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星期五

阿嬌結婚回望香港最後一批港產藝人

阿嬌(鍾欣潼)宣佈與台灣醫生男友賴弘國結婚,即時成為C1頭條,阿嬌同阿Sa在二千年組成的Twins,不經不覺已經差不多十六年,這對組合也算是香港其中一個經典的歌唱組合,當年打個跟斗,後生、活潑、外型討好,成為了不少年輕人的偶像,即使歌唱技巧不足,但是在娛樂原素上,無疑是俱一定吸引力。

當年Twins的同期,台灣也有S.H.E.,也是差不力同期出道,兩者都是以歌唱組如形式去迎合年輕人市場,香港及後也有一些女子歌唱組合如Cookies、At 17、3T等,但論成功,還是Twins,甚至是香港演藝界最後一批成功捧紅的香港藝人。

不是呀,香港現時也有不少藝人也很紅呀,你看看鄧紫棋,不是很成功嗎?否則就不會叫宇宙G.E.M.啦,無可否認她很紅,也是近年兩岸三地其中火紅的年輕歌手,但是她成功也並不是以香港為基地或者以香港推展出外的,她的成功其實是在中國大陸紅起來,才成功突圍。例如陳偉霆,也是中國現時最紅的年輕小生,但成功也只是在中國拍了齣劇集也彈起,否則依然是「而我不知道」嘅的士陳,現在他已經成了華人「之姐近」咁款。

香港藝人現在紛紛回中國掘金,也是很自然的事,因為市場大,倘若成功突圍,真的是發到豬頭,自然不會願意留在香港,還拍二三流技術的《溏心風暴》、《平安谷》嗎? 但與此同時,香港也缺乏了娛樂公司願意投資本港演藝市場,因此本港港產的演藝人的發展便很自然遇到了頸瓶。

娛樂產業再不是昔日上世紀梅艷芳或者劉德華的自我打拼成功突圍的游擊戰,因為當年市場競爭低才可以低成本高回報。今天的娛樂產業其實應該一早是制度化、專才模式發展,由訓練、宣傳、藝人發展、知識產權等等都是專業製度,韓國、日本很早就已經實行這套運作,所以才會有日本傑尼斯事務所以及韓國SM娛樂,才會有今天的韓風、日本流行文化,即使在中國大陸也開始有這些娛樂公司建立,與日本以及韓國公司合資經營,發掘有潛力的藝人,一培訓就可能是四五年,誰能成功彈出就是明日的天之嬌子。即使在美國也同樣有類似的模式,迪士尼的兒童電視頻道,便常有成功的藝人冒起。

香港人口你說細小,但其實也不是沒有人才,只是有沒有投資者願意提供培訓以及有人願意投身事業去衝。演藝學院每年也有一定的演藝人才但是這類人才往往未夠完全融入「現實」的娛樂市場,這樣造成一種曲高和寡的情況。

本港教育市場龐大,父母時常叫子女學這樣、學那樣,理應會有不少俱有一定潛質的年輕人,但是為何卻不見呢?父母們讓子女學完這些藝術活動是為了進入名校還是為了他們的喜好、興趣? 當然如果香港有如韓國SM娛樂的公司培訓,同樣一樣會吃苦頭的訓練,因為進入這一行就是一種吃苦頭的行業,並不是如表面的風光,背後要經歷很多的艱苦,你看Rain跳舞咁勁也不是一朝一夕。但至少要有這種娛樂企業,但可惜未見到有。有的只是訓練一兩個月就推出市場,市場反應欠佳就放棄,這樣就惡性循環,不會有成功的演藝人。

香港的投資者和管理人其實並不是沒有看清這個事實,只是不願意投放資源到香港,因為又說「香港後生唔捱得」之類,還是他們不願意冒風險,一如當年人人不願把產業升級,見珠三角成本低就到大陸開廠一樣,這種情況,就是將本港產業空洞化,同樣地香港的娛樂事業也是這種思維也變得港產娛樂空洞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