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3日星期二

一個海外學生的經驗

看新聞得知香港有意讓內地學生來港讀中學,這時候讓我有感而發,我在中四後,便到加拿大升學,直到大學畢業便回港,當中七年是一個值得回憶的經驗。

內地來港的學生,其實是一個變相的海外生,他們是離鄉別井,到香港升學,當中所面對的問題,其實除了一些學術外,當中還會涉及到文化、思維、經濟的影響,而且是互動的,不只是影響於這些內地生,還會影響香港學生,如何平衡關係,教育界和政府都要作出調整,而教育界也不能只說要政府制定政策,因為老師本身都是有需要調校。

首先是心態歧視,當中包括社會、內地學生、香港學生、老師以及學生,不要以為這一件社會事務,其實是一件極度廣泛的思維影響,在外國,某些老師是存在種族歧視,那個時候,當中不只是單單歧視華人,還有時對南美人、南亞裔人也會,反而白人則較少,但加拿大這個多元文化國家,情況並不嚴重,只是見到偶爾看到一兩老師會有這樣的行徑,其他算是友善而樂於幫助,這是加拿大在多元文化發展上,是較其他英語國家較為成功,歧視是較少,特別是在大城市。

經濟誘恩,Grade 7至Grade13這等於中一至中七,在十八歲以下,是需要有監護人看管,如果是寄宿生,那學校就是看管的權力來源,或者當地有親人,便由親人代為看管,所以那個時候有不少海外生和姨、舅父、家姐等一起居住,到了十八歲,便可以自由身份自行決定居和生活。

同學之間的關係也是有不少分別,華人、南亞裔、中東人都會傾向和同一種族人交往,而非裔、南美、東歐人士則易於投入主流社會,相信是因為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關係,傳統文化不同而有所出入。當然也不一些學生能夠雙方融入,兩邊走,但仍屬少數。

由於本港生到當地很多時都屬於經濟狀況較佳的家庭,所以可以提供較好的物資予子女,那時寶馬、賓治、新款日本車很多時是由港人學生駕駛,當中難勉出現一些妒忌和仇視心態的對立狀態出現。

學校對海外生會有特別提供的配套的,如英語進修班,當地數學較本港容易,所以香港生很多時都會跳班讀數學,而理科則有優勢,語文則仍然落後。

從以上的一些經濟,如果套用本港,我們的教育界和政府有這個能力嗎?其實是贊成不論內地生、海外國家都應該歡迎他們來港讀書,不論中學或者大學,因為這是讓一個社會多元化和開放文明的一個基礎要素,文化交流便是透過這些軟件交往培養起來,當中必然出現一些喜與憂的情況,但能夠有效政策的話,也是一個較好的發展空間。

本港學生要培養接受非同文化、種族和語言的人士,要有開放的觀念,這才是一個有國際視野的市民,不要單向要求和歧視心態,這對自己和別人都是有傷害。學校和家庭以及傳媒在提供資訊時其實已經起了一定的作用,所謂以身作則就是這個道理,才能夠讓年輕一輩學懂尊重。

學校和政府要有足夠的社工和社會資源來配合這批「海外」學生,如母語老師,讓他們如何過渡中文教學到英文教學的師資,未來升學需求,大學的配額等,學生課餘的支援,如交通、康樂甚至讓他們保持著一定的原有生活習慣如食物、娛樂等,使他們不會一下子跳入主流,而可以慢慢適應,而可以讓本地學生知道其他文化的不同,也是一個好的學習模式,更勝「通識科」,也是真真正正的通識教育。

要成為一個真正國際大都會,對人要有胸襟,而不只是單單的大香港化,才會可以在全球化環境下保持成長。

3 則留言:

  1. 香港教學水平咁差都有人黎讀,有錢都去外國啦....

    回覆刪除
  2. 內地學生來港讀中學,唔通真係對334咁有信心?抑或係想來找死?

    輸入內地生來港讀雞精班,會唔會仲相贏啲呢?

    回覆刪除
  3. 胸襟?如果人人都看得開, 社會就不會那麼多人格分裂的可憐虫, 只能夠躲在衣櫃裡才能面對自己的良心, 可那個躲起來的人也再不是自己了, 他只能永遠迷失.

    回覆刪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