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分享
看「浮城」當中最大的因由是要看久違的導演嚴浩拍的故事,其次是兩位女主角包括楊采妮和劉心悠,無他,因為靚。
香港新浪潮的導演如許鞍華、嚴浩、徐克等都已經進入耳順之年,其實他們的一生都可以寫一個香港故事,因為他們的背景正正是描寫著香港起飛和社會變化,甚至其縮影或者更為貼近真實社會情況。也未必需要拍以水上人艇戶的故事。
看浮城有三個重點
一、拍香港歷史變遷
二、拍港人的身份認同
三、愛國的概念
其他的愛情和親情只屬次要或者是一種假主旨。
男主角郭富城飾演的布華泉是名被收養的蜑家人(戲中是寫蛋家人egg people,而不是Tanka people),並以他的一生為整個故事的骨幹,而這個骨幹就是香港過去五六十年來的歷史故事,從一個小小的漁港發展為一個國際金融城市,經濟起飛的社會級遷,導演將香港的一些較重點發展的經濟情況都拍進這戲當中,如故事中的大班、船塢、五六十年代的生活模式等等。導演的確是想用一個人的一生去見証香港,但可惜的是只能屬於片面故事,當中六七暴動一幕就過於簡陋甚至是特意地粗疏,只拍出當時反英情形但卻沒有描述當時中共背後的歷史推進情形,這明顯是基於平衡編劇的審批而將就故事發展。而描寫香港發展史但並不深入,只能輕輕帶過,拍一些外貌外觀便作為一種當時歷史印記就未免過於粗疏。
男主角的番鬼仔樣子成為他一生的一種不能除去的陰影,既是西人的外貌但卻是華人思維與社會地位,正因這樣便使他內心深深有其身份認同和尋找歸屬感的情意結。這個簡單橋段,很明顯是間接地說出我們港人同樣地嘗試找其身份認同的感覺,既在生活在西方社會和東方文化互相衝擊下的影響。故事時常強調外國人對華人的欺壓,這些故事發展至今,實在有一種歧視西人的模式表達,這是否華人內心的自卑作崇?必需要在電影故事上吐一種烏氣?不過正當這戲是嘗試醜化外國人的時候,但戲中布華泉的伯樂其實是位西人大班,沒有這位西人大班,他很難有今天的社會地位。
其三是特意的愛國情措,當中一幕郭富城去學英文時講我愛祖國,但戲中愛祖國不說華語或者廣東話而用英語表達?這橋有點梗硬,甚至拿出中國國旗時更顯出的兀突,甚至主角特意說國旗是尊嚴的描述,並不順理,感覺像特意找一個場口說出來便成,最重要是有愛國教育在戲中便通過審批般一樣。
導演嘗試讓主角最後找到身份認同來指香港人同樣可以做到,但是當前題這樣特意的愛國情懷,這便好心做壞事,港人最怕就是這種肉麻感覺。
「歲月神偷」和「浮城」同樣地嘗試寫出香港情,但是兩套戲都未能成功,前者過於美化,只是一套劇情版的七十二家房客而已。後者嘗試更認真深入和紮實地去寫香港歷史,但可惜劇情太多東西要寫進去,一時說身份認同、一時愛情、一時又親情、一時又社會變遷,使多面不討好,最後成為一套公式化的精裝片面版的香江歲月。
郭富城飾演的布華泉,其演技仍然未巹掌握到人性樸實的面孔,他仍然很明星,即使他的確是努力地演,還是徒勞。
楊采妮和昔日的演技沒有多大的分別,相信在梁祝和自梳是她的高峰作。
劉心悠主力是賣她的美態,其他也不大重要。
反之飾演英國大班何國榮成為了一個少少的亮點,因為他是故事其中一個重點人物,因為他才使男主角成就今天的華人大班。
最後還是要說說嚴浩,他是很早成名的導演,也是產量不多的導演,似水流年是他的經典作,找斯琴高娃和顧美華是他這戲中成功的一半,劇情的細緻更使故事更有韻味,女性電影的典範,再加上梅艷芳所唱的主題曲更是一種難再有的經典主題曲。及後的滾滾紅塵也是水準之作。此外還有棋王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不過往後產量和質量都不如前。這次他嘗試重操他的老手法,寫社會故事,可是有失準。但相信仍會有一定的觀眾認同他的拍攝模式,或者他也是特意對準這種觀眾類別。
這戲同樣銀都和東方電影合製,會在內地上映,正因這樣,劇本便有所遷就。這也是現時本港電影的一大弊端,為了遷就國內市場,就是不能以自由發揮故事的內容質量。當中題材、結構都有規定不可潛越規條,使創作人便限制其自由意志內容,這使故事便失去了一些應有但沒有的原素。這種弊病,其實和昔日港產電影一窩峰拍同類型劇種都是沒有太大分別,都是為了市場的短視眼光,缺乏馬遠視野和開闊市場的野心。
現在港拍電影,一些敏感的政治議題成了一種不明文規定的禁拍,這樣促使香港電影題材縮窄,事實上近年全球社會變遷也麼大,政治議題故事其實是可以極度豐富,可惜香港電影人,包括創作人和投資者,都不會願冒這個險。
這就是本港面對著一種無形的政治金鐘罩。
近年最成功拍得出一套好的香港故事,就只見許鞍華的「千言萬語」。
其實嘗想想把新浪潮導演由創意膨拜的自由創作題材、使香港電影極度賣座又叫好,成為亞洲荷理活了稱時,到回歸後的歸邊情況使這些真實故事如限拍題材的過程。這個故事根本就是香港社會縮影,何不拍出來呢?可惜這個故事就是沒有人敢以自身過程寫下印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