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星期二

更期待是西方中環和西方華強北

大灣區這概念,其實早在港英年代港督衛奕信年代就提出並且實際執行中,衛奕信認為珠江三角洲人口龐大,可以提供勞力輸出,香港作為中國窗口,可謂合作雙贏。事實上當年亦利用這個前鋪後廠的概念,發展廣東南方一帶,成為了全中國最俱活力的經濟區域。

不過過去幾年香港地位被邊緣化,中央也不看重,要發展上海的長三角區域,這個大灣區又作罷。現在中美貿易問題升溫,香港利用價值又再次出現,大灣區這個口號又要拿出來。而且這個口號要納入國家政策時,作為今天的特區政府,眼見阿爺吹雞埋位,你港府不即刻上身標童表演助慶,枉為人家臣子啦。

因此近一年在什麼場合都有大灣區這名字,大灣區這名字巳經好入腦。而香港定位為區內龍頭,也是劇本之內。作為一區之首的林鄭,當然要落力做到好,得到好分數。近日她表示香港可以做「東方華爾街」,大灣區成為「東方矽谷」。

為什麼我們只能模彷別人,連名字都要學人? 當你罵時,相信會有人走出來說,只是一個名字,何必如此認真。

有沒有想深一層,如果你要超越別人,是會以對手為目標,並且超越對手,但不是只是和對手同級。話說大灣區的概念是走高增值路線,甚至要超越人家,因為軟硬件齊全,人口龐大,地緣位置便利等等,可謂說到全球只此一家的大灣區。但是連名字都用別人的話,你想有多決心是超越人家呢?

如果論一些獨特優勢,大灣區也不大差,很多地方也很想香港一樣,做人民幣境外結算,即使有,但也不及香港的地緣方便和資金額且需求龐大,IPO香港近年一直在頭三甲,新加坡努力極也難做得到。論電子支付,論多元化應用,中國大陸確實是領頭羊。現在連Facebook也嘗試參考Wechat的概念,發展電子支付。

但你為什麼要說成為「東方華爾街」、「東方矽谷」,就是沒有自己的性格,只是一個A貨。

是不是一如陶傑所說的小農DNA,心裡就只得崇洋,所以能夠變身成為別人的模樣,就已經高人一等,能說句英語,就是優越的表現,能夠做到華爾街的級數,矽谷的能力,就是家山有福了。

我們一直沒有擺脫中國人的傳統舊思想,什麼超英趕美,要爭口氣之類。君不見紐約市長會說要做西方中環,西岸如加州從來不會說要做西方華強北,當然你說就是自己去不到這個水平,所以人家不會說這樣,但怎樣人家都很少會說要模彷別人,就代表成功。

因為當你模彷,就不是成功。

蘋果沒有模彷,所以才有iPhone,但會有相似度極高的小米手機。人家有Macbook,我國有Matebook,連孟晚舟被拘留期間的時候,手上的電子產品,外國產品比自家的國產還要多,而且是果粉。

林鄭說這番話,是她團隊的短視,也是沒有遠見,正是今天這些政客、執政者、商界領袖的不足處。依然是望人家做什麼就跟著做什麼,沒有一個擺脫框架和規限,走出新路線的領袖,也是當下社會沒有長進的理由。

2019年3月25日星期一

意大利有如個沒落的貴族

全球最多世界文化遺產的國家是意大利,其次是西班牙和中國。中國人理應喜歡去意大利,因為食物的味道頗適合中國人。而且作為旅遊的國家,意大利可以吃和買都有不同種類,中國遊客自然會喜歡。這個歐洲最古老的國家,其深厚的文化歷史,絕對是稱得上歐洲文化的瑰寶之一。

但可能至此而已....

