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新年有多套大片、多套喜劇,在心目中,其實真的沒有太大的吸引力,除了是這些所謂的大片題材沒有吸引力外,卡士也不見強勁。甄子丹成為了新年首選,有時真的是時也命也,他是很好的武打演員,但放在新年檔期,仍有點距離。
橫看多套片,只能夠較讓我想多看就只有夏永康的「全城熱戀熱辣辣」,當中是因為演員戶吸引外,是想試看香港以這種顯材單元愛情故事來拍出的愛情小品是如何,當然這題材其實港片都有不少,早年有套叫愛情萬歲的港產電影其實是不俗,但礙於卡士極流所以沒有人留意,但其實該片是近年溫馨小品中單元故事最好的一個。
而這次「全」卡士之勁,相信是愛情小品中是較小見,特別是近年,若放這級數的卡士,可能在八九十年代港產電影極盛才會開拍。所以這次是難得一見。
說話回來,這卡士雖不至少鑽石級,但也屬「貴金屬」級,兩岸三地的當紅靚仔靚女。這次戲中其實讓我較有吸引力是兩位,一個是張曼玉和楊穎(Angelababy),容許有兩毫子Bias。但是愛情片就是要你有點Fantasy,所以畫面美麗的確是絕對的賣點,所以「情人眼裡高一D」只能視「喜劇」而不能視為愛情片,人是很表面的。
這戲是夏永康首套電影,個人而言,並不是一鳴驚人,屬於考試過關,可以給予投資者下次再拍而已。沒有太大驚喜,但不會讓你感到失望。因為劇目內容是很傳統的,走正常的愛情溫馨路線,找到一定觸動人心的位置,但是缺乏創意。
而個人而言最不創意是謝霆峰和大S的一對,又是野蠻女友,又是絕症,又是小子遇著一個奇妙無厘頭女孩的故事,郭在容的影響力真的影響了大中華不少創意人和編劇。伸延這個調子不下多少套。
這戲是由五個故事連串起來,並以「熱」來去貫穿這條愛情線,但是很難找到熱與愛的關係,這是一個頗嚴重的問題,因為名不對題,只能說這故事常在熱天發生而已,其他不大關連。
張曼玉的出現在是讓觀眾來了驚喜,表情絕對交足,讓了即時想起他在「甜蜜蜜」望著豹哥背的時候一幕,實在難有多一位女演員再做出這個表情,或者梅姐、柏芝、Isabella可嘗試得到。不過Maggie還是首選。
而張學友和劉若英理應可以發展得最好,但可惜描寫不足,可能是時間上的問題,不能繼續發揮。
而楊穎的演出,其實是仍幼嫩,這是不能否認,但是當中一幕是所有演員在表達熱的感覺時候,導演全部演員都以Close-up拍法,當中楊穎的外表和格調,是最為突出,近年少女演員難以找得到,畫面是極有吸引性,當中不只包括美貌,還包括型格上的吸引,即時國內新女演員都不可以找到,香港更甚(stephy、theresa、janice man等雖後生,但實在說不上style)。
所以楊穎的演出,是幫了此戲一把,而她的村姑feel亦讓人討好,還有當中她與男角的關係其實是可以加多一點喜劇效果,因為他倆是屬初戀之感去描述,故事是可以多一點歡喜和清新的感覺,如何「溝女」的橋段是加多一點會更為可愛。
看完此劇,又讓我想起擱了一旁的一個愛情故事,這是我很想寫的一個故事,但只能寫了數千字便停筆,一來是沒有靈感可言,二來是文筆極差,沒有技巧,三來想找的一些資料缺乏,不能繼續開筆,還有沒有勁兒,更是重點題。
所以每次看完一些愛情劇目,都讓我想起這個衝動去寫,但第二天便沒了.....
其實每次看完這類型的愛情電影,都是讓你有多少的感覺,就是對愛情多一點幻想,嘗試找著真正的愛情來臨,又或者回想你曾經有段刻骨銘心的片段,期望來了一個天緣的關係走到你面前,紅線纏著自己手指末端,綁著你心上人的同樣的小手指,成為月老的第一兆零一的愛情配對。
大家想想你的一半,正在等著你,回家吃飯,坐在遠處,正在身旁,望著你的瞳孔,伴著你睡,苦思著你,等待你的一句話.....
