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6日星期六

碳足印與全球化關係

環保文化越來越融入我們的生活,而由於環保於我們仍然是新事物,人類對大自然拿取多於貢獻,而且對環境敏感度不高,要火燒身才知驚。

而環保為了符合社會需要以及資本主義以利益行先,英國開發了一名為「碳足印」(carbon footprint)的標籤,為社會提供多種種環保應用,而且可以用於商品化。

碳足印是計算一件商品所排放和使用的溫室氣體,當中包含了生產、運輸、物料、原產品等等都要計算在內。這便可以知道這件產品對自然環境的虛耗有多少。

從社會責任角度,這是一個好方法,不過能否從這個制度上減低成本則會有不同程度的計算,作為資本商家,會否願意則有考慮。在全球化的經濟底下,採購資源並只是一個地方,而是全球性,成本壓至最低便是最佳方法,因此污染是沒有理會,若以碳足印計算,嘗試以最低排放量造出來的產品,也是否同時最低成本,則有保留,在比較優勢底下,在英國出售的薯片,在碳足印概念上理應以附近生產地英國本上的薯仔做材料較為妥當,而且車費運輸也便宜,因此碳足印理應較低。但是全球化底下,生產商的採購量是極為龐大的,與供應商壓價可以極低,因此大量採購時並不會是向當地購入,而是到全球最平宜的地方購買,如發展中國家的農民購入薯仔,即使運輸費較高但基於量化高而可以壓低成本,但同時亦會排放較高碳足印。

另外碳足印能否符合消費者的最佳選擇也可能是一個問題,舉例買紅茶的話,買英國出產的茶葉嗎?還是選購錫蘭紅茶呢?品質會有不同。

當然這並不代表全球化和碳足印是對立的關係,但是相信在計算碳足印的數據當中,如何取得成本、品質和環保平衡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事情,三贏當然好,但可能會某一方面作出取捨。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以及一個先進文化社會,引入碳足印也是時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