意大利雖然是世界十大經濟體,更是八大工業國組織,但是以規模比和近年的經濟情況,明顯是落後於人,南歐經濟自從金融海嘯後,可謂一沉不起,歐豬四國(PIGS),就知道南歐經濟多年來未見起色。而事實上,整個歐洲經濟一直未能夠擺脫困局,停滯不前。意大利為了擺脫這個困局,深知歐盟也幫不了他們多少,因為自身難保,所以唯有向外求援,就是與中國合作,即使被歐盟、北約組職等批評,也不計其後果。因為沒有錢,誰也解決不了問題。窮就要面對現實。

多年來意大利的工業雖然不是最落後的一批,但是比起鄰國法國、德國、英國等,明顯是脫離了一代。對比北歐賣的是智慧型經濟,意大利就更來得有點古樸經濟。現在意大利成功的產業,大多是賣精細工業,如時裝、皮革,即使汽車如法拉利、林寶堅尼,都是賣精細工業而非高度智能科技工業,即使該國的快意汽車集團,已經不及對手法國標緻、德國福士。某程度上,他們賣的是高價的手作仔。這不如德國賣的是高科技工業而且還可以量大,不如法國可以賣航天工業、高鐵技術,英國可以賣金融服務、精高科技產業甚至教育產業。

但意大利並不是沒有買家,意大利的農業和他們的精細工業絕對有買家,其對像便是中國。意大利位於地中海,其地中海的海洋歷史,更是人類文明之一。中國要拓展「一帶一路」,要上岸到歐洲,第一個國家,必然是意大利為首選。現在意大利經濟困局,與中國合作,可謂一拍即合,完全無法抗拒的誘因。

意大利賣的產品除了高價值的消費品如衣履、高級家庭用品、食品等,還有汽車工業,快意汽車是該國最大的汽車集團,連法拉利也是旗下。中國需要汽車產業技術,而意大利可以是提供的話,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國,那就互惠互利之便。另一方面,意大利的港口,才是中國最想合作的,有如昔日古絲路的營銷手法。昔日有威尼斯,今天也有熱那亞、第里雅斯特。中國產品一上岸意大利港口,然後輻射到歐洲其他各國,有利交易成本降低,加強競爭力。

這次中國能夠與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的首個合作的歐洲國家,套用近年中國最喜歡的一句「中國最終成了贏家」,這不能否認。這個如意算盤打得響,意大利要賣家當,是否不是味意,只有意大利人才感受得到。過去二十年意大利人口一直俳佪六千萬人口左右,增長不高,在一些意大利農村,年輕人口減少,長者多,這樣經濟活力也相對應降低。這都使該國經濟難有起色。現在要賣意大利的家當,有如一個昔日沒落貴族,外表是風光的,有頭有面的,但內裡的,有苦自己知。

但你賣要家當,就要有取捨,如你的「樽鹽」,看意大利記者被要求滅聲便是一個例子。

其實意大利隨時是歐洲未來的一個縮影,也說是歐洲的一個折射。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曾經風光一時,經濟、政治、人文價值,都是全球領先的地區,但家勢逐漸走下坡,如何擺脫這種困局,歐盟各國一直煩惱不堪。今天的歐洲,有錢還是要「樽鹽」,是兩難局面。

伸延閱讀
一帶一路:意大利成為首個加入中國全球投資項目的G7國家
中國官員威脅意大利記者遭反擊:我們不是在北京
無視美國反對,意大利加入中國“一帶一路”

2019年3月21日星期四

當四叔和納扎爾巴耶夫也退下來的時候

昨日香港以至全球,都有兩位老人家退下來,一個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李兆基將退休,另一個是中亞大國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突然釋職唔撈。老土講句,又係一個時代的終結。

論四叔(李兆基)的影響力,當然不及李嘉誠,但是四叔的影響力足以影響你同我的日常生活,媒氣係佢嘅,你返中環IFC工的話,又係佢嘅,你買野去千色店都係佢嘅。業務廣闊,雖不及誠哥這麼入血,但你都不能沒有佢。你唔出街,係屋企煮個肉丁麵都要搵佢。

