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日星期二

伊朗成為中東版大陸?

2013年尾到伊朗旅遊時,伊朗總統魯哈尼剛剛上任,這時國際間期望這位總統會對該國在政治和經濟制度上有所改變,差不多三年過後,這個情況的確有所改變,國際間開始對該國解除制裁,伊朗重新投入國際舞台,再不是只能夠與幾個國家有關係,正開拓國際空間。在旅遊時除了見到當地的歷史名城以及他們保留的古代建築,最讓我留下深刻記憶是當地人,他們很有好客之道,對家人友善以及對自已國家存在著強烈的自豪感。好客和自豪其實就是向外國人顯示著他們還是一個強大國家。

當時他們對亞洲人較有好感,相信是那時期西方國家對他們不友善有關,但是實際上西方國家的遊客才是主流,包括德國、荷蘭等地的旅客為多。但政府當局對西方不友善,國民自然有這樣的回應。

整體環境改變後,相信這些情形都會有所轉變,事實上從生活上,他們也對外國頗有憧憬,至少使用的東西,其實是很想有西方的味道來,漢堡包很好賣,一直都有可樂,手機始終以iPhone為他們的名牌,也很喜歡看荷里活電影。這些文化實實在在是西方文化,同樣地口裡說不,身體卻很誠實的表現。而且有一次和當地人說不能用Facebook時,他們愉笑著,當然可以...意即翻牆便成。

這個國家在意識型態上是很強烈,和中國大陸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伊朗的意識型態是來自宗教,中國大陸則來自共產黨。

早前伊朗走訪歐洲,簽下了龐大的經濟合作協議,當中包括在法國購買空中巴士,與意大利有多項合作計劃。在經濟角度上,歐洲當然很歡迎,伊朗也挺大期望這些成果,因為前者發霉多年,有新買家自然不會放過,後者可以重振國力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現在伊朗的情形,就有點像中國當年改革開放和剛剛進入WTO時的景像。同樣地透過經濟外交建立不同國家的關係,一方面可以為自己經濟作出成功的出路,另一方面想透過這些經濟誘惑打開政治局面。包括國家對自己人民的打壓進行消音。

事實上伊朗在國格和環境上其實和中國大陸有相類似的情況。
一、伊朗在中東上是人口大國,達八千萬人,人力資源充足,意即經濟潛力龐大,俱內需和出口的能力
二、擁有核武能力
三、專制政權
四、新聞自由度低
五、互聯網自由度低,同樣有類同的防火牆(少數仍然封鎖Facebook、Twitter的國家),Wechat在當地流行
六、死刑
七、國家認同感度高
八、大量國民同時亦期望移民海外
九、控制輿論,當中包括創作自由

事實上伊朗雖然在中東國家在民主模式(伊朗式民主)上是相對開放,但是實際上並不自由,當中在宗教上的控制異常嚴苛而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每一樣的細節,看《伊朗式分居》和《伊朗的士笑看人生》便找到當中不少答案,以及對這些創作人的對待也見一斑。全球最多死刑的國家,除了是中國外,第二便是伊朗。

對比起伊斯蘭國,現在的伊朗可能已經不是恐佈國家,但這並不代表著他們並不是狂熱的宗教份子,因為最高精神領袖的影響力仍然存在,而且他們的動員能力,比起總統的能力更高,因為伊朗真正最高的領導人是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每次有國外對伊朗有所指點,國家的動員力便出現,還記得魯西迪當年因撒旦的詩篇被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下達的全球追殺令嗎?而最近的例子便是沙特判了一位什葉派的教士死刑後,伊朗示威者即衝擊沙特駐伊朗大使館。

近年伊朗在國際上無疑少了一些激進行為,這一方面是政治上的部署,另一方面是經濟上的減弱所以不能大聲說話。

可是該國家在政治和宗教制度上仍然處於這種保守與文化閉關下的環境下,當有日經濟回穩時,其政治意圖又是另一番話。有如今天中國大陸在國際舞台上的舉動。對國民加以控制,因為要堅持俱有執政能力,以保精神領袖仍然是該國在宗教和政治上的統領,這樣才不會推倒他們的既得利益者才是最大的關鍵。

(國際觀察)從魯哈尼之行看伊朗與歐洲關係的“多棱鏡”
伊朗市場難經營
意大利迎接伊朗總統魯哈尼遮蓋裸體雕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