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3日星期四

網上言論等同實體言論

久不久我們會在報紙上見到一些讀者來信,發表他們,如寫上無名氏、有心人、一個普通市民等等,亦時也會有真實姓名也不定,甚至寫上自己的職業來歷,以表示自身身份,以提供作者身份。

但為何有時會寫上有心人之類呢?因為在現實環境下可能會出現揪後算賬情況,見怪不怪。

近期實體媒體最有話題性便是鄭詠欣向溫總寫的一篇公開信於明報上刊登。至於網上則有通寶因事關網誌事件,是本港網誌界較為矚目。兩者都是發表個人言論,但以為通寶網誌卻要被關閉,當中是涉及黃世澤所提出的論據,他說要向通寶起底,因為公務員不能對政治事件發表意見,而通寶亦因此關閉網誌。

而此事亦引起不少網誌以及獨立媒體引起關注。

當中有人認為黃的行為是有違互聯網的言論自由之嫌,更發起了反網絡暴力宣言,而且參加者以及支持者有不少是網誌著名人士,當中左中右派別亦存在。

對於通寶言行,其實不清楚,但看過黃世澤網誌指出要起底而迫使該網誌擁有者要停網誌,這樣便引起廣泛網誌者的討論,因為將心比己,他朝君體也相同。

動輒起底,其實是對言論的一種侵犯,網上言論和在實體言論基本上是一樣,大家都是同樣擁有言論自由權利,而網上幅度更大,當中私隱度更是關注。

如果網上起底進行的話,其實和現的狗仔隊一樣,同樣讓人討厭。「只是說起底」都已經大家有危機感,更何況他朝真的起底,怎辦?

對於別人言行不同理念,其實大可筆戰一番,即使到頭來沒有結論,也可以看到理據,但是若果去到個人私隱層面,那對日後發表意的其實是很有介心。

正如現在寫反對黃世澤文章的人,又自知法律理據不足,便會生怕隨時成為下一個的通寶,起底也。

這是一種白色恐佈的傳染病,每人的心態便會人人自危,在發表言論便有後顧之憂。

每人撰寫文章都會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但言論而引發到人身自由的關係上,是否過於偏激呢?實在不敢苟同。

同一道理,若有人不同意鄭同學的文章,如果鄭同學被起底,大家又會怎想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