四叔曾說是亞洲股神,但都敵不過金融海嘯,他曾說過投資股票好搵過賣樓,相信今天他不會再講了。事實上他的財富,主要是來自地產以及香港的業務,他沒有如李嘉誠走出去的國際級商人,屬於游走於維多利亞港或者深圳河以北地區,但其財富卻無疑是國際級。這個解釋就是他好叻搵香港人的錢,就係咁多。

跳出走藍巴勒海峽,北上看看中亞地區,全球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突然說辭職,外界都非常突然,因為大家都認定這位獨裁總統會做到死為止,想不到他居然說退位讓賢。其職務交由該國參議院議長托卡耶夫接任。納扎爾巴耶夫在哈薩克國內民望極高,即使他的鐵腕政策對待異見人士,但是他在位期間,把哈薩克由一個剛剛脫離蘇聯管治的加盟共和國的三四線中亞窮國,搖身一變成為區內最重要政經國家,利用富豐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把該國的經濟復活起來。

哈薩克以往在區內一向都是一個普通國家,由於其人口少、遊牧民族的的影響下,文化程度相對與其他國家為低,但是其天然資源豐富,納扎爾巴耶夫亦深明這個道理,在他管治下,把這個優勢大為發揮,而且利用中國這個能源需求龐大的國家,一起合作,使哈薩克在過去三十年逐漸成為中亞地區大哥。當然納扎爾巴耶夫一如其他中亞國家,都偏向獨裁,自由民主一直沒有在這裡紮根,不如蘇聯解體的波羅的海三國這麼民主自由,但基於經濟發展的進步,納扎爾巴耶夫便可以牢牢掌握國家的執政地位,人民有飽飯吃,有沒有什麼自由民主也不會聽得進耳。

現在兩位長者都說退下來,過去他們的事業,是影響著一代人,但他們下台後,卻會不會影響其他人呢?

當然會有啦,先看看四叔。

他說由兩位兒子共同掌管恒基系業務,如果從這個決定,相信他仍然未能解決到如何分配家族財產和繼任的問題,唯有以共同掌舵人作為權宜之計。四叔有日百年歸老,那時仍然未有見到解決方法,爭產應該是無可避免,也是香港華人富豪家族的老路。華人家族仍然擺脫不了產業傳子的傳統思維,不像西方如歐洲國家的富豪家族,會由專業企管替其家族產業管治,家族人員會從事自身的行業,自決自由,最常見是到了買賣產業時,才會由家族成員決定,其他日常運作,多由專業管理人主理。因此很多時歐洲家族都經歷數百年歷史就是這個解釋。幸好近年華人深知這個道理,相信富不過三代這個咒語,應不會發生在今天的香港富豪家族身上。但上演兄弟內鬥,則不得而知。

至於納扎爾巴耶夫的影響更大,因為作為區內把持政局最久的統治者,他一下台,國家和區內的政治格局也會隨時發生變化。誰是下一任的繼承者,大家都會很想知道,而繼承者的管治模式,又會是怎樣呢? 由於哈薩克並不是民主國家,政治體制構構薄弱,當一個長期執政的領導人一轉,內部的政治勢力自然會出現大變化。現時納扎爾巴耶夫辭任總統但保持國家執政黨主席及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職務,暫時也代表著他仍然是幕後大佬,但是他亦會隨時間而逐漸減退影響力,到時各方勢力如何奪得有利位置,便是各界關注。如果是民主國家,透過正常的選舉,人民的意願推舉領袖,是簡單而平和的做法,但是這些專制政權,內部是黑箱作業下,而且利益龐大的誘因,必然會出現權力鬥爭的情況,對區內和國家也是一個計時炸彈。現在納扎爾巴耶夫說要退下來,想人接班,但是否順利則仍然是未知之數。

從四叔和納扎爾巴耶夫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繼承者的問題,當一個掌權過久的領導人,不論是企業或者政權,都會因為制度上未能有效過渡權力而出現危機。完善的體制,便是可以解決到當中的問題。當然你可以繼續獨裁下去,但不會是永遠,因為獨裁總會有一日倒下,這是不變定理,只是遲早問題。

