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0日星期五

大陸打的閒談

到內地公幹或者遊玩,其中一個項目或者未必會留意或者會做,就是跟當地的士司機傾偈。跟他們傾偈和閒談,便可以理解當地近期的人和事,生活以至他們對事物的看法。雖然的士司機當然不會是全部人的思想,但卻有參考價值。

國內打的App成行成市,現在還推出專車App,在北京不少人除了透過打的App找的士外,還可以找其他私家車,這些私家車可能比的士貴二十元,但是有回扣二十元的話,隨時搭這些車比坐公車、的士更便宜,而且這些專業的環境比的士更整潔,司機態度更好,所以的士司機對這種服務願有微言。

香港可以做到嗎?私家車用作出租車的服務,你話可以嗎?

有日在上海晚上乘的士,那個司機很好傾,也很友善,他是個老上海,但並不是住在上海,只是附近地區,因為樓價貴,買不起,兒子長大正是打工族,他跟我介紹上海有什麼好去處,晚上吃什麼地道美食的話題,說起上海樓價,他坦言自己的兒子都不知怎樣買房子,大學畢業又不像從前有單位介紹,出來找工的工資又少,但上海房價上動不動就二三百萬元,根本脫離負擔情況。相信一如他自己,打工在上海,生活就只能到更加遍遠的周邊城市。

另一次到北京坐的士,司機問我那裡人,其實他心裡一早有個底知我是香港人,所以知道是香港來的時候便即時問香港佔中的情況怎樣,我照直說現在完了,他便說年輕人單純,不會成功的老話,隨之而來他又說八九的事情(沒有錯,他自己開口),他說當年他的哥哥隔鄰的一家人,住在長安街,這家小朋友當日露了頭在窗外望,一槍便打中了他的頭顱。是否真偽,我只能以一個阿叔的講話而已,但他明顯是少數會說八九年當日的事情。還說沒有人願意再講,講了便給人抓回去。可能見我是香港人,也不會打報告給別人罷。

之後便說佔中,以他的年紀和背景當然會支持中央決定,便說當年八九學生要求見領導,這是不對,因為領導怎會給你話見就見,成何體統。之後說佔中同道理,年輕人不會成功而且香港已很自由,便說很多國家有自由但同樣不好的環境,美國也不是一人一票選總統(意即也是不民主)。我便再問問民主國家有窮國,那全世界最有錢的國家是怎樣的制度,他就說他們都行民主制度。之後說起移民,他有趣地說自己沒有錢,所以沒有移民,只有貪官和富豪才會移民。又說起上訪村,他說那些上訪的人會給人捉的,不要搞事。

最後他說現在香港將不會超越北京和上海,香港不會好之類的說話,聽聽話話便成,中國太大,問題多,不可以一下子就好了。我說以前香港一樣生活不是太好不是富有,但文革時香港人送食物、送油大包小包到大陸的。他便不願多談,只輕輕一句,當年什麼都沒有,現在什麼都有。

有日在大陸跟朋友吃飯,他是專業人士,閒談中又問我對佔中的看法,當然支持,另一個大陸朋友也同樣說支持。他便說起自己在一個群組上跟其他人談此事,只說不支持佔中但支持民主,他的群組朋友便群起攻他,更說你不愛國,又為什麼不移民,他還說這些話是一位大學教授說。他氣得被人鬧最後脫離了那個群組。

以上這些情況,你走過大陸生活一段,應該總會有人問這些問題,特別是期近有關佔中的,從他們的說話,是很理解這個情況就是不信中央電視台每天所播的佔中新聞,他們明知是假或者只報導特別立場,所以大陸朋友大多不願意相信或者認同。但是你說香港應該要有改革時,他們又有另一種看法,而且是頗大多數。

就是不要搞這麼多事情,搵錢便算,有沒有民主制度根本不重要。

這種想法,見過一位大陸專業人士、港漂專才、的士司機、一個開小型工場廠的老闆,一個拿了外國護照的國內富二代,都有同樣的想法。

或者只是「個別事件」,但卻看到事實。

其中有一個最好找借口的一個說法就是中國地方大,不能一下就改,但他們又說貪官又多讓他們氣憤,這種既痛恨但又解決不到時找一個借口作一種安慰是經常見到的想法。或者有人說是一種奴性,但同樣地也是一種逃避。

