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2日星期五

媒體在香港銷售新聞的困局

互聯網出現,做新聞是越見難做,這不只是記者難撈,其實營運都難,特別在香港。

新聞機構如果沒有政府支持,那私人營運的話,除了是要靠廣告外,另外就是求訂閱用戶,兩者是有互相的關係。要有龐大的訂閱用戶,廣告商才會有興趣落廣告,而要有龐大的訂閱用戶,便需要有龐大的基數,當中人口便是主因。

以往香港報紙仍然有得做,是因為當年資訊是不對稱,資訊發放的渠道有限制,但是今天互聯網資訊如此龐大,大量資訊都推免費,其實免費是最貴,那麼人們不願意掏腰包付費時,便難以獲取客戶訂閱,而當基數又細如香港一個城市人口,這樣新聞機構就更難生存。

今天雖然網媒很多,但是其實大部份並不是真正的新聞網站,反而是評論網站或者轉載一些大媒體新聞內容居多,網媒自身真正做新聞是少之有少,因為成本高,新聞採訪即使是網媒,同樣是需要人,人就是成本時,以香港市場計,是難以生存。所以香港網媒多以一些大媒體所提供的新聞,作者便利用這些資訊再加上一些搜尋資料,並以自己的觀點再成為另一篇文章內容。這些其實已經是第二手資料並且並不是真正所謂的採訪新聞,只能是屬於一種評論性文章,有如報紙副刊。這樣網媒可以降低成本但亦可以繼續營運。

但是要真正做採訪新聞的新聞機構卻又面對高成本但低回報的狀況。除非在一個龐大的人口市場,這才有機會做客戶訂閱的,如日本的共同社,達到訂閱五千萬用戶,這才可以讓這些新聞機構支持營運開支。另一種是與電視台、報紙不同媒體等合作,但是本港市場的規模下,要做這種模式也難以成功,除非內容不只限於香港,而是俱有國際視野,但「開台」時其資本會是極大,不是普通搞眾籌就可以實現得到。

如果走中文內容路線,理應是可以發展,因為單是中國大陸市場的規模絕對可以養活到一間民間或者商業營運通訊社,不一定以政府支持的通訊社,其實看看大陸近期非常成功的《今日頭條》便是一個例子,該互聯網公司估值可達到三百億美元,當中龐大的用戶群是其成功關鍵。但是香港做新聞內容而要打進大陸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單是國家的規範和限制,已經難以做到真正的新聞機構應該可以做到的事情,自由採訪無題材限制是不可能做到,所以以為中文市場大,其實是幻像,因為中國市場只會給予「自己人」,外來人香港新聞機構請發夢罷。

那麼在香港的新聞機構想生存要如何?那就是新聞廣告,事實今天不論那一個左中右媒體,所提供的新聞其實也是廣告,背後有其Hidden Agenda,每個媒體所提供的新聞其實也是有其目的和意思,這些意思就是廣告,帶出訊息予讀者。真正想要獨立客觀,沒有偏頗的新聞內容,早已沒有。

今天新聞就是廣告。

想清高但又生存得到,仲要係香港,暫時見唔到。

利申: 曾經有課金捐獻過給傳真社。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