伸延閱讀
納扎爾巴耶夫辭職:主動讓位的哈薩克斯坦「開國總統」
91歲「四叔」李兆基退任恒地系主席 兩兒子家傑、家誠接棒

2019年3月20日星期三

Google發展沒有game console的遊戲平台

電子遊戲市場成為這個世代年輕人最喜歡的玩意,網上遊戲、電視遊戲、手機遊戲等等不同種類。從而發展到電競,其龐大市場,更成為除了電影、電視外,另一個最大的娛樂產業。有見及此,不少國家更視之為重點發展的「工業」,可見遊戲產業已經成為科技企業兵家必爭之地。

不少科技公司都投放開發這個市場,而以遊戲機市場入面,以微軟的Xbox、Sony的Playstation和任天堂的Switch主導了主要市場份額,三者各有千秋。而也有一些公司曾經加入但也退出,或者轉型不做game console,轉攻遊戲開發,如世嘉便是其中之一,甚至諾基亞也曾經進入遊戲市場可惜無功而還。

上世紀以往遊戲機主要是單一遊戲,或者在對打之類。但自從互聯網的出現,網上遊戲成為主流,因為俱互動性,這種龐大社群也成就了遊戲市場的多樣性和更為篷勃。也讓三大遊戲機生產商發展了一個自家的平台,這平台更無形成了另一個龐大的消費群,亦讓他們嘗試再拓展其他服務如電子商貿。

科技越加發達,互聯網連線速度和穩定性越高,再加上近年雲端技術日漸成熟,市場也開始有變化。當中消費者的心態亦有所改變。如以往大家喜載下聽音樂、看電影,現在轉為訂閱服務,以雲端聽歌、看電影。這個模式改變了不少企業生態,也出現如Apple music、Spotify、Netflix等服務商。

現在輪到了遊戲市場,也開始走雲端服務。Google宣布新串流服務 Stadia,以Google的雲端技術以及利用瀏覽器Chrome作為平台,Google表示其技術可以支援4K遊戲,未來可支援到 8K 解析度的遊戲。這樣用家不需要購買game console便可以玩遊戲。這種營運模式可謂顛覆遊戲產業。事實上這種概念,並不是新鮮事,很早時段已有這種想法,但當時技術上的限制,玩家在線時出現lag time延後問題。但到今天的互聯網技術,透過雲端的運算技術、高速頻寬,以及更俱功能的瀏覽器下,Goolge推出這服務,便開始有條件。

Google稱稍後會推出專有的控制器來使用Stadia服務,這種會以收費模式去營運,可謂真正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但真正如何使用,如以月費還是以逐遊戲計等,則未有決定。但Google表示會於今年推出,首階段會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和「大部分的歐洲」推出,香港和亞洲市場暫未有時間表。

Google推出這服務,其他遊戲機生產商對手當然不能輕視,事實上不只有Goolge,亞瑪遜也有意推出相關服務。其實技術成熟下,俱有龐大消費者客群的公司,自然會嘗試以自家的平台下發揮功能。所以亞洲市場,其實不排除有日騰訊會利用旗下平台Wechat推有關服務(旗下小程式可能是小試牛刀的概念),絕對是有可能。

由於Stadia使用的雲端服務需求量龐大,當中會用採用 AMD 繪圖晶片以協助 Stadia 上傳雲端的功能,這消息一出,AMD股價也即時大升。至於不用另一個遊戲機晶片公司Nvidia,則有待推敲才知內裡有什麼理由。

利用雲端技術來代替game console,相信是新一代遊戲市場的未來,這又再次改變了過往市場的概念,服務為主的公司更越來越主導了市場。

至於另一個科技巨企蘋果公司不知道會有什麼對策呢?

2019年3月15日星期五

所謂一群教育工作者對傳媒的回應係咪on9架!!