在此祝大家虎年真心相愛,事事如心。
2010年2月16日星期二
2010年2月10日星期三
如此陰濕政權從「譚作人案」說起
今天是中共當局最沒有Guts的一日,是最沒有廉恥的一天。因為維權人士譚作人被判五年監禁。
而所判的罪,是因為當年寫了一篇對六四事件評價的文章,以言入罪,癲覆政權,因而判監。這條罪實在可笑和無理。
六四過了二十年,因為二十年的長時間,國內的深化教育和國家大量洗腦式的教育使六四事件的真實一面完完全全被埋在泥土下,而且八十後的內地一代,對六四是極少認知,而且大部份人認為「歷史」離我們很遠,已經不覺一回事。中共正正利用這一點,來入罪許作人,好樣大家認為許作人錯是這個罪行。
國內開始對六四真的是「開放」,因為居然可以作為一種手段,可見對六四已經成功「去化」和「同化思維」,從今日劉迺強的無恥人物在信報說什麼「走出六四悲情」的淡化式口號,實在讓人氣憤,六四是絕對的錯,何來什麼「走出悲情」。連香港都可以淡化,所以國內更為成功。
正因為這樣便可以用六四來作借口對付譚作人。國內人士便以為譚的所謂錯誤(事實也沒有錯)是來自六四罪行。而不是關他對四川豆腐渣工程調查的問題而入罪。
這是因為汶川地震是近十年中國最觸動人心的災難,就連章子怡因為少交十六萬元捐款,作大扮野,然後惹來群攻而要作出道歉,便知道汶川地震在國內人心目中的悲慘和情意結地位,是現今政權碰不得。若果譚作人的罪是以汶川事故而要入罪,必定引來國民極大的反響,所以便正如劉銳紹所說的「轉移視線」。
但當局如此陰濕入罪真的非常之醜陋,一個政權都如此不願面對人民,錯誤也不改,還要迫維權人士和百姓到牆角,實在氣難下。
諷刺的是,現今中共政權未來會有大量的事件是碰不得,而且可能是每十年就一遇。文革(三十年),六四(二十年),汶川又遲早(十年,已過兩年),耐不耐中共就要面對一鑊大野,然後就這些事件碰不得,而且會越來越來多,那麼這麼多不能碰,國家的運作如此整理呢?
今日眼見香港新聞從業員被四川成都公安阻止採訪,動手動腳。那最受歡迎的民建聯、葉劉淑儀請如何處理在國內的港人生命安全呢?現在你們如此好心要幫華叔拿回鄉証,現在記者們正正就是在國內,你絕對有能力「即時」做野,不用等中聯辦回應呢。請這些「抽水王」幫幫手。
重點伸延閱讀
谭作人 :见证:1989 —— 一个目击者的广场日记
而所判的罪,是因為當年寫了一篇對六四事件評價的文章,以言入罪,癲覆政權,因而判監。這條罪實在可笑和無理。
六四過了二十年,因為二十年的長時間,國內的深化教育和國家大量洗腦式的教育使六四事件的真實一面完完全全被埋在泥土下,而且八十後的內地一代,對六四是極少認知,而且大部份人認為「歷史」離我們很遠,已經不覺一回事。中共正正利用這一點,來入罪許作人,好樣大家認為許作人錯是這個罪行。
國內開始對六四真的是「開放」,因為居然可以作為一種手段,可見對六四已經成功「去化」和「同化思維」,從今日劉迺強的無恥人物在信報說什麼「走出六四悲情」的淡化式口號,實在讓人氣憤,六四是絕對的錯,何來什麼「走出悲情」。連香港都可以淡化,所以國內更為成功。
正因為這樣便可以用六四來作借口對付譚作人。國內人士便以為譚的所謂錯誤(事實也沒有錯)是來自六四罪行。而不是關他對四川豆腐渣工程調查的問題而入罪。
這是因為汶川地震是近十年中國最觸動人心的災難,就連章子怡因為少交十六萬元捐款,作大扮野,然後惹來群攻而要作出道歉,便知道汶川地震在國內人心目中的悲慘和情意結地位,是現今政權碰不得。若果譚作人的罪是以汶川事故而要入罪,必定引來國民極大的反響,所以便正如劉銳紹所說的「轉移視線」。
但當局如此陰濕入罪真的非常之醜陋,一個政權都如此不願面對人民,錯誤也不改,還要迫維權人士和百姓到牆角,實在氣難下。
諷刺的是,現今中共政權未來會有大量的事件是碰不得,而且可能是每十年就一遇。文革(三十年),六四(二十年),汶川又遲早(十年,已過兩年),耐不耐中共就要面對一鑊大野,然後就這些事件碰不得,而且會越來越來多,那麼這麼多不能碰,國家的運作如此整理呢?