2015年1月14日星期三

施政報告看煞停內地富豪移民與放寬專才來港的背後

今天施政報告當中有兩項可以留意的措施,就是明日開始暫停投資投資移民以及放寬專才來港。兩樣都是移民的政策,意即人口政策的措施。

停止投資移民,即是阻止內地富豪來港,這對本港以及國內有影響,先說說本港的影響。投資移民來港,他們基本上都是在大陸富貴的一群,他們來港其中一個很大的投資活動,便是買樓,近年本港樓價上升,特別是貴價樓(其實以現今價值,所有樓都是貴價。),他們能夠一次過不用付首期便可以購買的揮金如土舉動,對地產商看來絕對是一個人體金鑛,但現在說停止投資移民,這些活動應該會停下來,對樓市的確是會活冷腳作用。這樣,基於板塊移動關係,不論大型單位或者細價樓,短期應該會有回落的迹像,減低樓市過高的影響。

但對國內又有什麼影響呢?那就是資金進出,移民來港人士,有些甚至視香港作為另一個跳板,再到海外移民,這些人當中,富豪、高官親屬都有,他們持有極大的財富,可以富可敵國,近年大陸資金外流嚴重,其中因由是大陸居民移民外地同時也把資金抽走到外地,平時看大陸貪腐新聞,看到高官親友在海外持大量房產,這些房產就是錢,而這些錢來自國內。現在叫停投資移民,這樣便可以減低大陸資金外出的情況繼續出現。

正如港滬通的投資方法,就是要能夠有方法監察資金流向,避免有大量資本外流到外地,以免大陸銀根短缺。

投資移民其實正是其中一方法減少大陸資金短缺,意即關門資金外流,保大陸經濟。

你說香港只是一個其中移民的地方,影響不會很多,但是從習近平近期對大陸資本以及資本外流的關注,這些政策能夠做到的話,有幾多,都會做幾多。

放寬專才來港,這些政策明顯主要是針對大陸專才。近年大陸專才來港其實已經很普遍,你在中環、灣仔、太古坊等一些上班地區工作的話,除了你會見到外藉人士說英語外,另一個現像是越見多操普通話人士上班。他們大概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是中資來港的大陸專才,他們是大陸派來香港,多在中資機構工作。另一種是海外流學來港的大陸人士,他們很多都是在歐美地區畢業,背景相對較有錢或者有門路,如認識公司高層或有關係,特別是投資銀行更喜歡聘請他們,因為投行找他們一來可以為投行找生意,二來他們在大陸的人脈關係,以及他們俱有一定程的西方文化(外表)但更重要懂國情(關係網)是其重要資產。第三是在本港大學本科畢業或高等課程畢業的一群,他們畢業後,能在港找工作,他們背景多元,不一定是富有,但是學歷可以與香港學生體齊,而入職薪酬則與香港畢業學生差不多。

對於本港的人力資源特別是在勞資方面造成壓力,他們的確是會很大的影響,首先是人才選擇上,資方便可以因為人力充沛時,薪酬便有議價能力,本地生難免要面對更大的競爭程況。再不是昔日八十年和九十年代初,香港大學畢業生是天之驕子的時代,當時競爭相對細而且需求大,海外公司要香港學生走進大陸,而大陸公司亦要香港學生認識西方資本文化,所以兩個時代根本不同,甚至現在的競爭大得多。因此現今香港學生要能夠爭一席位唯一的方法,是為自己增值以及放眼海外市場(非大陸市場)

大陸職場其實並不如想像中佳或者機會多,反觀放眼外地如歐美、東南亞新加坡等地或者另一條新出路,因為能夠初畢業環境下接觸更先進和西方社會才是有較好環境學習職場技倆,比起到內地更佳,或者再過多數年後,因為有這種海外工作經驗,要到香港和大陸發展,其實更有優勢。

