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星期三

金庸成就了港人最多集體回憶的電視劇

香港人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打開金庸的小說看,但都可以頗肯定每個香港人,都會睇過改編金庸而成的電視劇,特別是TVB製作的金庸電視劇系列,當中射鵰三部曲更是最多人觀看,當中包括《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而且TVB多次翻拍甚至出外傳等等。這些都成為家傳戶曉劇集,當中人物角色,至今成為一種特定的模楷。

一說起楊過,很多人一定會想起劉得華,說起郭靖,你會想黃日華,梁家仁飾演的喬峰,一句「我係契丹人」深入民心。這些都是TVB上世紀最輝煌的年代。當中從主觀到客觀條件,都成就了這個環境,能否再現,難以估計。

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香港是經濟起飛期,港人開始對這個地方有意落地生根,生活開始安穩,兩岸三地中,以香港的時局最為穩定,經濟也最好,港人對娛樂開始有需求,而電視便是大眾最成功提供娛樂資訊的平台,TVB也深知這個機遇,劇集一向是他們最成功的產品,但劇種需求既要入屋、有品質保証,又要有娛樂性,劇種其實不易,而且還要計總成本合理時,現成的劇本便最合划算,以往金庸的小說有拍過電影和電視劇,當中佳視也則拍過,但基於佳視的弱台,未能夠叫做完全成功。TVB購入金庸小說版權,製作了一系列的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由七十年代中期的《書劍恩仇錄》,鄭少秋成為了金庸筆下的英雄小子人物,陳家洛到張無忌,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金庸角色,配上當年汪明荃、趙雅芝她們演過的霍青銅、趙明、周芷若,成了當年男生的夢中情人。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更是最成功的電視劇製作,一來TVB俱有海外市場,願意花錢拍再高質的電視劇,二來當時TVB已經成熟地訓練到一批年輕演員,劉德華、黃日華、梁朝偉、翁美玲、陳玉蓮、劉嘉玲等等,利用年輕、新晉加上原有金庸武俠劇的橋段,成功造就當年華人電視的經典劇集,劉德華的不羈楊過與陳玉蓮的冷艷姑姑、黃日華的正直郭請與翁美玲的精靈黃蓉,都非常活現金庸筆下的人物,梁朝偉配劉德華雙主角更是多年來最有水準的《鹿鼎記》電視劇。

當期時論製作認真、演員的水平,都是屬於亞洲頂端的劇集,難怪不只是香港,在東南亞、中台兩岸以及華人地區,都是看TVB的金庸改編的劇集。這是當期時金庸與TVB雙贏的時代。黃日華在一次訪問說,因為《射鵰英雄傳》郭靖,使他多年來可以登台唱歌,不用拍劇,都可以維到生計,可見影響有多大。而且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南方一帶,TVB電視透過大氣電波,大陸觀眾也能收看金庸電視劇集,同樣是他們的集體回憶,其影響力至今仍然存在。賈樟柯的電影以及周星馳的電影,多少都滲入金庸書中人物的影子或者衍生的產物,可見一斑。羅文、甄妮、關正傑、張德蘭唱的金庸劇集主題曲,配上黃霑的優美歌詞和顧家輝中西旋律,呈現小說的韻味,至今一樣難忘。

金庸的小說,倘若要改編,劇集好較電影為佳,因為其故事多元化及長篇,倘若電影只得一個半小時的話,便會拍得支離破碎,即使是大導演王家衛,也只能將故事改編成自我的電影而沒有真實根據劇情拍攝,可見有其難度,相反劇集下,便可以拍到當中金庸筆下的精髓,而且金庸小說的特性是頗有畫面感觀和明快節奏,拍電視劇對於導演或者編劇來說,可以是更加容易掌握得到。

正因如此,華人社會,拍金庸的劇集多年來沒有停過,由於故事性強俱吸引力,所以拍出來基本上都不會太差,那麼製作商可謂必然賺錢,也必然紅了當中的男女主角。在華人社會,每隔幾年就會拍一次神鵰、射鵰或者天龍八部等,有如Marvel的蜘蛛俠或者DC的蝙蝠俠重拍無數次,不過金庸的多數會忠於原著,但外國的英雄漫畫則多為全新製作。

無疑金庸小說的可觀性和通俗使好幾代華人所喜愛,再加上現代多媒體的出現,成了一個跨媒介的產品,由報紙連載到小說再衍生出電影、電視劇、遊戲等都不同的環境下產生的產品,也是一種商業的成功產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