今日眼見香港新聞從業員被四川成都公安阻止採訪,動手動腳。那最受歡迎的民建聯、葉劉淑儀請如何處理在國內的港人生命安全呢?現在你們如此好心要幫華叔拿回鄉証,現在記者們正正就是在國內,你絕對有能力「即時」做野,不用等中聯辦回應呢。請這些「抽水王」幫幫手。
重點伸延閱讀
谭作人 :见证:1989 —— 一个目击者的广场日记
2010年2月8日星期一
由「阿童木」到「花田喜事2010」見証港人high tech揩野low tech撈野論
昨日看「花田喜事2010」途中,在iPhone上看新聞,見到一段有關勞資新聞,是本港上市公司意馬國際(585)倒閉清盤,欠下員工一千多萬港元薪酬。
這間公司,是本港暫時能夠拍出電腦動畫電影的公司,該公司除了拍過「阿童木」外,還拍過「忍者龜」,大約四年多前時,忍者龜正準備上畫,我見當時是首間香港公司拍的電腦動畫公司,我便電郵到該公司找他們做訪問,被訪者是該公司的COO,那次還有機會在該公司的試片室看片頭,看他們的製作部,亦看到這公司是有能力製作高水平動畫。最後該戲票房不差,但扣除成本,相信只能夠打和。
這公司前身是做全球最大聖誕樹製造商,兒子接棒最後變身成為動畫公司,起初這公司股價的確是爆上,但後來則後勁不繼。
現在「阿童木」上畫則嚴重蝕本,稱蝕五億港元,即約七千萬美元。若以一間國際動畫公司如pixar的話,當然不是大錢,但是以本港資本公司,的確蝕入肉。
昨晚看了花田喜事2010,老實說,的確是頗為垃圾,這並不是因為胡鬧。因為胡鬧也可以好笑,想當年的「阿諾豬華生力啤」和何里玉的經典笑話同樣是胡鬧,但是卻可以讓觀眾得到共鳴的笑聲感覺。不過這次的花田卻沒有這個共鳴感,去年2009在內地年過億,當然食過翻尋味,而去年知道這戲是對準內地市場,故事的娛樂性也以內地口味,不過個人覺得今次是否一準內地口味,有點礙問,不過內地市場龐大,而且是新年,賀戲片總有市場場,要看看是花田喜事贏還是七十二家租客贏了。
至於唯「2010」較為吸引是楊穎(Angelababy)和熊黛琳。
前者所製作的公司意馬國際出產高資本投放電腦動畫阿童木要清盤,後者成本不高(高只是來自演員薪酬)但也不會是五億製作,但卻可以刀仔据大樹大賺。這是典型香港商家的俗語說法,就是「High Tech揩野,Low Tech撈野」營商結果。
或者我們可以看出如何在營商時找到一個定位以能夠成功吸引消費容群,阿童木成本和品質雖高,可惜捉錯消費者的心態,拍出一些不是現有客戶喜歡東西,阿童木雖是經典,但已是老一輩(60後甚至非70後人物),都不是入看戲的一群,後生一輩又對這故事不認識,很難找到共鳴,在日本票房也不成功,更成為重要敗因。
而花田喜事則明知故事不佳,但可以捉觀眾心理,垃圾卻成功。低成本卻可以高回報。
說起意馬國際,現在要清盤,我便想起美國有破產保護,香港則由執達吏負責清盤事宜,以變賣資產。香港能否有類似如破產保護模式,讓企業重組或尋找資金入股以能夠渡過難關。
本港是否如香港商家的民間智慧真的「High Tech揩野,Low Tech撈野」論呢?還是我們對高科技營商仍然沒有足夠的能力駕馭,反之傳統營商卻一樣有把握。或者我們的營商文化當中,短線投資是很有能力,但長線投資則沒有這麼好的經驗,所以才有這樣的結果。電腦動畫是高投放長期投資的電影產業,需要用較長時間才能夠有明顯的回報增長,但是本港公司或者投資者則不大願意,甚至銀行都未必願意借錢,所以才會有這個下場。
這間公司,是本港暫時能夠拍出電腦動畫電影的公司,該公司除了拍過「阿童木」外,還拍過「忍者龜」,大約四年多前時,忍者龜正準備上畫,我見當時是首間香港公司拍的電腦動畫公司,我便電郵到該公司找他們做訪問,被訪者是該公司的COO,那次還有機會在該公司的試片室看片頭,看他們的製作部,亦看到這公司是有能力製作高水平動畫。最後該戲票房不差,但扣除成本,相信只能夠打和。
這公司前身是做全球最大聖誕樹製造商,兒子接棒最後變身成為動畫公司,起初這公司股價的確是爆上,但後來則後勁不繼。
現在「阿童木」上畫則嚴重蝕本,稱蝕五億港元,即約七千萬美元。若以一間國際動畫公司如pixar的話,當然不是大錢,但是以本港資本公司,的確蝕入肉。
