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電影曾經在亞洲電影市場有領先地位,當中通俗與娛樂為其賣點,港產電影少以藝術賣點,賺錢為上,亦因為香港電影人一如其他香港商人,賺錢至上,對準市場,所以成功是有其因由。亦因為這樣,合拍片的確是食正這條水,利潤豐厚,香港電影人人北上掘金,這是事實,但同時間香港電影亦從此走下坡。
大陸電影少講鬼神,因為當局禁講,這樣內容便少了一個種類,要說的只能說是妖怪之類,如大陸《畫皮》便可以賣錢,所以《陀地驅魔人》明顯並不是以大陸市場為依歸,主要是台灣和東南亞市場,正因如此,創作人卻因為少了這個龐大的大陸市場,但創意卻變得多了,這種環境,其實是挺奇怪和難以理解,但事實上卻正正在發生。
張家輝演而優則導,上一齣《盂蘭神功》是他首次執導演筒,結果雖然並不是差,但吸引仍然不足,可能他仍然未能掌握到導演和編劇的技巧,的確是有待磨練,第二套《陀地驅魔人》卻明顯有所改善,雖然同樣是以鬼片,但風格有變,當中加強了娛樂通俗當中,反而變得更加靈活和有趣,更俱活力,可以說是很港產片。
但有時候說套戲好港產片,好像是很貶義,但是港產片多年來其中的一個吸引力是其活力的表現,意即故事緊湊和畫面富活力,不像台灣電影過於文藝、日本電影過於嚴肅的感覺(這是感觀而不是指所有電影是這樣。)《陀》片便是可以做得到港產片的優點。
《陀》故事講述張家輝有陰陽眼,並以這種天賦的本能來驅鬼,戲中以一位生前因被火燒死而怨氣極重的惡鬼去尋仇而展開故事。張家輝、郭采潔、張繼聰和蔡思貝為該戲的主要角色。四人負責不同的位置,其分工是恰到好處,亦發揮到他們各人的功能。
張這位驅魔人以解決鬼魂來去為他的職業,一開始像電影驅魔人一樣,嘗試以像真的感覺去解釋鬼上身的故事,又解釋為何有時候會有鬼上身的由來等等。張這次以冷酷和老練的形象去演繹,其實在演技上並不是有很多的發揮,但是他的角色卻是全戲的主軸去連貫所有人和事,可能他需要負責做導演,所以他自己計算過不用演技去拍,反而用其他素材去吸引觀眾。如畫面、驅魔的過程等等。
此戲其中一個吸引的地方是如何驅鬼的過程其實是反映出一些社會狀況,比如神棍的不該便是社會現像,其中張錦程的好色法師最俱諷刺,讓一些無知少女被騙財騙色還失去生命。還有神棍去做一些傷害別人去獲利的損道德行為,所以最後也有不好的結果下場。
電影郭采潔雖然女角但其實發揮不多,但眼晴大的討人歡心而不使人覺得討厭,後段更有昔日電影《鬼新娘》的影子,反而蔡思貝和張繼聰在此戲較有看頭。蔡思貝演女記者被鬼上身以及生怕鬼怪但又要去訪問,她在演繹上有較多發揮空間,因為她需要演出驚嚇、惶恐的表情,這就是讓她發揮機會,而她都可以做得到,以新演員來說是過關了。其實蔡自己也有一定的吸引,實在不用走去讀個菲律賓大學來証明自己,正正常常做戲,其實都可以有發展,除非為了個學位來抬高新價找好人家又另計。
張繼聰的角色是下把位,其實就是張家輝昔日的化骨龍,他有喜劇感,對白也特別設計給他,當然他亦能夠準確地拿到喜劇效果也是應記一功。張是一位好演員,他應該有更佳的發揮機會。
此戲強調保持到港式戲派,其中有多個位置可以討論。
一、緊湊情節,該戲編劇有連貫性,情節保持追看感,這種快速表達故事風格一直是港產片的賣點,也是娛樂片其中一個典型技巧。
二、滲透一些社會觀但擦邊球而已,如姜皓文演的江湖大佬,如他與一名警察對話,然後打開他自己的衣服掛著藍絲帶,然後說「係咪要我換左佢」,之後又說他走去新界東北發展開會等等,這種社會諷刺風格向來都是港式的幽默,但不會明刀明槍地去說教或者講政治,只輕輕帶過,但自從合拍片便少了。試想以前《整蠱專家》周星馳說袁木是世上最誠實的人,但試問今天王晶還會這樣用這手法拍他的《賭城風雲》嗎?所以我為何說《陀》片找到港戲的風格來。
三、鹽花,情色是會吸引到觀眾,戲中蔡思貝在自己的家中穿上緊身內衣和貼身短褲便明顯是想製造話題和吸引力,試問正常有兩個男人到自己家中都不穿回衣服,那都挺奇怪,但戲中卻一直這樣穿,這些鹽花過往港產電影一路都會有,但近年反而少了,那些香港女演員為了保持所謂的玉女形象而不願放低,在電影角度上看,其實是少了發揮空間,至少沒有吸引力。
四、畫面的可觀性,港產電影畫面向來凌厲見稱,這次凌厲其實是其陰深的可怖畫面,其中在後巷一幕是挺陰深驚恐的吸引力,因為既可怖和現實,這便是可觀之處。
娛樂片並不是說教,並不是教育電視,不可能要故事正正經經或者正氣無比,港產電影昔日就是不受限制才能夠成為亞洲的領導者,今天合拍片的確是搵大錢,但卻失去了亞洲電影的領導地位,只能是在大陸的「陀地」而走不出中南海。
