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6日星期三

「來自星星的PK」盡顯印度電影魅力所在

「作死不離三兄弟」是我近年最喜歡的外語電影(荷理活電影外),當中有笑有淚,既能夠引發思考也有娛樂性,這種電影絕對是成功的電影商品,能夠雅俗共賞。導演Rajkumar Hirani再次找來「作」片的男主角Mohammed Aamir Hussain Khan拍攝「來自星星的PK」,題材加更富爭議性,同樣是喜劇故事做包裝,但內裡含有深奧的人生思考,這種高手導演,便明白到寶萊塢電影是富有創造性的電影世界。

印度電影的感觀向來都是跳舞跳舞同跳舞,還有是一些極為誇張的表情和武打場面等等,這都是文化差異(呢次真係)所以未能明白別家的環境,但是當中也有一些電影確實成功走出國際,印度電影在阿拉伯、非洲以及南亞地區是很受歡迎,當中文化接近和語言是其一,此外由於印度電影的舞蹈電影盛行時,不一定要共同語言也能明白而不需要深奧知識看得明,這些地區都頗為接受,因此印度電影其實一早就已經走出去,不過未算深入走到西方世界或者華人社會當中而已。

不過近年也開始成功打走進了這些電影市場。昨晚在iSquare看這戲時,能夠在最大的5號電影院播放也可以爆滿,看戲後觀眾都很歡喜地熱切討論劇情,便知道這戲的成功和極俱吸引力。

「來」片故事是講述一個外星人到地球的經歷,當中主要是涉及到宗教題材,帶出印度人迷信的垢病從而得到反思。當大家知道這題材為宗教,便知道在當地一定很爆,眾所周知宗教在印度是最神聖的事情,倘若拍有批判性的故事,想必然會鬧大,試下你叫張藝謀拍套諷刺習近平的電影得唔得同夠唔夠爆?便可以想像到這題材的嚴重和嚴肅性。事實上這戲上畫亦引起當地宗教人士不滿,認為毀了他們的聲譽,但同樣地也有認為這戲正正能夠讓印度這牢固迷信文化破除或者至少引起討論,所以這電影可謂一套社會電影。

而該電影也成為印度屹今最賣座的印度電影,從維基百科資料所得,這戲在大陸更賣了過億元,是最賣座外語電影(除了荷里活電影)。

電影看到印度宗教文化的複雜性,亦看到歷史留下來的影響,印度宗教眾多,民族也複雜,主要為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耆那教、基督教等。電影更特意走到印度舊德里的月光集市拍攝,因為當地有多個不同的宗教廟宇。伊斯蘭和基督教屬於外來引入的,阿拉伯人引入伊斯蘭教,歐洲人引入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傳統西方宗教。因為宗教的複雜也引起人們的區隔,最明顯便是印度大陸地區因為種族和宗教理由而分治為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印度三個國家,故事亦有說明因為這個因由而導致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為宗教問題而分開。

故事亦描述印度教的眾神文化也間接使當地人迷信,亦引出大量神棍,父親過於迷信而導致女兒不能結婚甚至脫離父女關係。故事指出神棍的可惡行為,只是為了金錢根本不是神的代理人,故事強調的「搭錯線」,信徒嘗試尋找神的指引但神棍卻根本沒有這種引導的能力,外星人PK說出重點是神是愛你的話,會定當接近你而不是要你搞什麼複雜難行的道路才接近到祂。

故事強調「祂」是多元,並不是有特定的宗教,所以現世的宗教代理人是搭錯線甚至是特意扮代理人,為了利益才是,要接近神,其實最簡單,就是靠自己。

故事利用一些日常的宗教例子然後再反駁,讓你意會到這種幽默但同時亦會反思宗教平時所說的話以及執行的所謂儀式和行為是否真正合理。戲中更有意無意強調男主角PK是吃素的。而事實上,印度人吃素是挺普遍。

