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1日星期四

港府成功爭取「群眾鬥群眾」社會現象

正當抗爭者如何升級迫到政府回應時,其實另一邊廂港府已經同你升左級,就是「人鬥人」。

昨晚油塘和九龍灣都有出現因為連儂牆爭抝而出現打人事件,這個情況將會不斷上演,而且會繼續升級。

由六月九日開始到現在,政府沒有真正回應予市民的時候,抗爭者作出相對的反抗,特別在612、71以及剛過去77旺角晚上,警方都以強大武力對付市民和抗爭者。在此警方如何暴力在此不說,反而是討論警方這種行為,何時了?

政府有方法,就是群眾鬥群眾,這便可以避免警方自己出手。因為警方不斷打擊抗爭者,這加重警方壓力,資源不斷被耗用,成本高昂。現在反而可以袖手旁觀,讓群眾互毆、互鬥,到時拘捕相關人士,即使兩敗俱傷,都不關警方事,政府也可以美其名說維持治安,對抗爭順理成章進行拘捕行為,也同時間亦開可以讓政府的支持者對抗爭者更加有仇視,從而使抗爭者俱更大壓力,讓抗爭者的戰線不在於政府,而是另一邊的群眾。

這種「群眾鬥群眾」對於曾經活在文革時代的中國人,一定不會感到陌生,當年中共就是利用這種方法,用一派打壓另一派,群眾鬥地主,群眾鬥知識份子、父母、朋輩等等。事實上也不只是文革,在雨革期間,其實已經出現這個情況,找來的士團體、黑社會以至集會群眾等模式,以市民鬥市民,來耗費社會精力,這種泥漿摔角去形容便是最貼切,政府便成為一個旁觀者,吃花生,讓雙方打到筋疲力竭,輿論便可以spin到社會的不安寧,認為抗爭者又是「搞亂社會」,需要政府出手擺平。社會撕列,便在於此。

港府成功爭取「群眾鬥群眾」社會現象。

實屬港人的不幸。

連儂牆是否很不該,會很嘈吵嗎?嘈得過屯門大媽? 有礙市容,你夠每日上水的水貨客阻街嗎? 會影響小朋友學習不應該的資訊,不該不是今天的政府嗎? 試問誰會導致今天的局面? 利用台灣殺人案來做借口推條例,這種不是更不該的惡行嗎?

今天社會道義已經很敗壞,昨晚油塘的一批長者,他們從事什麼行業,大家都心知肚明,下班雖然是一個普通市民,但是他們的行為,俱有挑釁性,這是一種什麼的道義呢? 特區政府不去解決問題,而是繼續讓問題發酵並將之惡化,這種暴力制度,是不該,是無恥行徑,手法卑劣。

抗爭者兄弟姐妹,只要立義行徑,堅守信念,你不會孤單,這是最大力量。

2019年7月10日星期三

從劉馬車到陳百祥看建制市場推廣的敗績

這篇文章,未必是真正講政治立場,而是討論市場推廣及一些策略,從這些角度,去理解當今社會情況。

你是一個稍有經常上網的網民,對劉馬車會有一些認識,從他過往的行徑,都知道他的心理狀態並不是常人的行為,從公眾形象看,會是一個負面形象。在這次反送中運動上,他表示反對,然後到一些集會上喝罵反送中的支持者,站在政治立場,喝罵之類的行為,其實早已看慣,沒有什麼特別,大眾對於他的行為,可能只會一笑置之,但早前撐警大會,他亦有出席,並且是在場支持,他的政治有立場,並沒有不妥,不妥在於那些搞集會的人如何面對這類人物。