昨晚看了花田喜事2010,老實說,的確是頗為垃圾,這並不是因為胡鬧。因為胡鬧也可以好笑,想當年的「阿諾豬華生力啤」和何里玉的經典笑話同樣是胡鬧,但是卻可以讓觀眾得到共鳴的笑聲感覺。不過這次的花田卻沒有這個共鳴感,去年2009在內地年過億,當然食過翻尋味,而去年知道這戲是對準內地市場,故事的娛樂性也以內地口味,不過個人覺得今次是否一準內地口味,有點礙問,不過內地市場龐大,而且是新年,賀戲片總有市場場,要看看是花田喜事贏還是七十二家租客贏了。
至於唯「2010」較為吸引是楊穎(Angelababy)和熊黛琳。
前者所製作的公司意馬國際出產高資本投放電腦動畫阿童木要清盤,後者成本不高(高只是來自演員薪酬)但也不會是五億製作,但卻可以刀仔据大樹大賺。這是典型香港商家的俗語說法,就是「High Tech揩野,Low Tech撈野」營商結果。
或者我們可以看出如何在營商時找到一個定位以能夠成功吸引消費容群,阿童木成本和品質雖高,可惜捉錯消費者的心態,拍出一些不是現有客戶喜歡東西,阿童木雖是經典,但已是老一輩(60後甚至非70後人物),都不是入看戲的一群,後生一輩又對這故事不認識,很難找到共鳴,在日本票房也不成功,更成為重要敗因。
而花田喜事則明知故事不佳,但可以捉觀眾心理,垃圾卻成功。低成本卻可以高回報。
說起意馬國際,現在要清盤,我便想起美國有破產保護,香港則由執達吏負責清盤事宜,以變賣資產。香港能否有類似如破產保護模式,讓企業重組或尋找資金入股以能夠渡過難關。
本港是否如香港商家的民間智慧真的「High Tech揩野,Low Tech撈野」論呢?還是我們對高科技營商仍然沒有足夠的能力駕馭,反之傳統營商卻一樣有把握。或者我們的營商文化當中,短線投資是很有能力,但長線投資則沒有這麼好的經驗,所以才有這樣的結果。電腦動畫是高投放長期投資的電影產業,需要用較長時間才能夠有明顯的回報增長,但是本港公司或者投資者則不大願意,甚至銀行都未必願意借錢,所以才會有這個下場。
華叔身體健康
民主鬥士司徒華(華叔)証實患有第四期肺癌,現正接受治療。在此祝願和保守華叔能夠身體健康,龍精處猛。
而葉劉、譚耀宗、史太祖說希望可以幫華叔拿回「回鄉証」,華叔說得極對,「真的抽水得交關」。作為一個中國公民,是有權利在自己的國土走動,可以到天山找雪蓮,可以到潮洲吃粉果,亦可以回深圳找按摩女郎,但華叔卻二十年沒有回鄉証尋找鄉根,這是一個什麼的道理呢?現在來扮好人?請這些人「收皮」,實在讓人討厭。
為何真的有這樣狗的人呢?實在讓人感到可悲,是替他們可悲。
華叔不用周圍走,好好在港養病,香港人絕對支持你,香港有最好的醫療技術,先進設備留在港一樣,你的愛國心,對中國的心,我們一定知,不用理會這批無謂人。
土共有時做人不要這樣,良心是需要有的。
而葉劉、譚耀宗、史太祖說希望可以幫華叔拿回「回鄉証」,華叔說得極對,「真的抽水得交關」。作為一個中國公民,是有權利在自己的國土走動,可以到天山找雪蓮,可以到潮洲吃粉果,亦可以回深圳找按摩女郎,但華叔卻二十年沒有回鄉証尋找鄉根,這是一個什麼的道理呢?現在來扮好人?請這些人「收皮」,實在讓人討厭。
為何真的有這樣狗的人呢?實在讓人感到可悲,是替他們可悲。
華叔不用周圍走,好好在港養病,香港人絕對支持你,香港有最好的醫療技術,先進設備留在港一樣,你的愛國心,對中國的心,我們一定知,不用理會這批無謂人。
土共有時做人不要這樣,良心是需要有的。
2010年2月5日星期五
從鄭汝樺開3小時facebook戶口看政府脫軌運作
最新消息是鄭汝樺和林鄭月娥明早分別於網上及電台收集公眾意見,同時會在社交網站facebook設立戶口3小時,讓網民表達意見。
聽到呢段新聞,唔用搞笑來形容,都唔知用咩來形容好。
亦同時看到稿層政府在行政運作上,其實已經有脫軌的跡象,雖然未至於不能運作,但腦殘的確正在發生。
政府高層面對民間的龐大壓力,不得不作出一些回應,所以才會嘗試面對群眾,利用互聯網這個平台與大家一齊互動,希望釋出善意。
但是政府卻又怕面對公眾,怕再來一次出醜會,要對相關的資訊作出有限度的互動,所以退而求其次,3小時互動。
不知現在的政府官員以及一眾spin doctor和中央政策人員是否有用互聯網這家工具,居然將facebook視為電台般看待,真係唔用笑口是什麼?