放寬專才其實是讓減低大陸失業問題的方法。大陸近年的確經濟是向上,但是每年本科生畢業同樣也很多,當局認為對國家的人力資源分配造成壓力,昔日有國企吸納畢業生,但是近年國企私有化、架構重組等情況下,畢業可以被派去指定單位這支歌仔早已沒有,人浮於事成為近年畢業生龐大的壓力問題,其實也讓當局深感成為另一種的炸彈,因為在維穩情況下,必定需要想方法能夠讓畢業生找出路,現在放寬專才來港,便是其中一種方法。而且近年大陸公司來港是大勢所趨時,他們喜歡聘請「自己人」,所以這多種需求帶動下,自然港府很願意配合這種「融合交流」。

其實引入外地專才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引入專才的同時更重要是如何看本港的人力資源是否有需求,以本港人為優先考慮,舉例在加拿大的專業移民,他們會統計國家本身人力資源的需求作出不同程度調較,其目的主要是補缺該國的人力不足(加國是全球面積其中最大的國家之一但人口向來都是二千多萬人,人口極少),但對比起香港人口之多其實已經成為人滿之患,人力資源的改變其實重點並不是引入人才,而是對本港的人口政策作出最大的改變來配合新時代的變遷,倘若引入專才而沒有一個完善計劃做人才分配時,最後會出現人力過剩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對專才以及本港就職人士都不會是一個好消息。

本港人口達到七百萬人,某程度上其實已經是一個要以「國家」模式的管理制度去管理政策,而不是以城市看待,所以需要有人力資源深入研究去定政策,但是君不見近年本港人口政策有什麼見樹,特別是在人力培訓方面,倘若用引入專才來填補人力專才不足,其實只是短視而不能成為長遠策略,專才的核心是教育政策,本港教育不論在中小學、學前以及高等教育上,明顯是追不上時代步伐,使年輕一輩難以面對現今高度競爭社會,引入專才這種吃偉哥模式只會帶來反效果。得不償失,因為到時求職更難時,年輕一輩更加有不滿,你還要他們對你愛黨?有沒有這麼便宜的事情?

當然執政者正正就是不介意本土年輕一輩,因為以這種模式輸入移民,除了每日一百五十個大陸移民配額到專才移民,真正本土的年輕人最後會成為「少數族裔」,從政治、經濟都沒有影響力時,那又何需要照顧呢?新主人翁才是他們的真正米飯班主,我要真普選的口號即使真正實踐,執政者也會「到時怕你有牙?」咩!!

2015年1月12日星期一

何解連一個綜藝節目都要抹黑維穩?看陳潔儀被叮走。

「我是歌手3」眾多歌手都是極俱實力,韓紅是大陸國寶級歌手,古巨基的假音是極有感染力,A Lin的在台灣歌姬無容置疑,陳潔儀、張靚穎、胡彥斌、孫楠都是極有水平的唱家班,他們實力無可否認是高水平,是眾所周知。所以任何人在這個比賽被踢走,其實都是因為比賽規則上的結果,而不是歌手的水平問題。

陳潔儀在「歌3」入面第一次唱心動,水平很高,個人感觀更應該在三甲之列但到頭來是最後一名,到了第二次表演唱心如刀割,同樣地是極高水平,但可惜最後仍然是被叮走。

叮走其實並不是一件大事,或者不光彩或者說應不應該,因為這是一個遊戲規則,這可以要是評選的準則問題,或者大家說大陸興要鳩叫,而陳沒有,所以輸,站在觀眾取向時,那都是沒有辦法,因為是當地人他們的取向。所以一直說她輸了並不是因為她不好,只是她不適合該市場而已。

但是因為她輸了,有不少網民認為不值,認為該節目是造馬或者預定之時,認為偏幫大陸歌手時,大陸媒體的回應才是最精彩。

因為她唱歌走音。

如果大家有看第二次表演,她唱心如力割時,在場人士,包括比賽的歌手、現場的觀眾,其反應是如何,相信大家一樣會看到,如果一如大陸媒體說是「全程走音」,那觀眾為何會聽到如痴如醉?歌手們都非常佩服陳的表演。

那麼這個節目誰是造假?是歌手和觀眾造假?還是節目在造假結果?