如果你要建立良好形象,支持者也應該找一些有點份量,形象好的人物。在撐警集會,你找來譚詠麟等藝人,以其演藝圈的份量來做endorsement,也無可厚非,也能理解,但是劉馬車走到何君土堯身旁,其行為也相信知道是為什麼,劉當然是拿光環,鎂光燈下的出鏡率,來滿足他的自身要求,但作為大會、何君堯、以及他的身旁的軍師,就應該要小心,反被人過了一楝和被利用拿曝光。他的出現,只會被人家淪為恥笑的時候,更形成集會的低俗水平,引來一個反效果。可能大會見一個年輕都來撐警,以為執到荀盤,但可惜這些搞手卻非常之OUTDATED,並不知道時下這些YOUTUBER都有分正常與難正常,有好口碑與否之分,即使劉走到何君堯身旁,旁邊的人不但沒有加以阻止,還更朿湧,可見他們對時下的社會現況,是早已脫節。或者你可以說不應對這類人加以批判,理應大愛包容,但是從一個利益與實際現實情況,他的出現只會徒添喜感而沒有幫助,淪為取笑對象。如果倒轉反送中集會人士見到劉的出現,相信會有較聰明的做法,讓他支持但絕對不會讓他埋領袖身邊搏拿曝光,因為主辦者貼地氣,一定知道那些人可以上,那些人只會做佈景版,這是一個極常理和現實的判斷。當然劉馬車並沒有支持反送中,反而真正走到支持建制的一群,所以這個假設並不能夠真正實踐到。

陳百祥有出席撐警活動,這種民間活動,其實都明白,總之有人上,有點名望,都會上去,正如當年向華強太太也曾經出席撐警活動。但今日陳百祥到警察總部,以示支持警方,這個市場推廣或者所謂的形象工程,實在是一大敗筆。陳百祥形象是什麼?在港人眼中,只是一個向錢、見利、只懂吹水、沒有內涵的一個過氣藝人。在奧運節目,用跑馬來形容單車項目,籃球當足球來評述,這種低文化水平來替你背書,是否影響警隊形象,真的是心知肚明。事實上市場上並不是沒有藝人撐警而形象又好,舉例馬蹄露其實是可以,絕對有資格,她曾低調做社會服務,關心老人家,這種形象貼地、親民,更重要是她真的是撐警。警方找她絕對是良好的形象推廣,如果有人取笑她是不出名的藝人,這更加可人逆向spin返轉頭說藝人不分高低,只有有心與否就足夠,然後連消帶打說她的往績,說明她的行徑配合警隊形象。但很可惜警方沒有這種智慧或者市場觸角,只懂找以為出名的名人便可以洗底,或者帶動到所謂的士氣。

當然亦可以有這個想法,就是警方深信陳百祥真的是很符合警隊的形象。如果真的是這樣想,那也無話可說,只能說警隊高層的膚淺、無知以及和社會脫節,更甚是根本不知民間何世。

從建制派到政府的市場推廣技巧,我們發現到一個共通點,就是與社會完全脫節。仍然停留在昔日香港社會輝煌的時代(九七前),97前阿叻很威,運財至另星直頭是港人集體回憶,但是時代是不斷變,不斷改變和進步,港人也看到他實際上的低水平演藝人,並不入流時,還拿他來為自己披上嫁衣嫦,實在是極不明知。讓劉馬車走近何君堯身邊亦帶出,今天建制中人的沒有年輕人入會,即使有,他們也不是俱有時代觸角的一群,否則劉馬車是絕對不會埋到身。

正當建制、政府說要緊貼民生,要理解新一代人的想法,但從這兩件事看,就明白到他們想改是改不了,甚至是不想改,只是繼續做所謂的「偽真誠」對話。


見到這些事情,只能說一句「我無野講」作結。

伸延閱讀
【現身警總打氣】陳百祥撐警:正常市民會繼續支持你哋

建議每年十大傑青選舉做一次政治審查訪問

現在每年七月,一到升中派位和DSE放榜之日,各大媒體除了講一下一些激勵人生、發奮圖強的故事,還有一些如果逆境向上,更有讀失意但也有成功例子的感人故事外,現在還有加插一個指定動作。

政治審查制度,因為夠Juicy。

每年的狀元同學,問了這些學術問題外,大學讀什麼科後,多數會問。

「你對佔中有咩意見」
「你覺得政府有咩問題」
「有冇參加遊行」
「林鄭、CY評語」
真係多不勝數,一定會以當年的政治議題,問下一班同學仔,美其名是看看現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外,但實際上就是要向一班年輕人開刀。唔通你要班學生話,「我有去發夢呀!!」「我支持港獨呀!!」「再唔係就唔好搞亂香港啦。」「黑社會都有好人」

你想佢地點答呀!!

