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5日星期二

憤青與憤叔的80後與50後

近日如果透過google trend看排位,便會見到80後這個詞語得頗高排名,這是因為近日傳媒對近期本港年輕人行為在參與社會事務以及社會人士對這輩人的評價而引起廣泛興趣,所以這個關鍵詞便上榜。

在普遍人眼中,80後人物是負面多於正面,當中包括不負責任,好逸惡勞、只懂上網、缺乏與人溝通、憤青上身等等問題,這些標籤,其實如果再推後十年、二十年,這會是另一回事,因為我們上一輩子同樣有過這些經歷。

二次大戰出生後的嬰兒,以及文革時期來港後出生的一輩,當中在年輕時期,如果回想自己,其實同樣被指有類似的批評,如不愛國、不團結、只懂迷幻、性愛為先等標籤,單看電影胡士托風波其實都有類同的歷史含意。

但是現在上一輩卻來以家長式的身份去批判下一代人,這是否合理和是事實呢?

政客和官員更有趣的是早前說後生不關心政治、又不懂社會,只淪為關在自我世界,說要開拓人際關係等等云云,但近日本港多次社會運動如反高鐵、元旦遊行,80後以及年輕一群其力量是相當有份量,這又代表了什麼?他們不關心自己的家園嗎?不關心社會嗎?

上輩人回想自己罷,天星小輪事件、六七暴動、釣魚台事件、葛柏案等等,這些都是當年的年輕一代人發起、執行。這批人成為現今本港不少社會界的中堅份子,甚至是朝中人士、達官貴人,現在你來說這批年輕人無謂?那你當年也很無謂嗎?

就是你當年對社會及政府作出實力的批判,才有今天的香港,1980-2000年這二十年當中,這是一個繁榮期,讓香港成為一個福地,這打你們的因,但同樣地,就是缺乏這種動力,種下今天的果。

這其實是一個循環,社會和任何事總有一個周期起落,經過混亂、整合然後重新出發,若果沒有這種循環,其實是停下來,才是停滯不前的危機。

其實當年憤青今天成為憤叔,今天的憤青成為未來的達官貴人亦會。葉國謙說元旦行為會讓中央生怕,是不應該,你就不該,一個開明政府,不接受別人批評,是不該的政府,警員當然有其職責,但這些政客如此快速出來為主子說項,其實有點低能。外國都有同樣這些激進甚至更激,但是政府都是以容忍去面對,因為有容乃大,最多加些警察防止,根本這些行為也不能移動到兩毫子政府的權力,只能改變到政府的政策,但權力仍在,何需懼?

80後又好、幾多後都好,社會有不公義的出現,就應該發聲,看看十月圍城,理解一下什麼叫革命,當中張學友一段是發人深省。

後話:80後易解,六年級生又點解?如果台灣人家話你似六年級生的話,不要好開心,以為自己是小學生,其實是說你70年代出生,因為六年級是指民國六十年代的意思。

4 則留言:

  1. 從前,走在社會事務最前線的年青人,一概都是大學生,他們在當時本質上給世人的感覺就是明日社會主人翁、精英一族。因此,他們的社會地位以至整個社會對他們的包容度都較今天的80後高。

    今天,似乎沒有了所謂學運了,代之而起的80後,他們的出現如快閃族,社會對他們的共識並不深;並且,他們亦沒有了當年大學生的先天著數:行為再激都只會被世人視為承擔,而非一群烏合之眾。

    回覆刪除
  2. Ebenezer
    如果社會要視社運是必需要由精英去執行的話,會是何其危機,而且教育的普及度大為提高,現今的學生比起當年,其實在知識上必定比以前為多。從量化的數據可以觀察得到。

    近期社運人士很多時都是靠互聯網聯繫,所以組織分散,並不一定有一個長期性的領袖,也是一個特點。其實也是好事,因為當單一的領袖長期居位時,決定可能是快,但卻可以是錯,但是沒有單人領袖時卻可以由群體意向走到共識位置,才是現代社會需要的心態。

    這是共識的一個初版。

    可惜現行執政者及現行的當權人士卻不會體會到這點。

    回覆刪除
  3. 我認同社運的參與者越多元化越好,也不覺得單由學生牽頭會更優勝。

    不過我倒覺得當年的學生憤青,無論從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看,都比今天的80後憤青著數好多。

    回覆刪除
  4. 同意,當年的機會成本比現在還低,因為當年的長輩沒有學識,少一點所謂的「指導」,已好著數。

    回覆刪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