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

Made in Hong Kong會否重現?

如果有看蘋果公司的廣告,會發覺他們很強調是美國製造。這代表著產品的品質嚴謹和尊業態度。這個趨勢是近年不少一些高檔資公司時常強調的優勢。

當然這可會是一個宣傳,因為要真正大量生產時,仍然是需要一些低成本的國家才俱有競爭力。近年新興國家如中國成本開始上漲,而且金磚四國亦開始轉型,由經濟外向型轉為內需(中國是先導之中),其成本不斷上漲,其中珠三角成本亦的確導致大量工業不再,走進更入的地區如湖北、貴州甚至大西北等,一些港廠商昔日的前鋪後廠的概念已經不再,而廣東省亦開始走技術型產業,資訊科技、高增值和服務業是該地區未來三四十年的真正引擎,所以騰訊、華為等公司才可以仍然在廣東省沒有被趕走也是這個原因。

這個問題便來,港商繼續走入內陸還是在廣東沿海省分等淘汰呢?但入內陸是重新適應文化、又要再次飲茶灌水煙酒及近過一批官,除了成本外,時間亦耗不少,除非結束退休,否則又要找出路。

那回港是不是另一條出路呢?

那要看看商人的看光是否可以讓香港製造業復興。

但回港的產業是不可能重覆大設廠和以高密集人力資源做工業,即使是製衣業。由於高地價和人工高,製衣業也不會是七八十年代的新蒲崗、荃灣聘請製衣工人,除了是缺技術人外,成本也是關鍵,所以高增值製衣技術,如高品質佈料、精細衣工為賣點。

至於昔日的鐘表業回流同樣是以這種道理,需要技術主為依歸,設計、技術、推廣、交通便捷和資訊流通為該產業的賣點吸引買家。而電子業其實仍然較難,因為說技術但仍要大型廠房,香港的高地價政策仍然阻礙了這種發展,而且香港實在於過去二三十年在此方面技術已經走得太後,技術人員根本不可以面對國際市場,難以應付競爭。但資訊科技行業則仍然可有一定的出路。近期IT人員,特別是開發技術人員需水增其實是一個訊號。

另外近年IVE和本土大學出身的同學技術和創意也有不俗的表現,開始會是收成期。

但資金呢?因為仍然欠的是東風!!!!

在本港,搵錢有好得過炒樓和股票市場嗎?醒目仔和有錢佬寧願投機也不會投資的意識下,願要有真金白銀的投資者在香港搞實業,仍然是有頗大的阻力。政府所說的支援仍然未能夠完全的專業,至少相比起新加坡和韓國都不及,在開發新興產業上,本港的所謂積極不干預是難以實現。即使以前香港是亞洲區船塢龍頭,太古和黃能夠拿這些地段搞實業,難道真正是自由市場嗎?當然是當年殖民港府有傾斜政策才會有這些香港繁榮工業的景象。因此所謂的積極不干預對製造業上並不是能夠應用,反之是一種阻力。

政商工加人力資源才可以真正地對香港的製造業復蘇。

香港時常說要搞亞洲瑞士,眼光只是集中於其金融業、財富管理,但是有沒有看到瑞士的製造業呢?他們的鐘表、醫藥、科技都是世界前列,要參考都要全面性,不能單一化。

要為護香港的本土利益,落實本港高增值的製造業是其中一個能夠「維穩」方法,站在政治和經濟角度,也應該進行。

1 則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