林老師跳樓身亡,全城人感到震驚和哀傷,一位老師以一死向一間學校的校長控訴,這種荒誕程度,其實是很恐佈。但更加難以理解的是這位校長連辦學團體都找不到她時,之後居然會有一群校長、教師及教育有心人認為近日輿論對此事過於渲染,是搞分化、搞對立。

點解我們這批所謂的教育工作者有這樣的思維,他們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去嘗試去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是否似曾相識,和我們今天社會制度如此相同,果然是校學是社會的縮影。

身邊有很多朋友從事教育工作,外間認為薪高糧準,但倘若見他們日常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其實也是同被剝削的勞工。首先工時長,早上七點半就已經要在學校,返中環工都未必個個咁早啦。仲要放學不會是四點,而是晚上八九點,返足一個對,星期六日隨時要帶學生去課外活動。所謂假期也不是昔日這麼多,暑假也不是想像中有成個月,散學禮後一星期和開學前一星期,一樣要上班,因為要湊新學年度的同學仔。計落也只是兩個星期左右上班。仲有射波也不可能常常出現,因為你要趕進度。

老師工作量之多,其實已經不是從前上世紀八十年代老師可以放學優閒湊仔的年代,現在學校基本上和企業運作差無幾,要追quota收學生因為怕殺校、辦學團體要學校有成績以保聲望,上層老師更希望往上流做校長,然後再搵更好人工的校長甚至轉型做總校長之類。這種職場現實並不是想像中和諧共處,基本上和其他上班族的辦公室政治一樣複雜無比。

但從那批校長、教師及教育有心人的回應卻感到他們因為這次問題沒有想過核心問題所在,反而轉移到所謂的輿論壓力,根本是放錯焦點。如果校長們覺得有問題,你不是要向辦學團體向上提出嗎? 如果真的要聲討,不是向政府、辦學團體聲討嗎? 反而向社會大眾去鬧?

所謂的聯署,其實頗懷疑真的是老師,還是只有校長們。作為老師,在學校教師制度上的底層,所面向是主任、副校、校長甚至家長,他們面對的問題,其實和今天公立醫院的護士、醫生和醫務人員一樣,是面對極大壓力的一群。相信普通老師必定會身同感受到林老師的心境,而不是會反而認為傳媒揭露了問題所在是不該的行為,因為他們身同感受。

當中聯署向發老脾說這種社會輿論是在散播聲討文化、怪罪文化、搏取掌聲的文化?你都低能,唔通呃like有飯食呀? 你當每個市民都是KOL呃like有錢賺乎? 那間出事的學校校長到今天連辦學團體都找不到她,是壓力到爆煲的話,那麼辦學團體就更加要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要社會輿論去受。因為今天走到一個老師以死的結果,唔通之前輿論迫出來嗎? 邏輯都唔通啦。

這批聯署的人究竟明唔明問題所在是那裡呢?

現在香港社會出現一種批判提出問題的人,而不是批判問題的人。因為以為解決左提出問題的人,就不會再出現有問題,因為問題無人提出,可以被收起,就當無事發生咁。這種思維,香港唔倒退至奇。

伸延閱讀
一群校長、教師及教育有心人對近日社會輿論及記者會的回應 - 分化及對立無助優化教育制度

2019年3月14日星期四

華為除5G外還有海底電纜

孟晚舟一案成為中美政治、經濟角力場,背後理由其實是在於最新一代無線電通訊服務5G的話語權地位。5G發展至今,由於華為是其中一個主要5G制式建立者,其所控制的5G技術在世界上有一定的領先地位,當年歐美各國深信以為公平競爭有助經齊和科技發展,讓中國華為加入5G制式的制定,其實是間接促使今天這個局面。歐美的西方陣型後知後覺,現在後悔莫及。因為人家已經佈好陣勢,要拉倒對方,要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以及自身內傷才可以成功。

當大家以為華為主打在無線電通技術上,原來另一邊廂,華為也同樣俱有實力挑戰西方國家的通訊領導地位。就是海底電纜。海底電纜可謂電訊網絡之基礎,因為沒有海底電纜,單靠衛星通訊,根本是不足以應付現今龐大的息訊流量。全球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數據傳輸,都是透過海底電纜傳送,當中包括話音、數據、影像等。試想沒有海底電纜傳送數據,基本上連講電話也不能,何況今天你要用Netflix看電影的超高需求的數據流量。