講真,佢地答咩,其實都死,死唔係佢地嘅立場,死嘅係點解要迫人表態。

每個人都有其政治取向,深藍到深黃甚至咩都唔係只是一名on9仔,咁又點呢? 學生點樣,都唔應該要人表態,這樣只會得來一個無形的壓力,支持政府的又比班黃屍吊,支持非建制的又比班藍屍鞭,兩樣買晒仲死,兩邊都比人吊。現在更甚,連小學都會走去問,係咪真係要每個人都要表態呢?

何況佢地只係一個學生。

或者會話,係咪對學生過於偏袒,唔比人問。但反問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問學生呢?學生一樣有權利可以答同唔答,但現在問題是迫你要答。

如果咁樣,每年十大傑出青年選舉的得獎者,上台都要答一個指定問題,就是當年最俱爭議的政治議題作出表態,咁又好唔好? 每年什麼十大衣著獎,全是城中名人,都要問一問佢問題,問下佢地對政府、民生、社會議題都問一問,咁又好唔好?

媒體問問題,唔係問得,等於媒體更是有天職去問一些社會大眾需要知道和影響到社會的議題去問。一兩個學生的答法真的是對整個社會有一個影響嗎? 唔通佢地一定係代表現今的學生嗎?

事實上記者向學生發這些問題,根本不是為反映一個社會,而是想利用學生被作為一種社會發洩對象,我當你當日第一次提問,其出發點可能是好。但是發展至今,個原有出發點已經變左質,再唔係其初衷。

明年再訪問同學仔,媒體不如問下佢地大個想點,問下佢地人生想點,其實已經很足夠。或者問下今晚食咩好,都好過再問佢「有冇去遊行」,人地發唔發夢,真係唔關你事。

2019年7月5日星期五

從輕生、絕食都無動於衷的政府

這個多月,相信是自沙士之後,香港人最難過的一段日子,發展至今,民間所做的話就話有好多,但是政府無回應就是無回應,這種執政手法,其實是頗似現今的中共政權,而且更甚。

如果有留意國內一些民間抗議的事件,如反對起俱有污染性的工廠、處理核廢料地方,又或者因為一些事情是讓當地市民感到不合理,在當地的社會便會出現一些反抗,人數也不少時,亦會出現一些俱有武力的反抗場面,有時候會成功迫政府讓步,但亦會有嚴重打壓等情況。前者是因為地方政府對群眾的龐大數量所有生怕感覺,亦更加大問題是怕中央怪責下來,所以作出讓步。但一些被中央定性的話,地方政府便毫不留情,明顯便是新疆,打壓市民包括拘捕反抗人士。但對外一定會堅稱事情解決,並且沒有什麼問題,全部都可以由政府解決得到完滿結果,但事實當然不是啦。

現在香港情況也是一樣,示威者遊行、抗爭到輕生、絕食,政府一方面對外會說解決問題,表示安撫大家(找大學學生會傾偈的門面功夫),但另一方面其實是在打壓異己,逮捕示威人士,政府是不為所動,不會因應市民要求而作出一些讓步,因為中央定性。二百萬人上街後,中央一直沒有發表意見,到近日董建華終於走出來說話,他又說外國勢力之類,和上一次佔中的口吻一樣,他是國家級領導人,他說的話其實就是中央說的話,不要以為他是隨口說,他每一句話都是意旨,更是整個建制派的指導思想。他說什麼通識教壞學生,就是針對性年輕人,就是要找出他們認為的問題人士。

中央要找代罪人,其實從沒有間斷,你看新疆、西藏問題,難道他們會自責說因為管治不佳,對他們打壓,所以才會有人出現反社會行為嗎? 當然不會,因為錯永遠不會在中央,錯不會在政府,那麼又不能怪所有市民,自然要找一個代罪羔羊,年輕人無權無勢,最好蝦,昔日就利用年輕人建立紅衛兵,今天沒有這樣,就將之打壓為罪人,兩者雖然好像不同的類比,但事實上都是一樣,都把年輕人當為一種政治工具。