現在官員在脫離群眾得相當嚴重。還要在一個國際級大城市中發生,論橫看其他城市,香港的官員在利用互聯網的方法,相信是其他大城市的落後位置,單看看台灣,小馬哥的網誌就已經知道人家是如何懂得利用新科技去爭取選票。
本港官員還停留在城市論壇,仲要係韋基舜個年代咁,咁樣既運作與利用科技的技巧,如此拙劣真係世間少有。
美國白宮一早就有youtube頻道,本港連一個較為像樣的互動平台都不見。
不是說互聯網是唯一的發聲地方,但互聯網卻現現今社會最能夠體現公共空間的地方,其互動和自由,暫時來說是最出眾的平台,當政府要說為本港服務業增值,提升科技水平,但政府自己卻「走在最後線」的思維去推動「走在最前線」方式來推銷政策,這不讓市民覺得你廢,別人都覺得你小家啦。
真係好想知邊條友想到呢條絕世好橋比政府高層,同埋邊條友拍板去做,真係好好笑。
Facebook三小時....O嘴
聽到呢段新聞,唔用搞笑來形容,都唔知用咩來形容好。
亦同時看到稿層政府在行政運作上,其實已經有脫軌的跡象,雖然未至於不能運作,但腦殘的確正在發生。
政府高層面對民間的龐大壓力,不得不作出一些回應,所以才會嘗試面對群眾,利用互聯網這個平台與大家一齊互動,希望釋出善意。
但是政府卻又怕面對公眾,怕再來一次出醜會,要對相關的資訊作出有限度的互動,所以退而求其次,3小時互動。
不知現在的政府官員以及一眾spin doctor和中央政策人員是否有用互聯網這家工具,居然將facebook視為電台般看待,真係唔用笑口是什麼?
現在官員在脫離群眾得相當嚴重。還要在一個國際級大城市中發生,論橫看其他城市,香港的官員在利用互聯網的方法,相信是其他大城市的落後位置,單看看台灣,小馬哥的網誌就已經知道人家是如何懂得利用新科技去爭取選票。
本港官員還停留在城市論壇,仲要係韋基舜個年代咁,咁樣既運作與利用科技的技巧,如此拙劣真係世間少有。
美國白宮一早就有youtube頻道,本港連一個較為像樣的互動平台都不見。
不是說互聯網是唯一的發聲地方,但互聯網卻現現今社會最能夠體現公共空間的地方,其互動和自由,暫時來說是最出眾的平台,當政府要說為本港服務業增值,提升科技水平,但政府自己卻「走在最後線」的思維去推動「走在最前線」方式來推銷政策,這不讓市民覺得你廢,別人都覺得你小家啦。
真係好想知邊條友想到呢條絕世好橋比政府高層,同埋邊條友拍板去做,真係好好笑。
Facebook三小時....O嘴
2010年2月3日星期三
一日看到「天地有正氣」與「天下為公」
今日星期二,看電影是有折扣優惠,所以我便到iSquare看電影「孔子」,怎知這兒沒有優惠,但匯豐信用卡有九折,那由六十元變五十四元。進戲院時門前還有3D TV看,嘩真的頗立體,但想起日日看,我咪日日都暈?iSqure座位好像較窄,唯一可取是不會被前面擋著。
看孔子是因為自己小學是唸「學而時習之」論語長大,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思維下成長。雖則不能理解所有,但卻有情意結,因此要一看這戲。
孔子這戲若果將拍為劇集,可能更勝電影,因為孔子的一生,其實不是核心或者有其吸引之處,而是孔子曾經所說的對話而記錄下來的「論語」。若果以論語為基調而拍出孔子故事,還更能體現孔子的思想,但這戲寫孔子生平,並不能吸引戲劇的效果,因為電影是需要緊湊內容,但孔子並不是一如周瑜打仗刺激,又不是耶穌十字架的捨身之義般激情感動,只是以道理說教的平實人生道理,很難有起伏劇力。
正因如此,此劇手法有如平靜描述,難有感動人心之處,但若果寫成劇集,長篇描述論語當中義和意,更引人入勝。一如紀曉嵐中的故事道理。而周潤發演繹只能說不過不失,並不驚喜。
看完這戲回家,電視新聞正播放著龔仁心的記者會,說著「天地有正氣」,然後陳振聰即使面對大量傳媒,明知輸了官司還樣子如此冷靜微笑說會上訴(早前說平常心),人面之心實在難以測量。
當今社會混世魔王總在其中,神棍不論高低,必然出現在大家身旁,迷信風氣長盛,引起這些神棍風水撞搖招騙。電視還播放大量所謂的風水班,假以科學幻化來道人迷信,但卻不論何種電視台(有線、收費)總有其基礎客戶,要說是市場主導,就理解世人總會人落搭。
但道人向善,人生哲理故事卻少得可憐。社會大眾期望的「天下為公」只能成為烏托邦,維權人士馮正虎在日本機場三個月,維權律師高智晟失蹤卻要說是「要去應該去的地方」的讓人難以髮指的說話,得到「天下為公」的道路是異常遙遠。
此劇是否反映現今的中國政治環境,我們可以值得留意,魯國一如現今中國,腐敗無能,三桓(當權者)把持朝政還將有氣度的孔子(異見人士)逐出魯國,最後三桓還是後悔自己所做的壞事,向孔子認錯期望回國。
這是否導演期望中國會有這一日嗎?