全戲除了劇情是讓人發笑和深思,男主角PK更是讓電影生色不少,這位被稱為印度劉華可謂極受歡迎,現實生活上他利用自己的公眾影響力來改革當地印度社會,所以他在當地是頗得人心,日後他會否從政也有這個可能也不定。他是一名穆斯林,也能夠成為當地大明星,沒有被排斥,可見當地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有一定的「包容」。

宗教在印度是一種忌諱,不宜多講,因為生怕有爭抝,但是此戲卻願意把事情放上台,其實此舉比起電影本身更來得更俱深層意義,有人願意不怕壓迫也要把事情說出讓大家討論,總好過當作看不見放到床下底。

老實說演員和導演肯願意拍其實是冒著很大風險,除了有機會被打壓或者沒有得撈,都繼續實在佩服,試想如果大陸或者香港拍一套批判黨的電影或者講專講黃絲和藍絲的故事,還要是由當紅演員和導演拍的話,你認為會出現這個機會嗎?

答案好明顯是零,因為會有政府說這是不愛國,有人走出來說你破壞社會秩序,然後有公司受壓,你沒有廣告、沒有人願意投資,你最後跪低。

什麼的土壞,種出什麼產品。今天大陸電影來來去去都是所謂的大製作但內容空洞沒有意思,香港電影要拍一些本土題材便說你不愛國然後打壓不能上畫或者受壓。這種環境下你認為會有好看的故事,好看的題材嗎?

印度電影就是有這種土壞環境下進行,才會有這套俱爭議性但富有教育思考以及賺大錢的電影。

香港曾幾何時都有這種養份,但今天卻土壤流失,無不傷感。

2015年9月15日星期二

國企改革只是得個樣

大陸在剛剛過去的周日印發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說明要把國企引入更多民間資本,從而使國企更有效能,讓民間主導國家經濟。

說是很美好,但實際卻是另一回事,因為制度沒有根本性革除,最後更形成官商勾結,更難批經濟發展更成熟。

國企進行私有化或者將企業變回民間企業,全世界都會有,郵政行業、鐵路行業便是最常見,英國、德國、日本都有類似的經驗,有些還很成功。當中還會是混合式的,如政府與私人同時擁有,舉例港鐵便是(好壞則另作別論)。

大陸說要改革國企其實從來沒有停下來,一直說會改,但是並不怎樣成功,股份制度讓一些國有企業來港集資便是一例,從這種制度看似是一種讓資本主義的概念引入國家企業,使他們能夠被監察和提高效能,並且引入資本從而擴大業務擴展。但是這麼多年以來,這些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久不久就有高層職員貪污被調查,華潤前董事長宋林便是一個最明顯例子。

現在引入民間資本,也是另一次的改革,不過大家要看看資本引入時,這些資本公司高層與國企高層的關係,便或者能夠推再斷到為何會引入這些資本。

現今大陸私募基金挺流行,一來是集資額大,二來規管相對簡單,三來透過這些資金集資,轉個圈便可以變做見得光的錢,這自然是一條好路數。此外這些私人投資公司背景最重要是人脈,高層是什麼高官的兒子,太子黨親信,甚至根本他們就是太子黨,這種裙帶主義你曾在大陸打過交道的話,你必然會領略過,少至村口個體戶,中至省級企業,大至國有企業關係,你都會見過。

現在這個深化國有企業,最後結果便是高官分肥,太子黨把國家資產轉移,所謂的民間引資,其實只是他們的分肥而已。

這樣根本救不了國企,只會使這些公司帶來更多的裙帶關係網,更加使到這些國有企業壟斷市場,真正民間企業未能夠充份發揮資本和創意,讓經濟停滯不前,惡性循環不斷,然後又說改革再改革永續輪迴當中。

而更甚是因為這種改革加強了這些企業資本時(因引入所謂民間資本),使他們透過資本壓倒民營企業,減低民企在社會的影響力,民企為了生存,又變相引入國企資本(阿里巴巴便是典型例子),最後整個社會依然是依附國家或者成為賴以為生,政策傾斜下的惡果便出現。

這便難以為整體經濟引入新的活力,只是關連下裙帶主義,走不出亞洲商業模式的死結,要創新發展,只是天方夜談。

要真正改革,是開放市場讓民營企業自我創新而不受制度規限,自由體制下才有發生創新的經濟與社會影響。改革法治制度,促使社會有良好的法治營商環境能夠保護到民企而不致於打壓。

你會見過facebook是國有企業嗎?

