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赤道」是「寒戰」導演陸劍青和梁樂民第二部聯合執導的電影,雖然一些影評認為寒並不是佳作,但是個人認為這部是自無間道之後另一套較有看頭的警匪劇情片。所以這套赤道,也是我入戲院的原因,此外張學友也是另一個吸引點。
以下有劇透,敬請注意。
赤片比起寒的佈局是更為宏大,因為當中故事是涉及到地緣政治、恐佈主義等,不如寒片只是討論香港為主體,導演是嘗試以香港為中心去表達整個國際舞台的故事。所以基於這個佈局,所涉及複雜度便更形困難。
因為這是合拍片,如何表達俱有國際政治層面以及導演嘗試想滲透一些「訊息」的時候,合拍片的缺失,完全地在這次電影中表露無遺。
合拍片是倘若故事是提到一些中國自身層面時,政治正確是首要,除非你是大陸導演,擦邊球都可以拍,「讓子彈飛」是例子,但是香港導演想講這種故事,你便得戴兩頂帽,但當中一頂「中國帽」你一定要戴得很穩妥,不能出亂子,例如中方必然是正派,為大局,人物代表是正氣的,不能夠抹黑中方,其他事情都可以「有商有量」。上一套寒戰基於是講述香港本土故事,所以內容還可以較有自由度,因此可以留意到導演對香港的核心價值之體會,但是這次很明顯導演既想說一些訊息但卻不能,只能夠以半桶水或者兩邊討好來作平衡,所以結果便讓整體故事失效。
故事描述一位叫「赤道」的國際罪犯搶奪了南韓的核子武器並在港進行軍火交易,因此香港警察便要搜出罪犯以確保香港的安全。當中韓方特務、中方背景人物以及香港警方聯手一起打擊「赤道」。
導演在這次其實是暗示了很多事情,當中包括香港政府現時各部門的「hea做」情況,顯示香港政府的無能,還有明示以及暗諷香港警察其實很不濟,因為故事有多次指出香港警察的表現都未如理想,包括走犯、被奸人所害以及力有不逮等。
戲中真正的主角是張學友,他的角色其實是異常的古怪,因為前半部都明眼人看得出他是一位代表著香港文明、正義、支持自由的一個代號,其實是泛民,他飾演一位教授,臨危受命被香港警察任命做顧問。戲中張學友在多次與以中方背景的局長級人馬王學圻針鋒相對,當中包括張學友(泛民)指出王學圻(中共)常以大石砸死蟹,以高壓手段來左右香港警察張家輝(香港政府)做事。
另一場就是張與王的一場單獨對話,張強調言論自由,但王認為阻礙案件進度難以解決問題,這種暗示是非常明顯,其實是中港兩地的意識型態比喻。
但是下半部卻是異常的突轉風向,原來張學友才是大壞蛋「赤道」,他時常口中所說為香港人其實是假的,甚至不理香港人的死活,因為核武一直在香港甚至會有計劃將之引爆。
作為劇情來看,其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以導演好明示一種政治論述的話,可以說是「你冇野呀?駛唔駛咁擦鞋同政治正確呀?」
張(泛民)口口聲聲為人民其實是假,王(中方)才是真真正正為你好。
但留意王學圻在戲中一直的行為其實是很「丁蟹」式的,每一句我為你好架,但從來行為是霸道與不講理,總之為你好以大局為重就是主旋律。
其實就是因為合拍片,讓導演所嘗試表達的故事便來得不倫不類,導演既很想支持一種香港本土意識(故事一直強調你都係香港人),但是基於要過到大陸 審批而要作出這個似是而非的劇情(意識)扭曲。
其實這戲是反映出合拍片的「尺度」,可見導演為了能夠在大陸播放,取得更大的票房利潤,不得不叩頭跪低,即使導演在故事常滲透所謂的本土意識,但是在大氣候下,你還是要就範。
故事沒有結尾,甚至才是真正開端,可謂全戲的反高潮和媽媽聲,因為根本不成故事。雖然導演很想拍續集,但這種伏筆實在太過大和不合理。
「赤道」原本的名字叫「赤盜」,但不知何解會改了名字,由「盜」變「道」,意思也是一個極大的反差,張學友是恐佈份子的大賊,一定是盜,但怎樣變了「道」這種正氣的解釋呢?實在估你唔到。
至於戲中有一樣強調甚至是特意,就是香港警察很流,韓國特務勇敢又保家為國,中方就「好似」很有計謀,但最後什麼都做不到,個個都比赤道過晒一楝。
倘若你是一位香港導演看完「赤道」後,你便會知道拍一套合拍應有的「尺度」,賣一些「價值」便可以繼續拍戲,什麼價值,你自己參透下啦!!
