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星期二

《全民造星》反映香港經濟

 近期唔少人睇《全民造星》,大家都討論邊個成功進入決賽,那位評判講得好唔好,參賽者得唔得,算是ViuTV近年一個比較成功的綜藝節目,所以TVB都見人家有個咁既模式,都即時抄返個《衝上雲霄大選》來打對台。

但平心而論,這並不是潑冷水,真心問這個節目的目的是「造星」,但真係成功造到星嗎? 《全民造星》來到第三季,到依家真真正正所謂有人留意係姜濤,但係佢係咪真係入到屋,成功造到星?這是一個疑問。

其實《全民造星》這節目其實好反映到香港的經濟結構,就是即食文化,以及消費即食產業鏈,真正投放資源其實係零。《全民造星》所謂發掘新人去造星,其實只是一個包裝,真正的只是一個真人show,然後消費參賽者,難道真心相信一個造星節目可以在數個月裡面就成功做到一個星?那麼人家韓國BlackPink係咪傻? 人家經理人公司投左五年係咪一個愚蠢的判斷? 看《全》所有參賽者都係單人匹馬,沒有一個是一個專業出身訓練出來。現今娛樂產業是企業制度化,沒有資源培訓,單靠「我真係好喜歡唱歌架,我一起身就係想做戲」呢份熱誠係並不足夠,因為市場上有千百萬個人都係有這樣的熱誠,要突圍而出,只單打獨鬥打天才波,沒有背後實際支持是不可能的任務。看其他亞洲國家如韓國、日本甚至中國,已經有專門訓練演藝人,由十一二歲開始,一練就五六年,BlackPink成功不是一夜成名,而是經年累月,不斷被淘汰下的精英中精英,而娛樂公司亦放左好多人力物力才出到一個BlackPink,但回報當然亦係十倍奉還。

但香港公司會肯做嗎? 香港的娛樂公司會肯?電視台會肯? 《全民》節目練三個就叫做讓參賽者成功造星,就可以出去打天下?是否兒戲了些?那麼不是兒戲,其實只是一個純粹拿來即時消費參賽者的娛樂節目,參賽者同樣地亦認為這是最快捷徑入圈,搏佢一鋪開大便可以成星。

望著以上這些運作,其實和今天香港經濟產業結構一模一樣,你問有幾多間大企業願意投一個項目十年才回本? 有沒有科技公司一投十年等出一個產品? IT公司三個出貨交比個客,完左Contract Terms就完,交貨再搵第二個客,投乜鬼研發產品呀?不用錢嗎? 搵多幾個客做完個Project仲好搵個自己做個產品出來。因為投資大沒有人肯做,成本高回報慢。賺兩三個Project利潤,然後買層樓比首期,然後租比人幫自己供樓,這個回報仲快過你賺回來的錢再投回項目當中。因為大家不會去看十年後的回報,我只看五年內樓價升到四十%,等於我三十年賺的薪金,計落就知點計。

《全民造星》就是反映香港經濟結構,短線回報,即時消費生產力,缺乏資源投放,要即時見效,低風險,高成本高回報但長期投資的概念並不香再發生在香港。電襗財經節目最多仍然是講買樓,而不是講創業市場需求和環境。韓國電視會拍一套《Start-up》找來秀智講創業夢,但TVB找來龔嘉欣演《香港愛情故事》道出現實的悲涼。在這種土壤文化和客觀環境完全不同下,香港經濟結構轉型根本是天方夜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