此電影導演故玫是拍雍正皇朝,所以她對故事反映政治,常在她作品中出現。
看孔子是因為自己小學是唸「學而時習之」論語長大,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思維下成長。雖則不能理解所有,但卻有情意結,因此要一看這戲。
孔子這戲若果將拍為劇集,可能更勝電影,因為孔子的一生,其實不是核心或者有其吸引之處,而是孔子曾經所說的對話而記錄下來的「論語」。若果以論語為基調而拍出孔子故事,還更能體現孔子的思想,但這戲寫孔子生平,並不能吸引戲劇的效果,因為電影是需要緊湊內容,但孔子並不是一如周瑜打仗刺激,又不是耶穌十字架的捨身之義般激情感動,只是以道理說教的平實人生道理,很難有起伏劇力。
正因如此,此劇手法有如平靜描述,難有感動人心之處,但若果寫成劇集,長篇描述論語當中義和意,更引人入勝。一如紀曉嵐中的故事道理。而周潤發演繹只能說不過不失,並不驚喜。
看完這戲回家,電視新聞正播放著龔仁心的記者會,說著「天地有正氣」,然後陳振聰即使面對大量傳媒,明知輸了官司還樣子如此冷靜微笑說會上訴(早前說平常心),人面之心實在難以測量。
當今社會混世魔王總在其中,神棍不論高低,必然出現在大家身旁,迷信風氣長盛,引起這些神棍風水撞搖招騙。電視還播放大量所謂的風水班,假以科學幻化來道人迷信,但卻不論何種電視台(有線、收費)總有其基礎客戶,要說是市場主導,就理解世人總會人落搭。
但道人向善,人生哲理故事卻少得可憐。社會大眾期望的「天下為公」只能成為烏托邦,維權人士馮正虎在日本機場三個月,維權律師高智晟失蹤卻要說是「要去應該去的地方」的讓人難以髮指的說話,得到「天下為公」的道路是異常遙遠。
此劇是否反映現今的中國政治環境,我們可以值得留意,魯國一如現今中國,腐敗無能,三桓(當權者)把持朝政還將有氣度的孔子(異見人士)逐出魯國,最後三桓還是後悔自己所做的壞事,向孔子認錯期望回國。
這是否導演期望中國會有這一日嗎?
此電影導演故玫是拍雍正皇朝,所以她對故事反映政治,常在她作品中出現。
2010年2月1日星期一
由本港音樂走到廣東音樂市場
上星期六港台「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正式結束,今年港台相信是要多謝無線,才讓港台這個頒獎禮來得更多眼球去看,由於無線與四大唱片公司對薄公堂而不能讓旗下歌手在無線電視上出現,因此最後勁歌金曲出現傾斜賽果。而港台基於廣播條例下,無線必需要全播節目,所以四大唱片公司歌手可以繞道於無線電視台出現,正因如此,觀眾當然期望看到自己的心儀歌手,所以自然對港台這頒獎禮變得更為吸引。
未來的頒獎禮都會面對相類似的問題,就是爭議性會越來越大,在利益關係、市場差異下以及市場萎縮和發展異變,很難會有一個普遍性認同的頒獎禮。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港台的頒獎禮是較為吸引,因為當時沒有什麼這類型頒獎禮,而且電台的影響力仍然存在,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無線開始做自己的音樂節目,勁歌金曲,同時亦開始自己舉辦十大勁歌金曲,無線這個頒獎禮一出,即時其他各大頒獎禮都失色下去。
這當然是因為無線俱有全港最大影響力的媒體運作,入屋程度是差不多是百分百,絕對有能力左右了所有消費者的意向,因為所有歌手都自然歸邊到無線電視台,如果張國榮仍然在亞視的話,相信亦難以如此成功。而當時觀眾亦沒有什麼異議,即使有,但是當時的歌手的能力(林子祥、梅艷芳、張國榮、譚詠麟、林憶蓮、王菲、四大天皇等)都是俱實至名歸或者遍普大眾認同去獲取獎項,無他的,因為他們都可以是真實地賣錢,唱片銷售是可以保証,即有群眾基礎支持。
但是廣東歌曲因為市場漸避國語歌曲的龐大市場取代後,以及盜版歌曲(以前的翻版CD到現在的MP3)都使廣東歌曲出路較小,試問王菲何年最後一次出廣東碟?