Apple是國企嗎?

不過從現今去向,大陸正朝著民退國進,雖然口口聲聲是引進民間資本,但只是資本,沒有說扶植民企或者有利民企政策,因為當局知道當民企能夠成功時,從資本到影響力都不是在他們管制之下,便難以控制,相反國企越做得大,做得好的話,國民會越發依賴他們,這樣便容易管制國民,國民被聽命於執政者,層壓式管治便大功告成。

如果政府是支持民企的話,就不會有這些說要李嘉誠聽,資本自由向來都是從商正常行為,現在商人認為你這個地方再不適合他們,自然會離開,而不反問自己為何一個國際級企業家原本多年投資國家走到今天一個轉身去別個地方,仍然死抱「這樣不愛國」的語言發炮,這叫做與時並進嗎?倒退才是。

伸延閱讀
国企改革 脱胎换骨谈何容易
中國國企改革方案正式公布
大陸官媒寸超人過橋抽板「別讓李嘉誠跑了」

2015年9月11日星期五

只有奉承文化才會有空襲警報賀國慶煙花

十月一日煙花有兩年沒有舉辦,今年又適逢抗日七十年紀念,舉辦單位就來個非常「別開生面」的方法,就是在放煙花時響防空警報紀念抗戰勝利。

誰人想出來的慶祝手法,這絕對是「神級智將」的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最悲慘的經歷,當日日軍空襲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苦況,不少香港上一輩的老人家都會歷歷在目,你還要把空襲重現出來,說是所謂的紀念,其實是在傷口上灑鹽。把傷痛和疤痕再揭出來,然後說我幫你貼膠布以示關心。

你冇病呀?

紀念抗戰這並不是一種慶祝,而是紀念,讓人記著歷史的教訓,其實與國慶並不相同。兩者雖然是一個重要日子,但性質明顯不一樣,前者是紀念哀痛,是希望撫平創傷。後者是人民重建新家園(是否認同十一是國慶是另作別論)。國慶有花車、放煙花甚至閱兵都很正常,因為全世界的國慶都會視為普天同慶的日子,但你卻不會把一些哀痛事情放進去。

但是為何會把空襲警報放進煙花表演裡面呢?其實答案是極之簡單,就是為了奉承上面,為了討好領導高層,因為領導今年都大搞七十抗戰,跟緊主旋律實不會有錯,還會認為這是合符國情之舉。以這種思維去想,主辦單位是不會看到空襲警報會有什麼錯誤或者讓人不滿哀痛的地方,因為對像不是平民百姓,他們要討好的對像是政府領導高官,只要他們開心,其他事也不會介意。

同樣地,九月三日也不見得閱兵是合理,紀念抗戰是撫平創傷,回首過去謹記教訓,理解戰爭的殘酷,而不是耀武揚威,當日說裁兵三十萬但同時展示最新的武器其實是諷刺到一個點。原本當日的原意是為抗戰紀念,但大家的轉移卻變成國力雄厚,中國人站起來,這些舉動放到國慶仍說得通,但放到一個反戰的活動就變得相當古怪和格格不入,甚至是違反原意。

今天香港,充斥著奉承文化,昔日為民為社會著想,有制度效能才進行,換了今天人治,每每看領導面色(用大陸用語才有神髓)才做事,進退失據。

試想到時當晚的感觀是如何,大家都很開心興高彩烈地看煙花,但突如其來一個防空警報,的確是很震撼,還有點怕和恐佈,完全是一種大型集體被虐的情況。

早前主辦單位的負責人還說全球第一次用這種方法放煙花,當然啦,那會有人這麼弱智做這種事,自然是全球首次。主辦單位如此低智和反智行為,相信會成為全球笑柄。

這種紀念又慶祝,都算是極品表演。

伸延閱讀
國慶煙花播成龍愛國歌 響防空警報紀念抗戰勝利

2015年9月7日星期一

試想八十萬敘利亞難民到德國會怎樣?

