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星期六

香港電視業仲有冇得做關鍵是政治生態

嘩,又關政治事?不用每次都連到政治是否這麼誇張呀?

沒有誇張,而是生活活的事實,只是大家不願面對。

電視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已經出現,這項相信是人類其中一個最偉大和影響最深遠的人類發明,時至今天電視的定義可謂非常廣泛,因為當中電視不只是單單在一部普通的電視上是一部電視,你的手機、你的電腦、你的平板電視或者任何電子屏幕裝置都可以變成一部電視,正因為這樣,電視的應該已經超越了以往的想法,由單向到互動,超出想像,而影響力日深。

說到這兒是有點離題,但是事實上卻沒有。香港電視發展其實很早,至少比起亞洲同期地區是較早,當中電視台更是亞洲先軀,表表者甚至可以說是單一代表很自然是無線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因為這個電視台可以說是獨攬了香港整個電視時代,到今天仍然難以有其他電視台取代,但正因為這樣,香港的電視台一直沒有變化,形成不進則退。

當中分水嶺是九七前後。

九七前,香港電視行業是有很強的競爭力,完全是亞洲最先進,由人才、硬件技術甚至政策都是先前位置,當時來說除了日本外,香港是亞洲最先進電視行業的地方,開放大氣電波發展衛星電視、提供麗音服務、有線電視服務等等,中國當時仍然未加入WTO,市場有待開發,其他地方政策也不見得有遠見。香港電視業除了是當時企業願意進行投資和開發外,還有是當時政府的政策是進取並且有針對性讓香港發展為一個亞洲資訊樞紐,英殖時代有英國政府的政策協助,而本地政府亦願意引入這些新概念,自然很順理成章使香港成為亞洲電視廣播中心。而且那時候香港仍屬殖民地時代,英國亦有意扶助香港做這個亞洲資訊中心角色,成為一個政治經濟的橋頭堡,對英國也有利,可謂互利雙贏。

而當時其他地區政策明顯沒有今天的進取、市場沒有開放、用家仍未成熟,所以香港當時是極俱先天優勢。

九七後,大家以為這種優勢可以持續,甚至認為可以發揚光大,因為面對十三億人口,香港作為一個亞洲市場領導者角色,分一杯羹甚至做領頭羊實在不為過。但事與願違。

香港電視行業到了九七後停滯不前大家都看到,反觀其他地區則因為當地社會的變化、政策的改變、急起直追甚至過了頭,韓國、泰國、台灣紛紛迎頭趕上,印度、中國更以龐大的潛力成為一方霸主。

倘若以一個自由經濟和資訊自由的社會環境下,中國曾說讓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回到母體身邊,理應香港電視行業進入中國市場是無難度,但事實卻不然,在中共眼中,電視不只是一門商業產品,更甚是一種意識型態產物,對國民行為影響深遠,因為中國電視行業一直嚴禁外資進入。所以在這方面中國行嚴格地遵守「一國兩制」方針,沒有包容的餘地。所以你從來都不會聽見有香港資金公司成功購入中國的電視台,但是你卻時常聽見中資購入香港的電視台股權,這時候又打破了「一國兩制」方針,又到香港變得很包容了。

正因為一進一退下,本地電視台自然受到不同形式的限制發展,想走入大陸卻不能,想走出去破局亦不易,因為對手已經不再是昔日的無名小卒。電視在今天發展至今再不只是透過大氣電波發送,還有不同渠道,特別是互聯網,理應香港發展這方面是很有優勢,因為網絡發達,但是美中不足是人口限制,難以規模發展,所以理應是出口型經濟的電視業發展模式,可是並不簡單,中國對電視業並不開放,一方面是有意限制意識型態,不願外來者影響,另一方面是有意扶植本土行業造大,看看中國大陸的視頻網站,如愛奇藝、騰訊視頻,用戶達到過億,每日活躍用戶也達數千萬,這種龐大戶口足以養活一間巨企,但香港電視業卻不會給你分一杯羹,最多只能以合作外包形式賣片予這些平台賺取收入,那麼本地電視業便不能再有轉型成功的機會。

如果走出去也不見得可以,看看近年本港電視行業龍頭TVB,有得賣就賣海外業務,TVBS原是最有價值的海外業務,也賣TVBS予王雪紅,那麼只吃本地業務的話,又慳投資,一來一回只變得不倫不類。九倉也不是俱有這些的經驗,王維基想搞政府也不準你搞,餘下就只有電訊盈科,該公司也有意向外發展,在一些東南亞地區提供視頻OTT之類的服務,不過暫未成氣候,可惜李澤楷當年如此早就賣衛視予梅鐸,或者今天又是另一番景像(但是沒有如果,正如盈科不應賣騰訊股份一樣)。

從這些條件下本港電視業沒有出路似的,當中政策被綁手綁腳,製作新的節目想創新又怕難以進入大陸,製作一些無傷大雅無聊頂透節目避開一些所謂的規條限制,當不考慮大陸市場時,居然又被無形壓力打壓,最經典便是ViuTV的《帶著矛盾去旅行》拍了也可以不能出街。這不是政策和政治上的規限嗎?

還有新聞製作更是成了香港電視業的致命傷,本港的電視新聞其實向來不錯,因為資訊自由發達,言論自由向來是香港珍而重之的一環,可是近年的政治變化下,新聞便變得敏感,「肚裡一條蟲」從一個電視台新聞高層說出口便感到一種悲涼之嘆,自我審查越嚴重,因為生怕外來壓力,大老闆在中國有生意,不想得罪中央,下達命令自然不言而喻。而一些做得出色新聞時,更成為了眼中釘,有線電視新聞在過去二十年來,肯定成功蓋過了老大哥無線新聞,但正正可能這樣隨時是今天不能再繼續走下去的一個理由,你新聞做得太好,掘了這麼多陰暗面,自然有人不高興,那麼你生意又做得不好,年年蝕錢,大老闆心想昔日認為有個媒體作渠道,有利做生意,但是今天中共再不需要輿論幫忙,因為自己已經可以自行製作輿論,或者不想有輿論,甚至有這些媒體是對自身不利,這種局勢,賣盤甚至清盤都不足惜。

是有點可惜,回歸二十年,本港其中一個最俱實力的行業今天居然走到這條路,無疑是大環境使然。不過香港還有一些商人願意不走大勢,香港電視、電訊盈科還可能是有機會轉變這種劣勢,前者今天被一男子打壓,當然期望有天可以捲土從來,後者最俱實力,是少數建制中不完全歸順一個。但要真正可以把整個行業重回昔日繁盛,那麼要大環境給予真正自由才能行得通,電視行業俱有商業與文化的混合體,而文化又含有政治元素,所以能夠讓電視業者放手大做,不怕限制、考慮,從策略收購到創作節目都沒有顧慮,才能改變今天的環境困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