華為旗下一間公司是專門興建海底電纜,是華為海洋網絡,是與英國海纜船隊的英國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Global Marine Systems合資經營,該公司於2008年起成立,華為佔51%、全球海事系統則佔49%。可見華為早在十年前已經計劃好這個全球電訊網絡格局,非一朝一夕,可謂計劃長遠,不能小看。現時該公司在全球海底電纜佔有九十個項目,覆蓋於全球海洋地區,如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等不同地方。該公司總部位於天津,在北京、深圳和英國設研發和生產基地。華為的合作伙伴全球海事系統是老字號的海底電纜建造者,早於1850年鋪設了連接英國和法國的世界第一條海底電報電纜。可見該公司是技術領導先驅。

十年磨劍,現時華為海洋網絡是全球第四大海底電纜業者,前三位分別是美國的SubCom和芬蘭的Alcatel Submarine Networks,以及日本的NEC Corporation。

留意到華為電立的海底電纜佈局,很多時建立的據點都是一些較落後的地區,如由南美巴西到非洲的喀麥隆全長約3,750英裡的海底電纜,又有正建立的由南非到肯亞、索馬里、埃及到歐洲的電纜。這也是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的路線圖之一。這亦配合到中國政府提倡的「一帶一路」和「數碼絲路」的政策。當然也有一些發達地區,如美國、歐洲的地纜服務也是由華為興建。

美國對華為建立海底電纜也開始感到憂慮,深怕華為俱有能力主導或者左右了海底電纜服務的供應能力,而且亦擔心海底電纜服務被人竊聽,因為指出華為建立的海底電纜的地區,很多時都是一些防務技術較低、或者軍事控制能力較低的地方,容易被不法份子所搶佔或者監聽。不過美國也被指曾經監聽過海底電纜。

至於華為協助這些國家和電訊公司建立海底電纜,當中融資的公司則可以留意一下,當中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聯通、建行等。這一個佈局,也是典型的「一帶一路」提供資金,抓住當地經濟命脈的其中一個方法。也是近年一些國家對此不滿的理由。

一間電訊公司,其業務可以如此廣闊,由電訊設備到手機,再發展到基站、海底電纜等,這個跨度的產業,全球相信只有華為一間公司有如此的能力,即使大如蘋果也只是專注於手機上。一間公司能夠做到這麼龐大的產業,除了該公司的實力外,背後政策的推動是必然。

正因為背後政策的推動,美國才如此對華為這麼著緊,同時間也明白中國為什麼對孟晚舟一案如此緊張。你看何志平一案,大家都是貪污案,何解對待是天與地,葉劉叫人買華為手機,有沒有為何志平說過一句話? 當然連昔日的上司董建華也不出聲時,誰會替何出頭。

所以孟晚舟一案,華為說自己沒有國家支持時,你會相信嗎?

伸延閱讀
美國向華為發起海底光纜爭奪戰
华为海洋网络将参建全球最南端海底光缆项目
華為海洋網絡

2019年3月8日星期五

世上最後一間Blockbuster

如果你是七十後,應該會聽過Blockbuster ,這間曾經是全球最大的錄影帶租貸店,高峰期全球達到八萬多間,荷里活電影公司都視之為重要的合作伙伴,但今天現只剩下美國俄勒崗州一間的Blockbuster,該店成為一個歷史見証一樣。該公司曾經視其對手Netflix的業務轉型看不上眼,亦有意收購Netflix。但時代的巨輪,有些公司捉到的這個時機,也有失去黃金機會,此消彼長下,留下來的才成為王者。