德國政府已宣布今年計劃收容80萬難民,這個數字之大,大到有點難以預估和推算,那不如用一些實際或者近似的數字感觀來看看這八十萬人有多少。根據香港統計處的資料,2014年葵青和荃灣區總人口約為八十萬。意思是德國將整個荃灣和葵青區居住的人移到德國居住,這個數字有多大,你可想而知。

八十萬這個數字相信是近年來全球國家給予難民進入最終落腳點國家的最大數量,因為不少國家都接受難民,如土耳其、埃及、約旦等地,但這些難民很多時都是等待西方國家收容的。德國如此寬容實在是意料不到。當大家以為德國國民不會贊成此舉之際,但事實上德國國民普遍歡迎他們,更是意想不到,連西歐國家都意料之外。

或者自己有自私心或者沒有這種遠見,德國此舉無疑是一個非常偉大人道主義的國家,深感佩服,但是同一時間也對他們的舉措有點擔心,以及對一些他們同文化伊斯蘭背景的富有國家對此視而不見更感到鄙視。

德國是傳統歐洲基督教國家,信奉該宗教人口佔六成,其古老的宗教文化,從其宏偉教堂建築便可知,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更是德國最大黨,墨克爾便是該黨領袖也是德國總理。他們深厚基督文化植根於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甚至包括他們的人倫與道德文化上。第二大的宗教則是伊斯蘭教,佔人口百分之五左右,從維基百科資料顯示人口總數約為380萬至430萬人。這次八十萬人口當中大部份是敘利亞難民,而這些難民主要會是信奉伊斯蘭教,到時他們人口會突增至約六百萬多。六百萬人口其實已是一個大城市的人口比例。

一直以來信奉伊斯蘭教教徒難以融入歐洲國家,特別是近年的對立越見嚴重,一些認為是新移民的伊斯蘭移民不被融合但是從多宗新聞事件都看到連一些在歐洲土生土長,也接受當地教育的年輕伊斯蘭教徒也未能真正融入社會當中,這產生了不少問題,宗教、種族成了對立以及社會和政治問題。現在大量敘利亞難民進入德國,日後他們能否融入當地社會是德國最大的議題,給他們居留並不困難,要他們融入當地社會成為一份子而不覺是外來者才是難題,融入社會是雙方面,即使德國人民以人道寬宏立場也要對方願意接受。

而另一方面一些國家並未見到伸出橄欖枝或者一些實體的人道援助,當中包括一些富有的中東國家,這些國家人口既少亦富有,例如科威特人均:42,875美元、沙特人均:53,935美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人均:29,176美元等,德國人均也是四萬多美元。更重要是他們有同樣的宗教與相同的文化背景,但這次敘利亞難民潮,未見他們有何說話。這些國家在軍事上投放龐大資源,但是對人道救援卻是異常之少,現在敘利亞出現問題,鄰近的結拜兄弟國家沒有支援,反而由外來遠方國家支持與協助,怎樣說也不能說得過去。可是卻不見有人對這些中東國家提出質問,反而繼續要求歐洲作出人道援助。

此外另一國家俄羅斯同樣未見有任何回應,反之協助阿塞德政權,繼續增兵支持這政權,雖然ISIS伊斯蘭國是恐佈組織,但事實上阿塞德政權所管治的敘利亞也不見得好,否則就不會有阿拉伯之春在敘利亞出現,而俄羅斯在阿拉伯之春時仍然支持阿塞德政權,也間接導致了ISIS在當地冒起來。而中國和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上,以常任國否決了國際介入,導致各國未能達到共識對敘利亞情況進行磋商,也促使敘更陷入嚴重內戰,因此這些所謂大國現在就手旁觀,他們只企圖以自身國家利益凌駕了人道觀,此種手法實在鄙劣和讓人憤慨。