如果是前者,歌手佩服陳的表演和觀眾造假的話,那想問問為何會有這個情況出現?是不是一如節目的編劇排演出來的一場真人騷?而同一時間節目單位在造假給予電視機的觀眾,不給予一個真實的原音予電視觀眾,不播放「全程走音」部份。

如果是後者,那意味著比賽的潛規則一直是在操控。

兩者都是在造假?

但一個有理性分柝的人,都不會認為陳潔儀當晚是「全程走音」以及所謂改良版本,如果要造假或者幫陳執音,那麼節目單位是多此一舉甚至是侮辱觀眾以及表演者。

不過最大的問題那些大陸媒體為何要抹黑一個歌手的表演水平而為的是讓節目找到一個下台階?又是生怕節目不濟怕被鬧,所以要出另類解釋來消音,然後大家的認知所謂的原因,然後就可以河蟹掉其他意見,維穩目的又成功。

連一個綜藝節目你都是要維穩,有什麼不用維穩?

政治要維穩、經濟要維穩、生活要維穩、娛樂要維穩....

總之不聽主調的話就要維穩。

伸延閱讀
【抹黑定事實?】自稱《歌手3》專業樂評人爆料 指陳潔儀「全場都在走音」
原来陈洁仪全程走音, 至于基仔煽情有点过了


有人說「我是查理」但沒有人說「我是肥佬黎」

這就是香港人的偽善,法國雜誌社被襲擊死了十二人,全球哀悼這件讓人髮指的事情,昨日在巴黎有大集會,香港近日同樣有集會。這顯示大家要捍衛言論自由,不能被這些恐佈主義嚇怕,一定要用筆桿打敗恐懼。

說到這刻大家振振有詞,香港人好像很有正義感,人人站出來。

當然也會有一些人無恥說雜誌社是抵死,例如早已移民紐西蘭的愛國議員潘佩璆的無恥言論。

但事情發生在香港卻可以是另一回事。並不是人人都是查理,更不會說我是肥佬黎。

黎智英家門被擲燃燒彈,蘋果日報被偷更搞到要警長開四槍。這些如此明顯是襲擊行為,讓人心寒之際,這些行徑是阻嚇社會言論自由,阻止新聞的言論,以上行徑都應該要受到重視,而且是要公開以予嚴厲譴責,但是卻看到有人不當一回事。

見到蘋果和黎智英被襲,不少港人或者你身邊的人同其中一個很快的反應是
「鬼叫你搞事咩,依家抵你比人搞啦。」
「佢都未死,關咩事呀!」
「冇整到人就算佢好彩啦!仲想拉人 ?」
「人地做野呀,仲搞事,好心收聲啦!」

這種意識總有一個係左緊。

原來黎智英參與佔領運動,蘋果日報立場反政府時,結果被人搞是合理。

這是一種什麼的道理來?

總會有人說一大堆似是而非的道理來說蘋果的不該,所以才有這樣的行為。但從來都不會認為這明顯是罪行而應予譴責,但是一個老師講所謂粗口就突然個個正義超人上身大鬧不該。

港人的道德選擇實在奇怪得很。

倘若他參與佔領運動,你認為對他不滿的,可以向他的旗下生意作出回應,又或者同樣地可以表達你的立場,但斷不會如此作出有生命影響的行為。

蘋果與政府立場對立,更加不是一件被襲擊的理由,言論自由是眾人的基本權利,你有你說,他有他的理念,各取所需,多元發聲從來都是香港一直最值得港人感到恩惠的事情,甚至是當年大量國內有識之士來港的重要原因。昨晚看了港台傑出華人系列訪問白先勇他強調和特別恩賞是因為香港有言論自由,這就是對香港的讚譽。

可以還會有些人過了這麼多年,活了這麼久,今天會轉了念,想歪了。

葉劉說毋須將襲擊事件「上綱上綫」與新聞自由扯上關係。作為一名立會議員,這些言論實在感到氣餒,香港今天的政治圈中有這種人能夠生存得到而且還有大量支持者,可以讓她走進議事堂,就顯得港人的港豬無能與無知。

今天蘋果因為說與政府反調或者其他因為言論與其他因由事情而引起爭端時,有人不滿便作出施橫手對付,香港還是政府或者領導人常常說的「法治香港」嗎?

