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1日星期一

為何華納合資公司要在港設總部?

美國電影龍頭之一的華納兄弟與大陸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合資成為中美電影公司名為「旗艦影業」,當中華人文化產業佔百分之五十一,當中有一成股權由TVB持有,並以香港為總部。

香港做總部?是否聽錯?

香港電影不是死了嗎?不是紛紛到大陸拍合拍片嗎?大陸電影市場已是全球第二位緊次於美國,居然將總部放係「去中國化」的香港城市。

這便是拜一國兩制的優點與香港的獨特地位。

電影是俱有意識形態的商品,既有娛樂亦有宣傳文化意味,華納當然是看中大陸這個龐大市場,日後所開拍的合拍片,必然是以大陸市場為主要對像,絕不會以香港觀眾為主,這是現實環境所使然。大陸電影幕一直開發,觀眾入場人數增多,荷里活很多電影在本土輸了但到了大陸卻因為「外來貨」而賺錢,而且外國電影一直有限制,倘若合資的話,因為以CEPA框架下,香港掛名拍的,便可以直接走進大陸,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另一方面是內容問題,在香港做總部,所掛名的片是進可攻,退可守,進入大陸時可以走回大陸審批程序,但不拍大陸片如華語其他市場如台灣東南亞等地,便可以用香港自由創作來製作電影,這樣便更為靈活營運。

此外更重要是香港的法制、稅制以及財務環境的健全,才會讓雙方願意在香港作為總部,如此打響算盤,日後在港上市也有這個可能性,並不是沒有機會,正如金沙(中國)都在香港上市一樣。華納斷不會冒險走到法制仍然未見完善的地方做投資,資金進出、製作內容規管嚴格,並不是荷里活人所願意,但到香港,卻可以有得走位,靈活運用香港優勢。

另一方面中資公司亦可以利用香港的資食自由港進出,投資海外市場,變相地簡便了他們營運上的規範,所以為何落戶香港。

但可以肯定是這間合資製作公司對香港的電影人並不一定有利,或者說利益都在所有香港電影人身上,特別是一些低技術電影工作層面並不會有所利益,因為將來該公司拍戲只是用香港名義但實際上仍然是回大陸拍片,如走到橫店拍攝,但是一些高層次的電影人就會有較大的得益,如導演、演員、監製等製作人,他們會獲取這些資金甚至華納的荷里活技術而提升他們質素。事實上香港電影已北上轉移,留下來在港拍戲的工作人員早已買少見少。

利用香港做牌頭、掛名、轉口、服務業為主,這種模式一直是香港最大的優勢,但昔日要一如在香港地製作,相信十部當中不知有沒有一部是會在港拍攝。

倘若這種發展下去,香港電影業將要轉形,再不是做製作,而是做增值服務以及管理項目為主軸,例如做華語電影區的電影融資市場,香港電影的生存會以另一種模營運,是好是壞,從觀點角度,香港不是沒有香港電影,名字依然存在,只是少了「香港製作」的這個名號。

伸延閱讀
Warner Bros. Inks New Deal to Produce Chinese Language Films
華納進軍香港 擲10億美金拍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