也有輿論指出美國同樣要為現負上責任。

新聞眼見德國人民寬宏對待敘利亞難民的確是深感敬服,但是要細想一刻的援助可能是一道光環,及後的善後工作才是核心,慕尼黑政府表示難民人數接近他們的頂峰,要把其他難民轉到多蒙特、法蘭克福等地。社會資源如何分配、政治、宗教、經濟能否平衡,都會是德國日後自身以議題。

而那些就手旁觀的國家,包括敘利亞本身,更應該著手解決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別人,是毫不人倫道德態度。

伸延閱讀
近萬敘利亞難民入境德國受禮遇
德國人為何歡迎難民
俄羅斯軍援敘利亞 難民潮恐擴大
德國一肩挑起照顧80萬難民 佛心梅克爾承諾不加稅
敘利亞難民危機》遠親不如近鄰、遠水救不了近火……阿拉伯國家做了什麼?

2015年9月4日星期五

「多一事不如小一事」是惡毒手段

在此首先要說一句感謝話
「葉鴻輝先生,多謝你,還有整隊香港足球隊,你們是香港人的驕傲!!」

香港足球隊守門員葉鴻輝昨日與中國隊比賽時,被鄭智鬧為狗,香港足協被指難以跟進。

這只是今天社會上的冰山一角。

還記得有大陸遊客說,「要不是中央政府照顧你們香港,完蛋了」,絕對是經典對白。但這種經典對白並不只是偶然發生,而是從自回歸後,特別是沙士之後,這種類同的語氣一直出現。

起初香港人第一個反應是
「有冇搞錯呀?」

第二個反應是
「咁都得?」

第三個是
「見怪不怪」

第四是
「算啦,無謂同人鬥氣」

第五是
「唉」

第六是
「都係既,鬼叫人有錢咩。」

第七是
「這是事實喎。」

不斷的打壓,不斷的自以為是,大中國自大心態,要全世界圍著他們轉,然後一句不停,說夠一百句,心理壓力成形,連香港人自己都被罵到成了一種慣性,最後願意甘願為奴,自我矮化,自貶身價,真真成了一種「狗」,階級出現,中港根本沒有如梁先生所謂的融合,因為奴隸觀念己經出現,梁所謂融合就不可能。除非梁先生都認為大陸自己人都是狗。

心理壓力挫敗感是極之深遠,甚至是可以跨世代,為什麼東方社會會有崇洋心理,代代認為外國月亮是圓的,除了社會制度人家有優勢外,還有是長久以來的心理作崇,洋腸好味便是這種心態。

同一態度,所謂的「阿公」是最大,大陸的官壓住香港的官員,梁先生內交所謂的拜訪有如搖尾般,還說天津規劃可以借鏡但大爆炸卻發生的諷刺說話,這種自貶想法在梁先生成為香港領導後,這種行為更為加劇,時常在不同時間上或多或少都甚透這種天朝為大的思想。

年輕人長期浸淫在這種氛圍下,你想他們有志氣都很難,因為總會有家長式的訓示要你聽命於權貴,即使對方是錯了還是「少說為妙」,以為是大量有容乃大,其實是怕事和沒有勇氣挑戰無理事實。久而久之階級心理便會骨牌效應,再向下一層進發,導致惡性循環。