這是對廣東歌市場難以生存,唱片公司收入大減之際,無法投放資源於歌手上,市場收窄下,唱片不能賣錢,經理人合約成為另一種的收入來源。這即是售賣歌手的形象而非歌曲,因此「樣子」成為歌手的其中一個重要標準甚至是主要標準,而多於歌手的歌唱能力,而電視台是售賣影像媒體的主流媒介,所以互相的利益關係下,唱片公司自然會投向電視台多於其他電台。而電台只有聲沒有樣下,議價能力也漸為退色。
因此電視台在近年議價能力更見壓倒勝,在頒獎禮上便更有主導權去決定獎項上的分配。而不幸的是因為歌手以賣樣多於賣歌的情況下,歌手的能力亦逐年下降,形象銷售成為主要吸引力,特別是過去十年,互聯網初現但仍未成熟時機。
但是這情況開始慢慢地改變過來,這是因為互聯網的出現,電子媒體的影響力正逐漸下降而互聯網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消費者在獲取資訊不是單一和單向性透過傳統媒體發放訊息,可以在網上獲取任何資源而沒有受到影響,那互聯網便會成為電視台以外另一個市場爭奪平台。消費者不一定認同電視台的結果,因為互聯網可以是另一種的聲音。
所以大家會發覺近年一些歌手的賣點很多時是因為互聯網慢慢起了名字才入了屋,如G.E.M.便是一個例子。他們可以透過互聯網賣歌的能力,即賣歌而非賣樣,消費者下載翻版或者正版MP3都是因為歌曲本身的質量來定位。
不過互聯網仍然不能夠完全對抗到電子媒體的能力,單是大家在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去計算影響力,電視的吸引力仍然很大。所以電視台的影響依然極俱實力,互聯網現階段只是可以給予一點壓力而已,並且一對一抗衡。
要使電視台的影響力遞減,當中還是需要龐大的市場支配才可以解決問題,就是所謂的「復興廣東歌」,如何復興當然是要配合市場的需求,那看看陳冠中所提及的大廣東概念,以嶺南文化粵語市場定位,去打開或者叫做重新吸引廣東歌市場,當中是涉及到文化和經濟政策發展。
讓內地在銷售歌曲版權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非大家到東莞或者深圳購買CD都不知道這是正版還是翻版時候(還是本身自己是想買翻版)的知識產權保障,才可以有市場支持,因為單靠香港市場未必可以有能力支持到一個廣東歌曲樂壇,因為歌曲價格會隨著科技發展而變得更便宜。以前一百元一隻CD到現在三CD單碟價的地步。
當然另一重要的是歌手的品質問題,若果市場龐大的話,多元化的路向也會自然出現,歌手種類會變多,消費者在購買歌聲而多於購買形象,選擇較多,唱片公司的收入便可以改回到以歌曲為收入來源。
而歌曲的收入來源不一定是銷售CD,而是銷售演唱會為主要收入,現在享受歌曲成為現今消費者的真正購買歌手的支持票,這亦是用票去公投,CD只會作為宣傳多於實際。或者只屬第三級的收入。第一級和第二級會是經理人合約收入(廣告形象)和演唱會收入。
當歌手本身俱有真正實力而不需要靠電視台的宣傳底下,歌手的議價能力和叫坐力足以左右對手(電視台)時,唱片公司便可以重新上路,再不受到各方的壓力。頒獎禮的賽果才可以更真實地反映市場結果。
而頒獎禮的公平準則,下回再談。
未來的頒獎禮都會面對相類似的問題,就是爭議性會越來越大,在利益關係、市場差異下以及市場萎縮和發展異變,很難會有一個普遍性認同的頒獎禮。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港台的頒獎禮是較為吸引,因為當時沒有什麼這類型頒獎禮,而且電台的影響力仍然存在,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無線開始做自己的音樂節目,勁歌金曲,同時亦開始自己舉辦十大勁歌金曲,無線這個頒獎禮一出,即時其他各大頒獎禮都失色下去。
這當然是因為無線俱有全港最大影響力的媒體運作,入屋程度是差不多是百分百,絕對有能力左右了所有消費者的意向,因為所有歌手都自然歸邊到無線電視台,如果張國榮仍然在亞視的話,相信亦難以如此成功。而當時觀眾亦沒有什麼異議,即使有,但是當時的歌手的能力(林子祥、梅艷芳、張國榮、譚詠麟、林憶蓮、王菲、四大天皇等)都是俱實至名歸或者遍普大眾認同去獲取獎項,無他的,因為他們都可以是真實地賣錢,唱片銷售是可以保証,即有群眾基礎支持。
但是廣東歌曲因為市場漸避國語歌曲的龐大市場取代後,以及盜版歌曲(以前的翻版CD到現在的MP3)都使廣東歌曲出路較小,試問王菲何年最後一次出廣東碟?
