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4日星期三

李鵬逝世無人理何家墳被掘卻慶起的社會現象

昨日有兩單有關逝者的新聞,一是前中國前總理李鵬逝世,亨年九十歲。二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親人的墳墓被破壞。前者是屬於國家級新聞,全球媒體都有報導,香港電子媒體都有做一些特別報導去講他,後者是本地新聞,網媒、電子媒體和紙媒都有報導,還要不分左中右,但是市民或者網民的反應對兩事件態度頗不同,前者冷淡,後者卻很熱烈討論。

如果是早十多二十年前,對香港人來說,李鵬逝世可能會是大事,隨時天天是頭版之類,但今天變得一件雞肋新聞似的。留意一些親政府的網媒,如時聞香港、HK GPao這些,雖然都有報導李鵬離逝消息,但並不見是以大篇幅講,反之仍然集中何君堯家人的山墳被掘作主要報導。甚至連網民留言,都可以頗為行貨,並沒有什麼大量歌頌的留言,當然也有,但並不是合理的多,正常一個國家級總理,以中國政府,不講三日三夜,也講不完,但今天卻非常冷下來,相信是有多個理由。

六四的負面影響,以及人民對他的評價。六四屠城,他是其中一個主要執行者及負責人,即使國家說明這是為了國家安定才出此策,但無疑是對國家的形象帶來史無前例的負面影響,即使所謂一次傷害換來往後三十數的繁榮作借口及下台階,但仍然不能夠抹去當天的罪行。正因如此,他的離逝,當局便要作一次低調處理,以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社會漣漪。對於人民來說,即使今天的藍絲如何愛國家,但要說到這一步,也很難找一個借口,最多還是說換來三十年繁榮來做掩飾,但並不能說他的屠城罪行合理化,所以理據和公義就難站得住腳,亦因為這個理由,如何歌頌他便困難,所以不提也罷。

但更重要的是香港人開始對中國的情意結漸漸減退,過去三十年,六四開始不是一件事情或者事件,而慢慢變成歷史,在世的人開始少去理解,因為時間久遠,人們漸忘,更重要是對國家的認同感下降,有種「關我撚事」心態去看待六四,這不只是年輕一輩,甚至連當時目擊事情發生的一代,至少是四十歲以上有記憶的一群,也開始不覺得有關或者想去感受。而年輕一代就更加,對他們眼中這事情是歷史,不會上心,另一方面是對中國的信心日漸下降,其認同心理達到史無前例的低點,特別是近期發生了反送中運動,更會有更大的反差。

在看何家墳被掘卻是非常貼身的議題,而且更是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心態,當中不論是支持或者反對人士。一方面這新聞是非常之新和貼近民情,你我感覺上是有關連,更甚是何君堯事件,其實也是反送中的一個伸延的一件事情,這事情是香港人近期最關心,所以一定會鋪天蓋地去報導和討論,這種本土化的認同,就由此出現,這種身份認同,不只是所謂的本土派,其實即使是建制,也是對香港有身份認同的感覺才會作出不同程度的反應,只是雙方的走向不同,但是底子中,也有香港人的情意結。

如果能夠理解到這些現象,中央其實是更需要處理這些事情,如何化解中港越來越大的鴻溝,宗主權法理上是完全歸順,但實際上卻是越走越遠,但更可笑是當中的政濟關係又越來越緊密,這種心理和利益的大反差,其實是讓社會造成今天的局面,倘若人民有信心,其實推送中條例沒有問題,但這種信心是要實際建立一些真實的事情上,但是客觀看到中國的體制與今天現行香港的體制是不接軌,與國際普遍的價值觀的距離也是很遠的時候,又怎能夠讓香港市民有信心呢。

國民正常是會相信政府,但是當不相信時,不是要市民去妥協,而是政府要檢討,因為社會是由人民去建立的,不是由一個專制的執政者建成。政府不反省,永遠解決不到問題,即使打壓成功,但只能夠說是口是支持,心卻越來越憤怒,這就更大問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