尾段「陀地驅魔人」有張學友其實也是一個伏筆,如果這戲收得的話,應該可以有第二集。張家輝這次第二執導的電影,終於可以向喜歡他的觀眾有所交待。
大陸電影少講鬼神,因為當局禁講,這樣內容便少了一個種類,要說的只能說是妖怪之類,如大陸《畫皮》便可以賣錢,所以《陀地驅魔人》明顯並不是以大陸市場為依歸,主要是台灣和東南亞市場,正因如此,創作人卻因為少了這個龐大的大陸市場,但創意卻變得多了,這種環境,其實是挺奇怪和難以理解,但事實上卻正正在發生。
張家輝演而優則導,上一齣《盂蘭神功》是他首次執導演筒,結果雖然並不是差,但吸引仍然不足,可能他仍然未能掌握到導演和編劇的技巧,的確是有待磨練,第二套《陀地驅魔人》卻明顯有所改善,雖然同樣是以鬼片,但風格有變,當中加強了娛樂通俗當中,反而變得更加靈活和有趣,更俱活力,可以說是很港產片。
但有時候說套戲好港產片,好像是很貶義,但是港產片多年來其中的一個吸引力是其活力的表現,意即故事緊湊和畫面富活力,不像台灣電影過於文藝、日本電影過於嚴肅的感覺(這是感觀而不是指所有電影是這樣。)《陀》片便是可以做得到港產片的優點。
《陀》故事講述張家輝有陰陽眼,並以這種天賦的本能來驅鬼,戲中以一位生前因被火燒死而怨氣極重的惡鬼去尋仇而展開故事。張家輝、郭采潔、張繼聰和蔡思貝為該戲的主要角色。四人負責不同的位置,其分工是恰到好處,亦發揮到他們各人的功能。
張這位驅魔人以解決鬼魂來去為他的職業,一開始像電影驅魔人一樣,嘗試以像真的感覺去解釋鬼上身的故事,又解釋為何有時候會有鬼上身的由來等等。張這次以冷酷和老練的形象去演繹,其實在演技上並不是有很多的發揮,但是他的角色卻是全戲的主軸去連貫所有人和事,可能他需要負責做導演,所以他自己計算過不用演技去拍,反而用其他素材去吸引觀眾。如畫面、驅魔的過程等等。
此戲其中一個吸引的地方是如何驅鬼的過程其實是反映出一些社會狀況,比如神棍的不該便是社會現像,其中張錦程的好色法師最俱諷刺,讓一些無知少女被騙財騙色還失去生命。還有神棍去做一些傷害別人去獲利的損道德行為,所以最後也有不好的結果下場。
電影郭采潔雖然女角但其實發揮不多,但眼晴大的討人歡心而不使人覺得討厭,後段更有昔日電影《鬼新娘》的影子,反而蔡思貝和張繼聰在此戲較有看頭。蔡思貝演女記者被鬼上身以及生怕鬼怪但又要去訪問,她在演繹上有較多發揮空間,因為她需要演出驚嚇、惶恐的表情,這就是讓她發揮機會,而她都可以做得到,以新演員來說是過關了。其實蔡自己也有一定的吸引,實在不用走去讀個菲律賓大學來証明自己,正正常常做戲,其實都可以有發展,除非為了個學位來抬高新價找好人家又另計。
張繼聰的角色是下把位,其實就是張家輝昔日的化骨龍,他有喜劇感,對白也特別設計給他,當然他亦能夠準確地拿到喜劇效果也是應記一功。張是一位好演員,他應該有更佳的發揮機會。
此戲強調保持到港式戲派,其中有多個位置可以討論。
一、緊湊情節,該戲編劇有連貫性,情節保持追看感,這種快速表達故事風格一直是港產片的賣點,也是娛樂片其中一個典型技巧。
二、滲透一些社會觀但擦邊球而已,如姜皓文演的江湖大佬,如他與一名警察對話,然後打開他自己的衣服掛著藍絲帶,然後說「係咪要我換左佢」,之後又說他走去新界東北發展開會等等,這種社會諷刺風格向來都是港式的幽默,但不會明刀明槍地去說教或者講政治,只輕輕帶過,但自從合拍片便少了。試想以前《整蠱專家》周星馳說袁木是世上最誠實的人,但試問今天王晶還會這樣用這手法拍他的《賭城風雲》嗎?所以我為何說《陀》片找到港戲的風格來。
三、鹽花,情色是會吸引到觀眾,戲中蔡思貝在自己的家中穿上緊身內衣和貼身短褲便明顯是想製造話題和吸引力,試問正常有兩個男人到自己家中都不穿回衣服,那都挺奇怪,但戲中卻一直這樣穿,這些鹽花過往港產電影一路都會有,但近年反而少了,那些香港女演員為了保持所謂的玉女形象而不願放低,在電影角度上看,其實是少了發揮空間,至少沒有吸引力。
四、畫面的可觀性,港產電影畫面向來凌厲見稱,這次凌厲其實是其陰深的可怖畫面,其中在後巷一幕是挺陰深驚恐的吸引力,因為既可怖和現實,這便是可觀之處。
娛樂片並不是說教,並不是教育電視,不可能要故事正正經經或者正氣無比,港產電影昔日就是不受限制才能夠成為亞洲的領導者,今天合拍片的確是搵大錢,但卻失去了亞洲電影的領導地位,只能是在大陸的「陀地」而走不出中南海。
尾段「陀地驅魔人」有張學友其實也是一個伏筆,如果這戲收得的話,應該可以有第二集。張家輝這次第二執導的電影,終於可以向喜歡他的觀眾有所交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