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星期五

Kano逃離合拍片的成功範例

是否感到近年華語電影內容有一點悶,千篇一律,電影劇情很既定橋段,雖然很多戲都是「大賣」,大陸票房億億聲(水份很多成疑),但的確是少了電影的魔幻魅力,能夠讓說得出的華語電影電影成功的,近期都是一些香港本地製作,又或者是大陸導演全完不遷就國家體制下的製作,如賈樟柯,才能發光發熱。

當中因由是合拍片要通過審批程序,限制了創作內容,使創作上不能夠全面發揮,只能夠拍攝一些純商業電影,有了一些意識內容便可會被「閹割」得體無完膚甚至被「河蟹」掉棄。

台灣電影近年因為本土的競爭市場形成良好的本土電視製作,再一路能夠培養到一批有高能力的媒體人從而發展出成功的電影人。魏德聖是近年其中一位,他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都能夠拍出高水平之作,當中過程是有艱辛,但是卻可以做到雅俗共賞電影,是難能可貴。其中最值得借鑑是「不是合拍片」。倘若他要拍這些題材,必然會被改動,最後便失去了完有的意旨。

Kano是同樣道理,這戲是講述上世紀三十年代台灣嘉義農林棒球隊打入甲子園的故事,此電影的主旨是熱血,對人生的真誠和夢想。當中所涉及的歷史故事更是日治時期,是台灣歷史不可或缺的地方,在台灣人眼中是必要知道,但是換轉是為了龐大的中國市場轉成為合拍片的話,相信會變為一套「愛國電影」甚至是不會被通過。

但是沒有合拍片的制度下,仍然能夠拍出高水準製作,當中編劇、導演、監製以及演員都是異常稱職(電影評述不談,市場上有很多影評。)這其實也是代表出一個意思,就是沒有合拍片下的環境的華語電影或者叫做大中華電影,其實同樣是可以是有出路。

反觀合拍片卻異常多爛片,近期最爛莫過於周潤發的「賭城風雲」,倘號召力、製作成本、編導演其實是可以拍出一套極高水平的華語電影,而且成本絕對可以龐大,但是出來卻是二三流製作,除了製作人的不思進取外,還要遷就大陸市場的文化、制度規條、市場需要等等,變得有如八十年代的下價貨電影(沒有錯,是如不八十年代的上品),可見是倒退跡像極為嚴重。

為了遷就市場去賺錢,拍一些倒退的電影,無可厚非。

但人家沒有遷就市場但同樣地成功拍齣好戲,那便要進行檢討。

不是每每都要十億人口才是皇道。

看看今天杜汶澤支持反服貿惹來有北京電影高層的封殺,網民對他聲討,國台辦人說公眾人物可以被人檢討和接受批評。

但回看馬航事件因馬國政府不濟,卻可以換來馬來西亞女歌手梁靜茹被網民罵,難道這又是梁是需要檢討?況且梁靜茹都不是第一次被罵,上一次李宗偉在倫敦奧輸了給林丹,只是說了支持李宗偉又被罵,然後又是說不要到大陸賺錢的經典金句。

今天魏德聖成功地監制了一齣Kano,証明是要拍一套有水平的華語電影,並不只有一條路可行,不一定要對準十一億市場,放眼其他市場,專業地製作出高水平電影,同樣會能夠被人欣賞。

不過Kano能否到大陸放映,其實已有一個疑問,因為內容並不是大中華民族主義者想看的,必然會認為是漢奸電影,因為社會實在太多大中華膠毒癮於身心。

或者可能等看吳宇森套太平輪罷,相信會符合所謂的國情。這就是合拍片的命運。



其中故事有說日治時期建造的嘉南大圳,改善了當地農業產量。這刻想起同樣東北日治時期老橋多年不倒,但我強國最新起的卻不久便塌下來的豆腐渣橋,實在讓人感到痛心。

1 則留言:

  1. 很喜欢这个预告片,家里有着各种美国以体育为题材的电影, "Miracle on Ice", "Glory Road", "Remember the Titans", 找一天也把这个看了。

    至于那些对准11000000000市场的电影,还是让他们看吧,我不想浪费我宝贵的时间。

    回覆刪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