以下有劇透,敬請注意。
赤片比起寒的佈局是更為宏大,因為當中故事是涉及到地緣政治、恐佈主義等,不如寒片只是討論香港為主體,導演是嘗試以香港為中心去表達整個國際舞台的故事。所以基於這個佈局,所涉及複雜度便更形困難。
因為這是合拍片,如何表達俱有國際政治層面以及導演嘗試想滲透一些「訊息」的時候,合拍片的缺失,完全地在這次電影中表露無遺。
合拍片是倘若故事是提到一些中國自身層面時,政治正確是首要,除非你是大陸導演,擦邊球都可以拍,「讓子彈飛」是例子,但是香港導演想講這種故事,你便得戴兩頂帽,但當中一頂「中國帽」你一定要戴得很穩妥,不能出亂子,例如中方必然是正派,為大局,人物代表是正氣的,不能夠抹黑中方,其他事情都可以「有商有量」。上一套寒戰基於是講述香港本土故事,所以內容還可以較有自由度,因此可以留意到導演對香港的核心價值之體會,但是這次很明顯導演既想說一些訊息但卻不能,只能夠以半桶水或者兩邊討好來作平衡,所以結果便讓整體故事失效。
故事描述一位叫「赤道」的國際罪犯搶奪了南韓的核子武器並在港進行軍火交易,因此香港警察便要搜出罪犯以確保香港的安全。當中韓方特務、中方背景人物以及香港警方聯手一起打擊「赤道」。
導演在這次其實是暗示了很多事情,當中包括香港政府現時各部門的「hea做」情況,顯示香港政府的無能,還有明示以及暗諷香港警察其實很不濟,因為故事有多次指出香港警察的表現都未如理想,包括走犯、被奸人所害以及力有不逮等。
戲中真正的主角是張學友,他的角色其實是異常的古怪,因為前半部都明眼人看得出他是一位代表著香港文明、正義、支持自由的一個代號,其實是泛民,他飾演一位教授,臨危受命被香港警察任命做顧問。戲中張學友在多次與以中方背景的局長級人馬王學圻針鋒相對,當中包括張學友(泛民)指出王學圻(中共)常以大石砸死蟹,以高壓手段來左右香港警察張家輝(香港政府)做事。
另一場就是張與王的一場單獨對話,張強調言論自由,但王認為阻礙案件進度難以解決問題,這種暗示是非常明顯,其實是中港兩地的意識型態比喻。
但是下半部卻是異常的突轉風向,原來張學友才是大壞蛋「赤道」,他時常口中所說為香港人其實是假的,甚至不理香港人的死活,因為核武一直在香港甚至會有計劃將之引爆。
作為劇情來看,其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以導演好明示一種政治論述的話,可以說是「你冇野呀?駛唔駛咁擦鞋同政治正確呀?」
張(泛民)口口聲聲為人民其實是假,王(中方)才是真真正正為你好。
但留意王學圻在戲中一直的行為其實是很「丁蟹」式的,每一句我為你好架,但從來行為是霸道與不講理,總之為你好以大局為重就是主旋律。
其實就是因為合拍片,讓導演所嘗試表達的故事便來得不倫不類,導演既很想支持一種香港本土意識(故事一直強調你都係香港人),但是基於要過到大陸 審批而要作出這個似是而非的劇情(意識)扭曲。
其實這戲是反映出合拍片的「尺度」,可見導演為了能夠在大陸播放,取得更大的票房利潤,不得不叩頭跪低,即使導演在故事常滲透所謂的本土意識,但是在大氣候下,你還是要就範。
故事沒有結尾,甚至才是真正開端,可謂全戲的反高潮和媽媽聲,因為根本不成故事。雖然導演很想拍續集,但這種伏筆實在太過大和不合理。
「赤道」原本的名字叫「赤盜」,但不知何解會改了名字,由「盜」變「道」,意思也是一個極大的反差,張學友是恐佈份子的大賊,一定是盜,但怎樣變了「道」這種正氣的解釋呢?實在估你唔到。
至於戲中有一樣強調甚至是特意,就是香港警察很流,韓國特務勇敢又保家為國,中方就「好似」很有計謀,但最後什麼都做不到,個個都比赤道過晒一楝。
倘若你是一位香港導演看完「赤道」後,你便會知道拍一套合拍應有的「尺度」,賣一些「價值」便可以繼續拍戲,什麼價值,你自己參透下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