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

田生與無線的財閥橫行

近日在Facebook看見不少朋友貼了多幅圖,是田生在各大舊區收樓的手法有異議,凡是田生眼中的收購對像,一有單位收到,便會大鑼大鼓說這兒如何被成功收購,貼晒橫額大貼其標記,其居民確實很感到滋擾,貼到成幢大廈或者一個單位貼著田生標記,這種無聲壓力,實在讓人反感。

近日無線主要股東邵逸夫賣盤給李兆基,相關股價今日大升,其中恆基發展可謂勁升,因為會是影子注資傳聞都可以炒過不亦樂乎,而電視廣播則停牌,相信這些收購行動會很快有落實行動。

前者田生有如各大本港大型地產商的馬前卒和醜人,進行收購,然後賣地給地產商,然後再起原價數以倍計樓宇,這就是政府眼中的「社區重建」乎?

無線若被四叔收購,那麼本港財閥再次主導了本港大型公共資源,而財富和社會資源又越見集中於某些企業或者家族,在自由社會中,你買我賣並不為過,也沒有什麼可言,因為這是自由競爭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正常營商運作。

但是近年本港的營商行為,則是可謂極度屈機式的資本主義,絕對歸邊化,財閥可以擁有本港主要資源,由地產、基建到民生都涉及到,可以是寡頭壟斷,並不是什麼各自精彩式的百花齊放,這樣和南韓、日本的財閥型態類同。

基本上要創業或者小型企業生存很難,因為大量絕對優勢都在某類別人手中。

政府理應留意,因為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情,港人最關心很多時是兩件事,一是住,二是媒體,前者是很實在切身關係和實體地感受得到,後者則是港人慣常的資訊文化習慣,兩者若果都使港人感到一種無力感或者不安,這會是政府一個強烈訊號,要切法解決和洩洪,否則後果可以很意想不到。

伸延閱讀
電視廣播﹕股價盤前劇烈波動﹐決定停牌調查原因

2010年9月26日星期日

大陸最大的亞洲對手-印度

詹其雄釋放,相信中日問題會在不了了之下算數,然後大家又重回搵錢至上的關係上繼續。中日關係上,美國在背後推波,所以真正角力,其實是中美角力多於中日對壘,日方是美國在亞洲的馬前卒。而是否真正為了這個島的主權還是其他經濟因素?內地近期大量購入日債、而日本又持有美債,即間接大陸持有大量美債,美國自然有更大的憂慮,國際間的博弈可以透過外表來假裝,外表是外交主權戰,其實是國際社會的貿易戰,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這次的交量,美國正在測試對手底線,而日本則是在亞洲的美國棋子和協助者,中國視日本的定位,可以是現今的對手,但在未來數十年甚至百年的真正對手,在亞太地區,其實是印度。而印度可以是美國另一個在亞洲的長期盟友。

在金磚四國(創這名字的人實在很有橋,包裝之神。)中,中印是最有實力的兩位,當中主因是人力資源強力充沛。全球兩大人口大國,人力資源所爆發的力量,根本是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匹敵。而兩國的發展道路似但又不一樣,兩者文化深厚但可以南轅北轍,地理位置相近卻是鄰敵。

單在中印邊境已經是兩國長期的對立狀態,而且達賴又在印度,大量藏民都流亡印度,隨時印度可以成為最大的反中共基地都得。

中印兩國發展在國際是一個有趣的形態,中國主要是提供科技硬件輸出,印度則是軟件服務輸出,但是兩者其實都尋求在對方的領域上進取,因此印度會在一些關卡設立障礙,使自己的本土技術可以發展,最近印度重工業部部長24日稱,該部已要求財政部對中國電力設備征14%的進口稅,以保護國內制造商。便是一個例子。

日本現今雖為經濟強國,但長期發展下去,這會如其他歐洲國家,成為高原成熟國家,而人口老化和減少也使該國的影響力下降,政治和經濟可以被印度和中國所取代。當然這種想法並不是短期而言,可以是數代人的發展。