這絕是一個警號,不要以為這只是小事一件,這樣再繼續下去,香港心理環境必然會更為負面和負能量更大,對整體社會不利即使對政府也不見得有什麼著數可言。

你是一名香港的年輕人,絕對要警惕這種心理和說話,當你感到這事情發生,你首先是認清自己沒有錯,然後再向對方表示自己理據,絕不能退縮,否則你就輸一世。

伸延閱讀
【短片:中港大戰】葉鴻輝指國足久攻不下情急才罵狗 否認鄭智吐口水 「都是一時之氣啫」
【中港大戰】球員被吐口水罵「狗」? 郭家明﹕難跟進

2015年9月3日星期四

從「刺客聶隱娘」看承傳文化的重要

連看兩套刺客電影,主角都是女性,這次則是台灣女演員舒淇所演的「刺客聶隱娘」。看這戲有兩個原因,一是侯孝賢,二是故事的吸引力,一個唐代的女刺客,很少電影會講。

侯孝賢的電影,向來都是很多爭議,因為他的電影時間是很長,對白簡單,喜歡留白,畫面停留時間很長,手法不像現今電影以快速轉換鏡頭,侯的一個長鏡頭有時會長達數分鐘,所以有人喜歡有人認為悶。但正正因為這樣,你說他的戲好會有人話你扮野,你說差便說你不懂看戲。但這次他又得獎,康城影展最佳導演,那以這個銜頭,應該會說話好,即使不懂你都要扮懂了。

從整套電影的吸引力看,畫面和配樂是最讓人讚嘆,李屏賓做攝影便知道會是成功的一半,再加上場景柔合了中國大陸名山大川以及日本京都奈良的古唐建築,足以讓此戲在畫面上呈現出大唐復古風貌,並且電影有足充的資料搜集使該戲有真實唐代時空,所以單看畫面鏡頭是值得一看。此外林強做配樂真的是上乘之選,當中優雅古風以及電影片尾音樂更是出眾,既有古風亦有新穎之感,無疑是讓人感到驚喜。

至於故事內容,在很大程度要看觀眾對人物刻劃的見解程度才能夠決定是否喜歡與否,很難下判斷,始終是藝術電影,個人喜好可以有很大分野。不過侯的電影近年過於賣弄簡化的對白成了一種問題。其中一些演員在演出時太造作,並不像一種真實的生活行為,如聶隱娘與母親對話時,兩人的交投有點怪。而田季安與瑚姬在床上的對答雖然古雅優美但過於生硬。

不過此文其實並不是討論該戲的好與壞,而是想說侯在拍此戲時的一些心態。當中文化傳承是在此戲能夠找到出來。因為透過多個場口從中得出結論。

胡舞的演出,戲中有一段是張震飾演的田季安與其寵妾瑚姬跳舞便呈現出當時唐代的真實文化,唐代當時是世界大國,包容多種文化,其中西域文化影響他們甚深,當中一些胡族舞蹈便成為當時一些貴族流行的娛樂,其中旋轉舞便是其中一種,侯在此段便呈現予觀眾,而不是使用平時以往電影一出唐代時空便一定是敦煌舞,他特意用旋轉舞來演繹,可見他並沒有順手拈來就拍,而是真正有心地尋找當時風土文化。

唐代建築,現今的唐代建築最完整,已不是在中國大陸,而是在日本,其中京都和奈良便保留了很多唐代式建築,電影到奈良正倉院和京都拍攝,都是尋求真實的唐代建築風格,以能夠看得到當時的時空感覺。

侯的確用心拍,但更加佩服是有人真實地願意保留了一些人類的瑰寶,中國大陸的唐代建築已不多見,要禮失求諸野到日本找唐代遺風文化,實在有點諷刺。人家能夠保存文化而沒有因為時代的轉變而失去,甚至會極力去用一切方法保留,這才是真正的承傳文化。

看這戲你會見到一個台灣導演很用心機去保留中華文化精髓,也同時佩服日本人對文化保育的遠見,因為這樣才能夠讓一個導演拍得齣一套以唐式為本的電影。

2015年9月2日星期三

「復國者聯盟」看如何拍抗日劇也不鬧笑話

老實說「復國者聯盟」其實都是一套傳統抗日電影,不同的是這是由韓國人拍攝而不是中國大陸拍攝,但基本態度都是以抗日和反日的概念而成。不過人家在拍攝這些電影時,有一樣跟別國大有不同,就是市場主導下不會盲目打飛機,而會回歸現實並且用通俗模式去展現愛國情操。

「復國者聯盟」導演是拍過「盜賊門」的崔東勳,擅長畫面運用,頗有鏡頭美學技巧,是純熟的商業導演。雖然「盜賊門」故事頗爛,但是有全智賢一頂,都算順了眼。這一次同樣是找全智賢做主角,一樣不負眾望,她依然是全片靈魂。