現在港府一定近隨這條路線,對年青人進行打壓,從輿論到行動上都會。所以林鄭所謂的We Connect,其實是connect to jail才是。港府現在已經淪為執行者,而不是執政者,執政不是在港府,而是中央,也是今天西環。港府的高官,他們都是政務系統出身,其執行力極佳,甚至是達到世界級水平,所以政府部門在全球政府體制中,無疑是屬於頂級,所以你見部門的效能好多都不會太差(對比其他國家),但是這只屬於執行力,一到要「執政」則屬於BB班。是完全不懂去運作,才會出現今天局面。

亦因為港府的執政能力低,才給人有借口給西環去接管,可惜這個執政者亦不是一個對人民負責,只對黨負責的機構時,其結果便更加慘烈。那麼這班香港高官也罪不至死,那就錯了。因為同樣地都是同流合污,甚至聽命指揮。如果還有良心,真的會執行大搜捕嗎? 真的連輕生也置諸不理嗎?明顯地香港高官都是同意這樣,才會作出今天的大搜捕,對年輕人責難,又抵毀教育的失敗云云。

因為錯不在港府,意即錯不在中央,中央是無上權威,是不會錯的,錯的都只會是人民的錯。

當明白這個路線圖時,就要做好心理準備,這是一次長期抗爭的行為,這是不會停下來,你準備好未?

2019年7月4日星期四

這次「白色恐佈」未必得逞

2016年「旺角事件」觸動了中央神經,之後就等待時機,向有關人士遞捕,並且關連人士也要被DQ,並且擴大戰線DQ其他泛民議員,這次無疑是對整個泛民的基礎嚴重打碎,也使過去三年本港的非建制人士在社會運動上、政治上等議題,被建制派完全地壓過來。亦間接使特首以為可以繼續施行他們所謂的良好施政,迫到人到牆角,到頭來得了今天二百萬人上街的結果。

政治的博弈永遠在進行,你有二百萬人上街,我有權力運用打壓異己。正當林鄭說會為年青人同行,亦聲稱說從來沒有為612定性暴動之際,其實在過去兩星期,一如前文所料,只是中央和港府在判斷形勢,等事件有上面的定調,才來個大反擊。果然是預計之中,警方昨日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搜捕過去6月到7月衝入立會的示威人士。

當中被捕人士不一定是有衝擊行為,有些是網上發佈資訊亦被捕。

政府明顯是要重新做一次和2016年的翻版「白色恐佈」,是要市民被進入「犯法就要拉」的港人以為所謂法治心態,嘗試去取回主導權,使自己從新有效的管治能力,也希望戴罪立功,地位能夠保住,避得被迫提早退休。

但這個「白色恐佈」手法在這一次能否成功嗎? 那未必。

從輿論看,這次白色恐佈反而讓市民覺得是對弱勢人士打壓,更讓人感到反感。事實上這個反感來源除了是長遠因由市民開始不再對政府有信心外,還有的是過去兩星期政府連串行為所帶來的負面感觀所影響。單是一百萬人上街時,政府毫無反應,還要說繼續二讀。到612和二百萬+1上行都強調沒有問題,不願意撤回有關條例,再加上三位人士因條例而離逝時,政府任何一個舉行也沒有表示(酒會穿黑白衣你當係就收貨的話,那無話可說),都一一讓市民極為反感。

再加上今天的示威者心態開始轉變,單看七月一日進入立法會人士的心態,就知道這次運動已經使不少人對政府的態度早己經不再是昔日「旺角事件」的心態。上次打壓無疑是使很多人氣餒,甚至離開再不走入群眾。但這次經上次的經歷,不少人早已經有很大的決心,而且另一方面,反對政府的理由已經可以有排做,這些理由亦非常之貼近民情,當中民生議題,政府根本沒有好好做管治時,原本一些認為安定維穩是合理的港人,也會認為政府的施政是離地到上月球。