今天的香港,根本不是在溫水煮蛙,而是已經是淥熟的青蛙,大家感到麻木,然後一如袁國強話,犯案者很小心,言下之意是難以破案,大家又不了了之,再等待第二案件發生。

大家還記得劉進圖嗎?噢,是啊,他沒有事了,很健康,大家當冇事發生過。

當大家會掛著說我是查理之時,你會否願意我是肥佬黎呢?

香港就是一個精神分裂的社會,偽善永遠存在。

伸延閱讀
【警員開槍】警長擒上車追賊 糾纏間開4槍
【連環中彈】葉劉:毋須將案件與新聞自由扯上關係
【連環中彈】壹傳媒大樓及黎智英住所遭掟燃燒彈
工聯會潘佩璆:查理周刊故意刺激伊斯蘭發動恐襲

2015年1月9日星期五

連「長和」都要走的時候

香港在這兩年真的變得太快,不論人和事,都改變得極快,走的走了,變的變了。

保全叔走了,昔日的聲音要說再見。

放學ICU都變了,譚玉瑛的兒童節ICON都轉了。

今天連香港最俱實力的企業長和系都走了。

香港的確走了樣。

長和系遷冊,是我意料之中,只是時間比預期中快,甚至是快到有點覺得過於異常。

長實自從在大陸賣了大量地產資產時,已經顯示出該公司改變了對大陸的投資策略,由主攻大陸的資產轉而利用大陸資本去開發海外市場。長和近年對海外投資很多,由碼頭、到電力以及李嘉誠個人的維港投資涉及高新科技項目,都可以見到該公司轉型,為的是該公司對未來投資策略的轉變,昔日主打香港、大陸,以資本投進這兩個地方,變成利用本港資金流轉投海外。這種手法其實已經說明一切。長和重組後表示會分拆不同業務,這都是可以取回更多資金,這種Cap水行為是很明顯。

李嘉誠在發佈會上對政改和雨傘運動的態度都可以見到他對現時政治取向的一個合理解釋。先是對政改,他是支持,因為這是中央定調,他眼中是人大的831定調,所以沒有什麼轉彎餘地,他必然是跟緊中央步伐。但是雨傘運動卻有明顯與港府取向不同,當中他說「少少影響但方針不變」,還加多一句「良心說話」,這是因為這個運動的取態和結果,是港府處理手法不佳,李也知道,所以要說「真話」甚至是夠膽講也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他根本對港府不放在眼內甚至有種看不起其執政能力的一種鄙視。

今天長和都走,有點像昔日上海大資本逃難來港的景況。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英國怡和遷冊,但本地大孖沙卻沒有走,李嘉誠更重注香港,真正成為李超人,金融風暴、金融海嘯、沙士等香港最嚴重的經濟打擊,他一直都沒有撤,但是自從有人新上任後,除了不支持外,還決定重組的決定,可見他對大陸以及香港的情勢有很大的意見,亦為了保存自己的企業能夠保持以及維持其國際級企業的道路,作出改變。

李嘉誠是歷來香港少有最成功的國際級企業家,他並不是普通本地的有錢「本土」富豪大孖沙,而是「國際」級。

這個訊號,絕對是要留意,不論是經濟、政治,也是對香港影響深遠。

香港已經不一樣。

伸延閱讀
長實和黃合併成立兩間新公司 變相遷冊海外
李嘉誠接受南方周末訪問的疑惑

2014年12月30日星期二

亞視拖糧到續牌去向

「仆你個街亞視來架!!」這句話絕對是港人的集體意識,但很可惜這意識一直存在,沒有抹走,而且還是慘痛的。

自從王征入主亞視後一直沒有正常過,節目製作每況越下,自家製作節目買少見少,資訊節目報導偏頗,節目水準嚴重低水平,霄佔有用的社會資源,但是還仍然可以繼續營運。股東爭權使公司營運陷於龐瘓,導致員工沒有糧出,現只能是一半「袋住先」。作為一間香港兩間免費電視台其中一間,可以說是對香港的一種大諷刺,面目無光,還號稱香港是亞太地區媒體樞紐,實在笑死人。