復片是一套動作電影,打鬥、爆破很多,以商業眼光看,影像凌厲而沒有悶場,故事還穿插一些笑話以緩衝劇中的一些嚴肅題材,使劇情能夠平衡而不會過於一面倒「愛國情操」。所以觀眾觀看時便覺得有笑有淚。

導演很喜歡群戲,在盜賊門如是,這次復國者聯盟也如是,但群戲並不易拍,因為會使電影雜亂而失焦,但是復並沒有這種錯誤,相反各人的角色清晰的界定,每人有其獨特的角色責任,有的是忠角演繹,有的是負責演有型,有的是做丑角,使整體故事便充滿了娛樂性而不會沉悶。

故事是講述韓國在日據時期時韓國獨立運動中的一次行動,就是刺殺一名富有商人韓奸(不是漢奸)和當時的一名高級日本軍帥。而這次刺殺行動則由三位職業槍手負責,當中由全智賢演出頂尖狙擊手做這次行動的隊長。刺殺期間他們巧遇了另一對職業槍手,雙方的誤會並且被一名韓奸所擺佈,最後雖然刺殺行動成功,但是多名參與者犧牲。

故事穿插了一些歷史事蹟,包括韓國獨立運動的主要人物如金九、金元鳳,以及當時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以及當時上海的殖民租界等。

一如其他抗日電影,日軍向來都是無恥到極點,當中一名軍官對著手無寸鐵的小女孩開槍,只是因為這小女孩無意弄污了軍官的軍服便對其小女孩心臟開槍,以顯示這些日軍的無恥行為。

該電影在拍攝抗日題材時,並沒有如大陸的抗日神劇那麼誇張,至少不會拋個手留彈就能炸爆架在天空的飛機或者從裙底拿了個炸彈出來這麼震撼和喜劇效果的誇張手法。

反而一些情節卻能夠動容到觀眾對當時從事韓國獨立運動參與者的堅毅精神,其中全智賢的對白說即使殺了日軍而未必能夠成功推翻日政權,但是要繼續是因為顯示出他們的抵抗決心,可見他們當時不屈服於日政權而抗戰到底。

全智賢的確是讓這戲更形吸引,因為除了是她的外型出眾有型外,還有她的演技,她既能夠演活一種硬朗的女俠(其實是隊中隊長)外,還能夠演繹一個軍人少女的羞澀,其中一幕是她跳舞一段,演活了一個其實依然是少女年輕的感覺,只是因為戰爭而要堅強獨立。該戲全智賢是一人分演兩角,除了是刺殺行動中的隊長外,還有是演另一個孖生妹妹的富家女,這富家女的演繹其實是挺有意思,其中一對白便顯示出這種階級下的人物性格,就是是離地性格。富家女見到女隊長時,知道是姐妹時候,她說她很支持獨立運動但不會跟她們在一起,然後一個鏡頭下便是那個富家女被她的韓奸爸爸誤認為女隊長而親手一槍殺了富家女。這種宿命實在諷刺得很。而結局那個韓奸爸爸即使明知是自己的女兒是隊長,但仍然無視親情而開槍殺她,可見為了權力與金錢而不惜犧牲家庭與親情。

電影後段描述脫了罪的韓奸特工被判無罪釋放但最後仍然由女隊長全智賢在十六年後殺了而祭失去多位同僚的英靈。

這種典型的抗日片在中韓都是有市場,但是有趣的是大陸的抗日片不論是在香港或者在大陸自己國家內卻被成為恥笑對像,但是復國者聯盟卻可以在韓國當地成為全年最賣座的電影,這兩種極大反差,是代表了什麼?

是導演的手法的不濟?是對歷史的不尊重?還是擦錯鞋?最後弄得如此田地,不成為抗日劇卻變了恥笑成為弄巧反拙的敗筆。

明天是九月三日,那看復國者聯盟比看閱兵或者有更多思想空間。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