由上水的水貨客嚴重,土瓜灣的遊客影響,大媽在公園的淫賤行為,這些普羅生活議題,其實政府是可以很簡單去處理,但是政府卻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甚至有意無意之中特別去保護。可是這種民生問題卻嚴重影響普羅大眾,公園大媽淫賤舞有違傷風化,對於不少家庭是一個極度關注的議題,一方面生怕對小朋友影響,同時會影響一些家庭如夫妻關係,這種貼身問題,政府不理,自然有人願意出頭的話,便會得到很大的支持,那麼民意便可以成立。

這些民生議題繼續發酵,政府繼續包庇這些特別人士,抗議者繼續抗爭,得到支持,那麼白色恐佩再襲,也難以消除大家對民生問題的憂慮時,白色恐佈便難以得逞,甚至會出現反效果。

到時這個反彈那不只是那些所謂來自外國支持的勢力,還有普羅家庭的反彈,當中一定不少會是人稱「藍絲家庭」的長者,那麼連這些支持者都可以反對政府時,這便造成為另一個施政問題,其壓力可謂自找麻煩。管治能力便更為困難。

那麼原意的白色恐佈的手法便會切底失敗,因為並不是人民真的怕,而是人民真的很反感,形成一種對抗心態,這便是政府的失責與失職。

2019年7月3日星期三

《教束》會否成為新一代神劇

自從《導火新聞線》之後,很少會很有意識地去追一套電視劇,相隔五年,終於有一套電視劇讓我會真正坐定定望住個電視留意睇的劇集,就是《教束》。而更加意想不到《教束》的題材和今天香港社會的近期現況,可謂完完全全倒模一樣,是天意還是咁橋,真的是天知曉。

或者會說《教束》的故事,其實是香港社會近年的縮影,所以套用任何時期都可能很相似,只不過剛巧又在反送中時間撞正咁解。

從成本計,《教束》是很低,一定平過《導火新聞線》好多,單係見所用的拍攝技術所得出來的畫面就知道,但如果有細心去留意,《教束》的鏡頭其實運用得唔錯,當中利用光線的技巧,比起同期TVB的《白色強人》更佳,即使《白》劇已經用Arri Alexa來拍攝,但效果卻依然不足,畫面仍然沒有層次,反而《教束》卻低成本來拍出高水平的畫面。

說回神劇,這劇成功之處是利用日常事去明喻或者暗喻一個時代,而且更高技巧是當中的故事一樣是貼近生活。戲中外表的主題是講述香港現今的教育制度問題,但是真正所表達的主旨卻是香港現今的政治體制。要將兩者連貫起來而不會覺得「梗硬來」是不容易,但此劇可以做到,這也是香港電視劇近年少見出現。可能是因為近年香港電視劇題材局限性,甚至編劇也不敢作出大膽的嘗試,反而在ViuTV的環境下,卻可以造就出這種非傳統香港人口味的故事。

雖然《教束》必然不是港人口味,但此劇卻極度是港人的心聲,是不是頗諷刺呢?

每集都會帶出不同的訊息,早段講的是選學生會,當中的不公平如造票、政策傾斜等等,其實就是今天香港的選舉制度,一些場口位也是很諷刺,發人深醒。到後段則講述戲肉,就是學校轉直資的過程,當中學生的反對,一些既得利益者的貪婪,也有變節的,都一一在劇中出現,有如今天香港近年的抗爭運動是何其相似。

其中一段是講述學生為反對直資,走去圍校長的座駕,學生這種「衝擊」使學校和輿論也吃驚,更加高一層次是講述學生是否有被煽動,故事說明學生完全是自發,而非被煽動做衝的行為。回看過去的六月至今,這個議題,相信在各大媒體、手機Whatsapp以及社交媒體都看過千百遍,戲內就是說明了這一個「重點」,沒有被煽動,而是學生的自主思想所決定行動。

到了昨晚的一集,更來得異常與今天香港社會環境相似,戲中學生莊子,他的學業上、未來都充滿不安時候,他決定走上絕路。劇情現時只說他昏迷,相信劇後段也會較好的變化,相信故事沒有現實生活的負面環境,因為戲劇還是需要給大家一個希望,亦正正有這個希望,我們才可以繼續上路。