有汗出,無糧出。是亞視員工今天寫照。這一年來,亞視一直出現員工斷糧或者拖延出糧的情況,一個月沒有糧出也有,根據勞工法例,工資在工資期最後一天完結時即到期支付,僱主必須盡快支付所有工資給僱員,在任何情況下不得遲於工資期屆滿後7天。僱主如困未能依時古付工資,須就欠薪支付利息給僱員。

從香港的勞工法例,亞視好明顯是違反了法例,但是我們的政府,好像沒有反應,到今天,還說是觀察當中。勞福局正在做什麼?

作為一間香港的免費電視台,亞視的營運模式,從量到質,節目常有錯漏,不斷重覆節目偽裝為節目,根本早就不合資格,廣播事務管理局理應介入,但只能是「了解」當中,這個了解就等於交了差事,完成事情。相比起今年早前香港電視HKTV嘗試以數碼制式作廣播時,通訊事務管理局又很快回應,要求終止計劃服務,可見兩件事情回應的差別之大,實在難以明瞭。

亞視員工無糧出,作為一個提供公共服務的媒體,是廣大市民所關注,甚至是持份者,因為亞視佔有大氣電波提供資訊服務予市民,市民不能夠得到應有的服務,作為消費者,是可以投訴及獲得合理的回應。可惜事至今,該電視台以及相關當局都沒有一個合理和讓人認為接受的回應與解釋。

記得佔領運動時,不少團體都說這是影響他們又說什麼是違反法例,電車司機說因為沒有OT,不能為子交學費等等慘況,但今天亞視沒有糧出,有沒有團體走出來說句話?還要大家忍忍。藍絲們,亞視這種行為是違反法治呀!!快快透過你們的相關團體聲討他們啦!!這不是影響民生嗎?

尊貴的行會成員李慧琼還好意思說沒有亞視會是對市民少了一個選擇,但現在有亞視存在,你又認為這仍然是一個選擇嗎?拖人家糧還好意思繼續營運?嫻姐講到很為市民,何不在立會討論事宜呀?你不是很介意人說你嗎?現在是你表態的時候呀!!

亞視這麼多年,經歷過不少投資者入主,王征入主是歷來最差的表現,過往投資者入注亞視,當初認為有所作為,如邱德根、林百欣時代,他們都認為這是一盤生意經營,到了劉長樂、陳永祺入主時代,其實已變質,政治任務多於經營,投資入股主要是換取政治回報,讓這些投資者在電視行業以外得到另類優惠,但回報也有止蝕與止賺時,利用價值完成又再找另一位人頭代替,到了王征時代更成為一種政治任務,當年王征入股亞視得國有四大銀行支持,可見背後力量不言而喻,王只是表面的投資者,另有其人是在背後,但長期注資而經營不善也不是辦法,意即長期維穩也有到頂時,長貧難顧。

政府原意給兩間電視台作長期服務叫做所謂的「競爭」,但是最後另一方也頂不到,餘下就只有CCTVB,這不是一台獨大,一台無限大,作為一個亞太區最先進城市,社會資訊環境可以走到如斯田地,可謂醜態百出,成為笑話。真的是連多一間電視台都不能撐得到?那麼香港的GDP是怎樣做到出來實在讓人心疑。

2015年說是否再續牌予亞視,到今天政府怎樣也再難用其他的借口給他們續牌,理應除牌,倘若還可以有得玩的話,相信另一波社會抗爭也會隨之而來。

但是以上的想法是一個正常邏輯思維下去想,但是今天的政府你也很難用正常去形容,每件事都以政治正確為本為依歸,電視台在今天政府角度,再不是商務局去管了,而是政治任務,政治維穩大於一切,壓到所有聲音為大前題時,繼續發牌機會隨時有之。

