情懷,讀過書的你,你必定感受得到。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