戲中入面基本上所有演員都非常之稱職,無論學生、老師、校長都很有戲味,不浮誇,亦不造作,一些場口亦貼地如今天的學生想法,亦有老師成年人的現實體會,絕對是編劇的功力展現成果。每集只有半小時,亦因此可以濃縮劇情去推進而不會感到厭悶,每集都有主題,更容易讓觀眾知道每集的劇情推演,因此在編劇的技巧上都是有過精準的計算。

說到這裡好像這劇是無得輸咁,的而且確,這劇其實只是在畫面上不夠日、韓劇的高清畫面技術外,內容、題材、對白以至演員的演技,都絕不輸蝕。

絕對可以寫入近五年香港最佳的電視劇之一。

《教束》相信原意只是一個小品式故事,但意想不到小品卻寫了一個大題材。

2019年7月2日星期二

現在不是講「累街坊」嘅時候


昨晚示威者衝入立法會,當期時有人想留守,但最後有義士抬四位誓死留守的義士,看了這個畫面,不覺心酸,也傷感。

在立會所見,的確是有破壞了不少物件,這個畫面,是不會被抹去,這也是事實。

但暴政卻持續沒有下來,而且還繼續,甚至變本加厲。一個零晨四點Press con的目的不是為說她口中的與青年人對話,而是譴責示威者,仲要講明會追究到底,而她一直迴避問題,從沒有面對現實去解決,這也是事實。

昨日一夜,唔少人說示威者在累街坊,整壞了成個反送中運動。老實說,現在不是說「累街坊」的時候,黃碧雲叫人唔好去政總,別中計,連袁天佑牧師都鬧佢點解呢個時候去割蓆,而不是去勸退。一個領袖的功能不是去指責,而是結合力量,不是去篤灰去懷疑,而是去團結和帶領。一個領袖不是只坐後面,而是上前做領軍。

我們不要做勝利球迷,昨晚是否失敗,於我來說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今後的事,因為昨晚的事已經過左,沒有回頭路,想要打這場仗,就要重新整合再出發,612當天不是有義士衝,今天7月2日條例已經過左。我們不是電影《未來戰士》入面可以回到過去改變事情發生,世事線性,沒有take two,只有向前望。

所以今天重整旗鼓,再出發。

如何面對今後,這兒只是一些建議,可能係好廢,但總好過等運到。

七一後,基本上暫時沒有一個可以再有議題出現大型的遊行活動,意即沒有一個龐大的民意資本去支持升級行動,因為升級行動和民意是需要雙方配合,兄弟爬山,但也要有共同的目標上山才是。那麼沒有實體的運動,那就需要靠其他方法去做,深耕細作,落區解說現有情況,當然是一個很積極的考慮,另外還有輿論文宣也是重點之一。

拍片做宣揚訊息,是一個重要方法。

還記得烏克蘭少女的一段片嗎?她的說話,因此而廣傳,亦是讓該運動達到一個正面效果。參考這種模式,其實也未嘗不可。

文字的宣傳,文章永遠是一個很實在的功能,因為文章可以詳細解釋每一個運動當中的理由,這樣才可以伸延轉化為不同形式的文字、標題、圖片以及畫面等等。在香港,崇尚領袖文章是一個norm,那麼需要找來一些有能力和俱有領袖的政治人物寫文、發表講話等等,當中這些人物不一定是堅實的政治人,但是至少他們是屬於一個專業和俱信服的人物才有說服力。

行動派是否進行升級行動,現階段可以抖一抖,靜下來想清楚未來去向,但行動派也不一定要衝,其他方法如不合作運動,遊行X多模式抗爭(不被捕為底線),也是可以值得考慮。

沒有提供一些行動派的提議,並不是戴頭盔,而是深知自己沒有這種創意和魄力,提出的理據不會有實用性時,倒不合由其他兄弟決定去向更為有用。

做人要向前向,可以回顧重整,但不需要懷緬過去,避免沉醉無謂的所謂光輝和錯處,因為運動不是浪漫,是實實在在的行為,做實事最實際。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