Blockbuster其實也曾經認為改變了電影行業的生態。傳統電影觀眾,是會買一張電影戲票,走到電影院內,在特定的時間和地方,眾人一起望著一個大螢幕看電影。自從錄影機的出現,情況也開始改變。而衍生的行業也隨之而出現,Blockbuster便是在這個時候誕生,時為1985年。消費者再不一定要去電影院看戲,而是到Blockbuster租錄影帶看電影,時間、地點、人數,全由消費者去決定,更方便,成本也更便宜。Blockbuster的出現,當時電影人生怕會影響電影票房,因為消費者可能會等到出帶時才去看。但時代一直再轉,Blockbuster 也成為媒體巨頭之一,電影商亦合作,讓一些以往不去戲院的消費者,也會租帶看電影。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末,Blockbuster是傳統媒體上的市場顛覆者。

而同一時間,科技和商業的競爭也改變大家的習慣,Netflix的出現便是另一個市場上的顛覆者。DVD的出現,讓Netflix看準時機,推出郵遞服務,消費者連到Blockbuster 也不需要。及後互聯網的普及,傳統媒體和實體店面對極大的衝擊,上網盜版電影影響Blockbuster 業務,Netflix同樣也面對這個問題。

可惜Blockbuster業務沒有因應市場的轉變而轉型,收入急速下滑,最後更逃不過破產的命運。但同一時間,Netflix卻開始擁抱互聯網,推出網上服務,發展至今,其規模已經能夠與傳統荷里活媒體巨人平起平坐,甚至超越其市值。Netflix捕捉到科技這個潮流,Blockbuster卻走甩了這個黃金機會,看不到互聯網串流服務這個黃金年代。

今天的Netflix,也成為年輕一代對媒體的其中一個代號。你會看Netflix製作的劇集、電影,大家已經不知有錄影帶這回事,有時候連bluray也懶得去買,上網到Netflix看4K高畫質電影,追看Netflix劇集已經成為了不少中產、年輕人的潮流消費生活模式。

現時Netflix全球付費用戶達到1.39億,其規模經濟足以影響了消費者的行為模式,這個龐大的平台,在此如何利用呢?網上零售?銀行服務?這個基數絕對是Big data的金礦。現時Netflix每月12.99美元,以過億的用戶,這個現金流也足以讓公司開發不同的內容產品,由電影到劇集,同樣地衝擊著傳統荷里活的製作公司。因此如迪士尼的媒體巨人,也視Netflix為最大的對手。Netflix近年也招兵買馬,如在多倫多建立製作中心,又開發西班牙語製作內容這些非英語市場,務求把公司在互聯網科技的平台上一直擴展開去。

回看香港,其實mTV SUPER理論上也可以有這個潛在能力,無線利用捆綁推廣模式和電訊公司合作,先以免費賣機頂盒,往後以就以月費收取。現在也開始有不少消費者願意用這種付費模式購買,因為消費者不只是看無線電視劇,還可以在這平台上看其他媒體內容如外購劇、電影等等。

當然以七百萬人的香港市場,不足以發展俱規模的媒體公司,但海外華人市場如東南亞、北美等地,理應也可以開發去,至於我們政府時常所說的「大灣區」,更是潛在客戶。

不過停一停,諗一諗,「大灣區」的真正客戶,是中國政府,你要這個客戶同意你myTV SUPER可以落戶到「大灣區」,可以拿當地的ICP牌照,這個超高門檻,不知何時可以成功。但國家常說要中港大灣區融合一體化時,在惠州的二嬸都可以同步看《愛回家開心速遞》金成安的傻小子時,又可以看日劇和美劇而不會突然被下架。這種生活模式能夠真正融合,那麼港人和遠在惠州的二嬸,也不會介意「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罷。

伸延閱讀
'It’s Just Us Left.' Meet the Manager Running the World's Last Blockbuster

2019年3月5日星期二

《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又係時候循環再用了

中國的全國政協會議正進行中,每年李克強都會匯報一下過去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傳統上都是報喜下報憂,用詞非常嚴謹,不能草率,所以每個字和每一句,其實都包含了一些重大意義。所以不論是地方政府、官媒、社會輿論,甚至經濟分析員等等,都會透過當中的文字描述,來解讀現屆政府的路向、指標及政治情況。