但印度這位對手,的確會是中國未來最大的競爭者。

伸延閱讀
印度部長﹕計劃對中國電力設備徵14%的進口稅

2010年9月25日星期六

劉偉強商業包裝了陳真

陳真並不是真有其人,只是倪匡的創作出來。不過作為一種創意,這個人物就有如金庸筆下的張無忌、楊過甚至韋小寶一樣,感覺上大家當真有其人的感觀去解讀這些虛構人物。

而更重要是可以賣錢。

今次劉偉強所拍攝的「精武風雲.陳真」,是一套非常商業計算準確度極高的武打電影,甚至計算到有點過頭,但套在甄子丹身上作為新一代陳真,這戲會比葉問更有票房價值。

故事當然是虛構,但導演則嘗試把史實混為一談,也不為過,也並不差,而歷史也只是陪襯品,武打和畫面才是關鍵,而這次甄子丹作為動作導演,應記一功。

全戲的武打場面,其實並不是壓軸那場戲,而是開始時故事發生在歐洲如何殺德軍的一段,動作緊湊而且技擊形態很強烈和動作敏捷,畫面也配合到動作場面的精髓。也顯示到甄子丹的功夫技巧,而也賣出到甄子丹在動作導演上的功力,這功力上,和八爺比較,其實也可以,是近期動作畫面上較有看頭的一次。

過往故事上的陳真是傳統中國人性,但今次卻來了一個新型像,變了奇勒基寶外觀,常穿西裝筆挺,穿梭於燈紅酒綠之地,這和過往的陳真顯然不同,也是導演特意地描寫。

這是要包裝出一個全新的陳真,使他可以更有型有款,再不老土,不只是愛國,還是夠潮。

但導演是否考慮到甄子丹能否潮得起是一個問題。

電影無疑是計算好所有商業原素,相比起葉問,這戲製作成本必然是高幾倍,場景、衣服、鏡頭、電腦特技等等都是以大片格局拍攝。甚至可以將之賣到「西片」格局模式去製造(以B級西片)。其實發行到美國,相信這戲會超過當年「紅番區」等的華語電影票房,不過「臥虎藏龍」則未必。

全戲有齊娛樂片的要求,笑位、武打、佈景、靚人甚至中國人所謂的愛國心,都盡出於電影之上。要成為這個檔期的票房冠軍(指內地),並不困難。

估計這戲會是甄子丹歷來最賣座的電影,因為很準確,劉偉強果然是一個很成功的商業導演。

順帶一提是這戲拍攝是由劉偉強操刀,他的拍攝技巧很好,作為攝影師出身的他,這次賣了其功架。

但個人而言,這次愛國電影,真的不需要再拍多部,好厭,亦好怕。因為這戲的核心價值,就如荷理活電影的災難外星侵地球電影一樣,一樣心存大美(大中華)帝國主義的自我中心意識型態的電影,看得多,潛而默化,是會上腦的,因為電影的影像強烈,往往會慢慢進入觀眾的概念和思想。

一部起兩部止罷,武打電影可以有很多題材,不一定要下下都仇外罷。

在一遍反日聲中,又來了陳真,精武風雲.陳真,時勢造英雄。

P.S.這電影時常向李小龍致敬,青蜂俠造型、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等對白,都在戲中展現。

2010年9月24日星期五

孔明燈與銀行服務

今日因為有要事,早上到銀行提錢,在灣仔軒尼期道的匯豐今日人頭湧湧,因為見無端端有成幾十日本人換錢,所以成百人係銀行,眼見人多,不過秩序良好,而客人和服務員都未見有什麼混亂情況,唯有走到新鴻基中心的匯豐,由於趕急,在櫃台前提取錢便走,我走到外面,突然有人大叫先生先生,我回望,原來是那位剛剛和助我提錢的服務員拿著我的銀行卡,是我忘了。他跑著過來,還很有禮給我。實在感謝他的服務和責任心。

之後走到找換店換錢時,要做匯錢手續,找換店員工也很周到。她說電匯完成會致電給我,不到半個小時,找換店便說已完成匯款。

這刻感到香港的服務業實在很有水準,當中包括對客人的心態、工作的態度,服務的水準以及對客戶的承諾,都一一做到。

香港仍然其競爭力。

不過我今日看報紙,又見到放孔明燈有人被檢控,中秋當晚更發生孔明燈搞到港鐵電纜著火,其危險度也極高。這時我又想為何港人沒有這種危機意識,但在一些規劃服務卻很到家。

在關懷別人的同時,但港人又有一種自私的心態,的確很兩面。

孔明燈在港放,其實真的很難,香港基本上每地方都是市區,這不同台灣如九份、十分地區放孔明燈,即使在西貢郊野,其實也不見得安全,因為我們的郊野區很近市區和民居,不然日本的旅遊團認為香港是一個很好的行山旅點,因為日本要行山可能要到很遠郊外,但在香港,西貢、大潭等既是郊區,也可以變身市區,這種環境,相信香港的獨有。