這是對廣東歌市場難以生存,唱片公司收入大減之際,無法投放資源於歌手上,市場收窄下,唱片不能賣錢,經理人合約成為另一種的收入來源。這即是售賣歌手的形象而非歌曲,因此「樣子」成為歌手的其中一個重要標準甚至是主要標準,而多於歌手的歌唱能力,而電視台是售賣影像媒體的主流媒介,所以互相的利益關係下,唱片公司自然會投向電視台多於其他電台。而電台只有聲沒有樣下,議價能力也漸為退色。
因此電視台在近年議價能力更見壓倒勝,在頒獎禮上便更有主導權去決定獎項上的分配。而不幸的是因為歌手以賣樣多於賣歌的情況下,歌手的能力亦逐年下降,形象銷售成為主要吸引力,特別是過去十年,互聯網初現但仍未成熟時機。
但是這情況開始慢慢地改變過來,這是因為互聯網的出現,電子媒體的影響力正逐漸下降而互聯網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消費者在獲取資訊不是單一和單向性透過傳統媒體發放訊息,可以在網上獲取任何資源而沒有受到影響,那互聯網便會成為電視台以外另一個市場爭奪平台。消費者不一定認同電視台的結果,因為互聯網可以是另一種的聲音。
所以大家會發覺近年一些歌手的賣點很多時是因為互聯網慢慢起了名字才入了屋,如G.E.M.便是一個例子。他們可以透過互聯網賣歌的能力,即賣歌而非賣樣,消費者下載翻版或者正版MP3都是因為歌曲本身的質量來定位。
不過互聯網仍然不能夠完全對抗到電子媒體的能力,單是大家在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去計算影響力,電視的吸引力仍然很大。所以電視台的影響依然極俱實力,互聯網現階段只是可以給予一點壓力而已,並且一對一抗衡。
要使電視台的影響力遞減,當中還是需要龐大的市場支配才可以解決問題,就是所謂的「復興廣東歌」,如何復興當然是要配合市場的需求,那看看陳冠中所提及的大廣東概念,以嶺南文化粵語市場定位,去打開或者叫做重新吸引廣東歌市場,當中是涉及到文化和經濟政策發展。
讓內地在銷售歌曲版權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非大家到東莞或者深圳購買CD都不知道這是正版還是翻版時候(還是本身自己是想買翻版)的知識產權保障,才可以有市場支持,因為單靠香港市場未必可以有能力支持到一個廣東歌曲樂壇,因為歌曲價格會隨著科技發展而變得更便宜。以前一百元一隻CD到現在三CD單碟價的地步。
當然另一重要的是歌手的品質問題,若果市場龐大的話,多元化的路向也會自然出現,歌手種類會變多,消費者在購買歌聲而多於購買形象,選擇較多,唱片公司的收入便可以改回到以歌曲為收入來源。
而歌曲的收入來源不一定是銷售CD,而是銷售演唱會為主要收入,現在享受歌曲成為現今消費者的真正購買歌手的支持票,這亦是用票去公投,CD只會作為宣傳多於實際。或者只屬第三級的收入。第一級和第二級會是經理人合約收入(廣告形象)和演唱會收入。
當歌手本身俱有真正實力而不需要靠電視台的宣傳底下,歌手的議價能力和叫坐力足以左右對手(電視台)時,唱片公司便可以重新上路,再不受到各方的壓力。頒獎禮的賽果才可以更真實地反映市場結果。
而頒獎禮的公平準則,下回再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