香港還有亞視,都不會是正常的日子。

香港勞工法例

2014年12月23日星期二

京都與王國興眼中人力車的時代鴻溝

早前到日本京都遊覽,這個日本古城,保存著日本古風,街道、寺廟甚至人民風貌都保存固有日本傳統特色,十二月初晚上到京都清水寺更可以看到夜觀美景,確有一番風味。

到京都時,有一個挺特別印象是當地的人力車,香港人力車在開埠時曾是本港主要交道工貝,但到了其他大型服務的公共交通工具普及後也開始式微,而昔日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尖沙咀天星碼頭都有人力車,供遊客拍照或者坐車遊覽,但是現在已沒有,根據運輸署網上資料顯示,2013年只有三個人力車車牌。印象中的人力車的轎伕都是年紀較大,體力勞動需求極高,所以隨著他們都退休後,再沒有這些香港風光特色再見到。

而京都的人力車則轉型,再不是真正供人作為交通工具之用,在京都很多旅遊點如嵐山、祇園等等都有人力車服務提供,但他們主要的對象是遊客,而功能則是提供導賞服務。人力車車伕會為遊客作導賞服務員,講解當地的名勝,以遊覽當地附近景點如一般的導遊講解,是一種專業的導賞服務,因此需要領牌。這些人力車最多可以坐兩個人,價錢約為半小時五百港元左右。由於是這種服務是需要大量體力勞動,所以車伕大部份都是年輕人士,特別是以男性為主,但也見過一位女性車伕,他們的專業程度很高,因為你會見到遊客在坐上的笑容,車伕與客人交談的歡欣喜悅,很是滿意。而且車路會有不少斜坡,但他們都很有氣力,所以十分佩服他們的敬業樂業。

京都的人力車車伕的功能隨著社會的變化,其實是交通服務只是其次,導賞服務才是主體。

回港後見到一則有關盧吉道建酒店新聞,由於道路較窄,所以找有什麼方法可行時,報導指立法會議員王國興就建議酒店改用人力車或抬轎接送客人。

這刻感到議員是可笑與無知。

正當大家都只視人力車成為一種觀光服務為主體的時候,我們議員則視為一種交通工具,這種概念的差距其實很反映到議員與時代的脫節甚至是眼光短淺,甚至連成本計算也沒有考慮到。

先說盧吉道環境,你或者說「以前」都會有人力車行駛,但是現在交通安全也需要納入考慮,不能常說,「以前都係咁」就不改進,盧吉道路窄而旁邊已是深山崖處,人力車的控制有什麼差池會出現交意外便造成極大問題。此外成本問題,人力車交通費用是否能夠符合成本同樣是問題。

路費如何?難道數十元一程?

倘若你要視之為另類導賞服務,但與原有王國興想法視之交通服務便有頗大分野,目的明顯不同。而盧吉道那段大斜路用人力車的話,風險之高,也不會人人願意乘上這種人力車。

香港重現人力車服務作為導賞之用,並不反對,或者一如京都一樣視之為一種旅遊玩意,有市場便有人做,但是以王議員的想法,實在有點離題和不切實際。他的建議只是為了建議而建議,並不是真真正正找解決方案。

作為議員,在說話時以及建議時,的確是需要細意以及深切的考慮,不要順口講講便是,講多只會帶來更多的無知笑話,降了自身以及智慧。

或者王國興的心意雖好,認為真心膠地可以解決問題,但是他沒有理解世代早已不同,服務的對象、服務的功能隨著時代進步,原有或者昔日用得著的事情,今天套進去也已經差之千里,硬要套入去只會帶來反效果。試想想王議員還有這種「以前」想法的話,你要他有一種新思維去想一個新模式的社會制度去改革社會,你會認為他做到嗎?他會理解?他會接受得到嗎?

伸延閱讀
王國興:建議山頂酒店用人力車或轎 陳家洛回應:無腦
2004-2013年領牌車輛數字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