正因如此,放孔明燈便有影響到環境而出現火災的危機出現。這並不鼓勵放孔明燈。除非這些孔明燈有線繞著,可以拉回來,否則實在不應該在香港放孔明燈。

港人的心很有趣,既天真時,但亦會務實,天真以為沒有危險,甚至不理他人,但同時卻又很盡責做其每件事。

2010年9月22日星期三

亞運幾多億都唔好搞

講真香港實在不適宜搞亞運,除了是因為成本外,更重要是真的不想亞運這個有意義的活動在一個從來沒有運動土壤的地方下表現出來,即使亞運要幾多億,都真係求下你唔好搞。

如果香港搞亞運,其實是浪費了一個優秀的運動會。

仲要話四百億?真係火都黎,仲要話其中三百億係唔係都要比?咪作得就作啦。

四百億又可以起多條高鐵都得啦,拿四百億可以資助幾多學生讀書?可以有幾多個元岡幼稚園唔駛面臨倒閉的危機而要一個四千五百元的校長咁辛苦?

這些官、這些議員,做人真係唔應該咁做,唔係說話刻薄,咁樣浪費真係好傷陰德。

另一樣是亞運的精神,香港一定得,的確我同意香港是很有其拼勁,這是全球人所共知,實在不需要推廣開去,而更甚的是香港要搞好亞運,先搞好自己的體育文化和其發展資源,而並不是走去搞亞運,唔搞亞運,你政府一樣可以起更佳的體育場地喎,一樣可以有提供完善配套給予運動員。並不需要有亞運才來培養運動員,這是一種本未倒置的錯誤邏輯思維。

亞運是好讓運動員發揮所長,而且能夠體現運動精神,但香港現今仍然沒有這種土壤,我寧願香港有朝一日有這種土壤給予運動員才挺起胸膛搞亞運。介時我必定一百個支持,一萬個敬禮,一億個投入亞運。

但現在一句都唔好講亞運,一毫子都唔好搞亞運。

拿四百億,投資社會發展,當中教育、民生、經濟、產業,我當每樣一百億,其實都好好啦。

我真的希望「香港亞運一定唔得」。

霍震霆議員,請你投反對票。

P.S. 政府請不要找李麗珊、黃金寶等尊貴運動員走出來說支持亞運,請不要抽他們水和利用人家的社會名氣,唔好咁衰格。

2010年9月21日星期二

煲臘

又到中秋,我便想起煲臘,這種玩意,必是我們的集體回憶,也是小時候的危險回憶。

現在中秋,小朋友很多時都是拿著電篇燈籠,少了用臘燭點的燈籠,雖是安全,但少了一種中秋氛圍,當中味覺更是主要因由。

有幾次煲臘打差點惹禍上身,一次是和表弟家樓下玩,把六七盒臘燭煲起,然後圍著板,形成龍捲火,然後再從滑梯推落地面,當然火光四起,之後再把火機掟到火光中,再爆炸....
當然是被管理員追,一行數人如箭逃走,記得當時的步速,相信和劉翔差不多....

但真的不識死字怎寫,因為往後新聞想聽到有人煲臘搞到成身傷,及後因危險問題便停止這種兒時玩意。

當然現在仍有零星煲臘事件,但是比起兒時,周街都係煲臘的情境,不能同日而語。

而且當時大家小時候都和隔鄰小朋友玩,街坊街里,這種人際關係,其實是幫助小朋友如何溝通,相反現在大家都住私樓時,放學便回家見傭人,只有在學校才接觸同學,相處時間比起從前的小朋友較少。試想若時從前的街童,功課相比現在少,壓力較低,可以很快做完功課便落街玩,見面和接觸外界事物其實更互動。

如果閣下有小朋友的話,你會給他們玩煲臘嗎?
雖然我很懷念,但是我想....都是不會罷。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