對於香港,自然會留意是否有關提及香港事宜。過去幾年,香港主要都是提及港獨、香港主權從屬地位等等,當中含意是指出香港是以一個中國的大前提下管治。其理由自然是觸及了中國的底線,國家主權,所以過去幾年其報告都會集中於提及這些事宜。

至於香港當年回歸所說的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等,都很少提及。

在回歸之前或者回歸初期,中國時常強調香港是擁有一個高度自治的行政地區,只是在外交和軍事上,是會由中央政府負責,其他事宜都可以由香港政府自行決定云云,這些訊息,不只是對香港人說,還會時常向外國社會提及,因為香港地位在中國當時是無人能夠取代,從政治上,香港是首個從殖民地政府轉回到中共政府下的地方,所以特別注重香港作為一個示範地區,向澳門及台灣作一個範例。也是當時中共政府所期望成功的例子。

不過回歸二十二年,社會改變,政治變化,中國政府體制由行政到經濟都可謂大變身。方向也隨之而變動,昔日放手讓港人管治的口吻,變為會「從旁」協助特區政府的舉動。所以過去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鮮有提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口吻。

直到近一年的中美貿易戰才慢慢出現變化。

香港是自由港,資金進出自由,外資林立,是中國的主要窗口,這個事實由未回歸時,其實已經做這個角色,到回歸後,這個角色其實都沒有變。但中國曾經嘗試改變功能,如讓上海重拾上世紀三十年代世界級國際大都會的角色,因此提出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希望把中國的經濟金融分南北分工,也可以減輕中國對香港的過份依賴香港作為中國融資主要基地。這個如意算盤原以為能夠打得響,直到中美貿易戰。

由於中共深怕資金到位困難,外資進口到中國有阻滯,美國以及一眾西方國家對中國境內從商或者管治仍然有戒心,香港的地位和價值,便再次被喚起來。或者不能說是喚起來,而是叫做再次被委以重任角色,發揮其價值,中國白手套。

香港作為中國資金池、轉口站,中國要再加大發揮當中的能力。正因如此,為了所謂強調香港的獨特性,便要做一些門面功夫和市場推廣。如何把香港變得獨特有個性,強調香港原有價值便成。

香港原有的賣點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八個字可謂當年中國收回主權日講夜講的口號,現在循環再用,可謂大派用場。這些口號是給港人、海外投資者、中國地區政府等等。其中給予海外投資者更為重要,讓他們放心把資金放到香港裡去。

但時移勢易,中國同一時間又講大灣區,中港融合等等,這些政策和方向,其實就是把香港變回一個中國的普通城市時,你要香港走獨特路線時,又有點格格不入。

大灣區和香港獨特性是不是排斥還是可以整合在一起呢? 其實很難說,但是從現今的政治環境底下,其實不易為。外資會視這些大灣區融合是一個商機,但同一時間卻會視大灣區融合視為一個走向大陸化的形勢,這種大陸化,過往其實是外資最忌的,如法治、營商的規則、制度等等。這些疑慮,不只是外資,其實更重要是外國政府所關注的。

中共想把香港作為一個資金、技術的轉口港,引入外來再吸進中國裡去,這個算盤可否打得響,要看中美貿易戰落幕後,各國的部署才能知曉,因為外國政府不是傻的,中國想打響這算盤,人家一樣看得到。

這次李克強報告當中再次提及香港的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等字眼,明眼人自然看得見,但是說還說,實際行動是否真正貫切執行,卻是另一回事。外國政府近一年非常開注香港的社會發展,不無道理,因為這都是利益重大,香港作為亞太區的金融中心,資金池龐大,而且是自由港,理應是營商好地方,但如果中國政府一方面說什麼自由,但另一方面又有其他動作,外資和其政府自然會有後路,人家上當至奇。

伸延閱讀
政府工作報告重提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